1.李柏的研究成果

2.李柏的介绍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李柏_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李柏

1959年9月3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籍贯安徽寿县,党员,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分会理事 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6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获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5月,获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6月,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获天气预报与服务专业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资格。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青海省气象学校任教,1986年8月在安徽省气象台,历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正研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7月先后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处长(主持工作)、副司长;2006年7月,任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李柏的研究成果

气象局不都是天气方面的,只有气象台、防雷中心有这方面的专业业务,而且需要有大气科学类本科毕业证书才能报考,还得气象台招人了才能进,而且需要疏通关系(气象局自己人还招不完呢,你怎么进)

如果以上条件都符合,可以报名。

买本大气物理先看着,注意当地气象局的招聘信息,应该在当地事业编制考试里招人;应届的在南气体育馆里直接招聘(南大都没有的,南大学生还特意跑过来,不过人家成绩好啊,估计都进市局了)

楼主如果不是气象专业毕业,可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物理或者大气科学研究生(这两个专业难考些,主要是考得人多)气象类的专业现在一般可以进省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9年由解放军里的(忘了名字)分出来建立的学院,60年建立南京气象学院,全国几乎全部市一级气象局都有它的学生,省一级都有它研究生,也是很牛X的,类似南审(当然不能跟它比,只是学审计会计的都认可南审,学气象的都认可南气,这点类似罢了)

各级气象局领导(进修的不算)

郑国光 1981 大气探测 中国气象局局长

许小峰 1981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沈晓农 1983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矫梅燕 1983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于新文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颜宏 天气动力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刘英金 1969 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迟学岐 18 总参水文局副局长

潘剑 1968 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

张书余 天气动力学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崔讲学 1982农业气象系 湖北气象局局长

秦元明 18大气物理系 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袁招洪 1992大气物理系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张杰 大气物理系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周恒 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

何清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 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

李柏 1982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刘扬 1982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卢乃锰 1985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我自己看了都震惊的,国家局领导除了党委书记都在

李柏的介绍

曾长期从事天气预报与气象服务工作,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技术支持、应用开发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部分成果已在现代气象业务中得到应用。他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运行环境技术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二等奖; 2004年他负责主持起草了《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近期规划2005年—2010年》,该规划作为中国气象局第一个代表全行业的天气雷达规划已经得到了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主持完成的“淮河黄河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 系统试验”项目,获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二等奖;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编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及管理》、《安徽省新一代气象业务系统》等专著。目前承担主持有国家“863”重点项目“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系统”项目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工作, 并担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李柏,男,1959年9月出生,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环境与大气探测专业博士学位, 现任,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与气象雷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中国气象局与水利部联合开发的“淮河黄河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系统”试验项目,获中国气象局2004年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二等奖;参加中国第一台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系统环境与技术研究获安徽省200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被授予“安徽省气象中青年科技骨干”称号,2000年8月年被授予“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带头人”。2003年度,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机关工作考核优秀。2005年6月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及同化在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同时获得2005年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优秀博士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