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漠气候,生存的书籍有哪些_关于沙漠气候
1.热带沙漠气候成因是什么?
2.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3.沙漠气候有哪些利弊?
4.温带沙漠气候的相关信息
5.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1、热带沙漠气候特点,沙漠里的四季,和同纬度别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东部地区,因为是季风性气候,春、秋季节本来就短。然而在沙漠地区,春、秋更短。因为沙漠地区太干了,没有水分调节。春季里气温直线上升,秋季里气温直线下降,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只有2个半月到3个月左右。春、秋季节一短,冬、夏季节就显得格外地长,所以有人形容说:“中亚干旱地区,一年只有两季:西伯利亚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这是有点道理的。沙漠气候中的温度变化,是世界各种气候中最最极端的。具体来说,热带沙漠气候区具有以下气候特征:
2、特点概述:极度干旱而酷热,少雨,,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
3、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5.1毫米,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0毫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毫米,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4、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5、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6、植物量少,热带沙漠气候地带沙漠广布,生命比较少,只有零星的耐旱植物,比如仙人掌。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成因是什么?
沙漠气候也叫荒漠或干旱气候。因所处纬度不同又分热带沙漠、亚热带和温带沙漠三种类型。沙漠气候是沙漠环境形成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现在的沙漠气候是通过地质时期及历史时期演变而来的。沙漠所特有的气候是人类活动的丰富,但同时也会带来灾害,如沙尘暴、热浪及洪水。
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跨越纬度大,不同区域气温差别很大。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可分为低纬度沙漠和中纬度沙漠。低纬度沙漠也称热沙漠,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区内,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大沙漠等。中纬度沙漠也叫冷沙漠,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如我国的新疆和内蒙古一带及北美大陆西南部的沙漠等。
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1、大气环境
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受干燥信风的控制、受寒流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寒流对所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所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2、温度湿度
热带沙漠气候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这里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从整个地球来看,干燥气候区域的形成。
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具有日照多、日照强、夏季干燥炎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多等特点。
因为天气干燥,云雨少,阳光多,阳光强烈,天空没有云,导致部分阳光无法阻挡,从而致使地面没有水,也无法蒸发和降温。从太阳到地面的热量都用来加热地球和空气,所以夏天的气温特别高,昼夜温差特别大。
沙漠中的四季,与同纬度其他地方的四季大不相同。由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春秋两季都很短。然而,在沙漠地区,春天和秋天更短。因为沙漠地区太干燥,没有水的调节。春天气温直线上升,秋天气温直线下降。春秋两季的总气温,只有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左右。
沙漠气候有哪些利弊?
中国沙漠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周围有关山阻隔,因而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中国沙漠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酷热、干燥,冬季干冷,春季风沙多、温差大。
群众中流传说:“外出需带三件宝:水壶、风镜、大皮袄”,就是对这种气候特点简洁而生动的总结。
温带沙漠气候的相关信息
沙漠地区空气都比较干燥,而且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日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可达50℃以上。
除有灌溉条件的少量绿洲以外,大多沙漠地区只能生存少量耐干旱植物,如仙人掌,针叶类植物等其他植物几乎绝迹,甚至成为流沙或荒漠。
动物也比较少,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沙漠之舟骆驼。所以特别是在早起时候,交通运输不发达,骆驼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由于沙漠长期干燥缺水,想要穿越沙漠是特别危险的事,今天想要徒步穿越沙漠也是不易。
沙漠气候大体可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沙漠气候和撒哈拉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左右的大陆西侧,夏季炎热,冬季不冷。由于这种地区长期处于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在其西侧沿海地区又常受冷洋流的影响,更增加了大气的稳定度,抑制了对流的发展,故降水稀少。
中纬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于大陆的中心腹地。这种地区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极端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几乎是全球的极大值,降水极少甚至终年无雨。
撒哈拉沙漠气候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九百余万平方公里。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天气。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
但是,沙漠气候也不少毫无用处。
一般沙漠气候的特殊性,造成不同矿产的累计产生。
大部分沙漠都有丰富的石油或丰富的矿产。
而且就整个地球而言,沙漠也如同森林一样,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
存在即合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温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在南北纬度15-35度之间的信风带。这些地方气压高,天气稳定,风总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海上的潮湿空气却进不到陆地上,因此雨量极少,非常干旱,地面上的岩石经风化后形成细小的沙粒,沙粒随风飘扬,推积起来,就形成了沙丘,沙丘广布,就变成了浩瀚的沙漠。有些地方岩石风化的速度较慢,形成大片砾石,这就是荒漠。
这些沙漠多半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且山地阻隔,地形闭塞。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十分干燥而形成了沙漠。如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姆沙漠、蒙古的大戈壁,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美国西部大沙漠等。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等。在南半球有澳大利亚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中亚的克齐尔库姆(乌兹别克)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土库曼),以及中国西北的沙漠属此类沙漠。
中国沙漠自西而东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各个沙漠的特征出现明显,也就是说,自西向东流沙逐渐减少,固定、半固定沙丘逐渐增多。中国的沙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及面积较小的库姆塔格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占中国沙漠面积的一半,为33.76万平方千米。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从整个地球来看,干燥气候区域(干旱区)的形成,主要与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在南北纬15~35°之间,是副热带高压带(又称回归高压带)控制的范围,终年为信风吹刮的区域。在高压带内的空气具有下沉作用,空气下沉时形成绝热增温,使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非常干燥。信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稳定风向,它在吹向赤道的过程中不断增热;空气越热,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结果使它成为十分干燥的旱风。这样,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大气很稳定,湿度低,少云而寡雨,成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区。世界上多数大沙漠都分布在这里,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等。因此,有“回归沙漠带”之称。
中国沙漠位于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的温带地区。按照它们的纬度来说,不在世界上的沙漠带范围内,要偏北15到20度左右。而中国与世界上沙漠带同纬度的华南地区,不但没有沙漠,相反却是温暖湿润,终年常青;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到处是一片郁郁葱葱。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这种海陆分布形势,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对中国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冬季,大陆上的空气比海洋上的空气要冷,并收缩得比海洋上的空气厚重,空气压力增大。特别是位于中、高纬度内陆腹地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国,那里冬季太阳辐射的热量很弱,黑夜又漫长,失热很多,因此空气十分干燥寒冷,冷空气大量积存形成强大的高气压区。而中国南方海洋相反是个低气压区。高压区的空气不断流向低压区,形成了中国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到了夏季,大陆上的空气比海洋上要热,并膨胀得比海洋上的空气稀薄;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大,形成高气压区,空气就从湿润的海洋吹向大陆,使中国盛行偏南风。这种随季节而变动、交替的风,叫做季风。
由于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因此,处于亚热带的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好首当其冲,降水丰沛,成了世界上同纬度雨量较多的湿润地区。然而,位于温带的广大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夏季风到那里已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其南部和东南边缘,有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造山运动升起的天山、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及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特别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风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样,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无法吹进,水汽来源被隔绝。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水汽十分贫乏,降雨量稀少。冬季,由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可以倾注直泻,造成异常干燥寒冷的气候。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就使得中国西北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情况下,形成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温带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就很微弱;相反,风的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干燥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缺少植物被覆的光裸地面,更加促进和加强了风的作用,使它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强烈的风蚀,沙土被风吹搬运: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风力无法挟带沙子继续前进时,沙子便堆积成沙丘,并进一步发展扩大,终于形成为广袤千里的沙漠。而反过来,沙漠的蔓延又加剧了沙漠气候的形成及扩大。 温带沙漠气候的特点很多,比如说,晴天多,阳光强,干燥,夏季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多,“夏干冬湿”等等。其中的关键是“干”。因为干,云雨少,日照多,阳光强;因为干,天上没有云彩,不能挡掉部分阳光,地面没有水分,无法蒸发降温,太阳晒到地面的热量,全都用来加热了大地和空气,所以夏季温度特别高,昼夜温差特别大;因为干,地面很少植物,一起风,就刮沙。
中国的沙漠地区,年雨量大都在50-100毫米以下,最少的地方只有10-20毫米。盛产葡萄干和哈密瓜的吐鲁番,年雨量只有16.4毫米。托克逊县城雨量更少,甚至只有6.9毫米。谈起雨日,吐鲁番每年平均只有15.0天,托克逊还不到10天,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仅能淋湿地皮的小雨。1958年8月14日下的一场雨,是36毫米,算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在沙漠地区里,有时天空布满了乌云,狂风怒吼,亮起了耀眼的闪电,眼看着一场雷雨就要来临,但常常是等了半天,又眼望着云都散了,雨点还没有下来。其实,天空中倒确实是在下雨,只不过因为空气太干燥了,雨滴经过厚厚的干燥大气层,还没有落到地面,在半路上就都蒸发光了。这种情况在气象学里称为雨幡。过去的老百姓不明其理,称为“魔鬼雨”。
不过,因为沙漠中地表温度极高,空气的上下对流极强烈,因此有时可以在云中生成极大的雨滴。这些雨滴一路上蒸发不完,还是能掉到地面上。不过这种雨的雨滴很稀拉。一位地理学家笑称,如果人能始终保持在雨滴之间,就可以在雨中行走而不湿衣。
气象部门经常用相对湿度来衡量空气含水汽的多少,相对湿度100%就是空气饱和了。沙漠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午后经常会低于10%。有时,在气象记录里,还会发现有0%的记载。也就是说空气中一点点水汽也没有了,至少是仪器测不出来。在夏天相对湿度很低的情况下洗衣服,如果一件一件地洗,一般来说,洗到第三件时,第一件就已经干了,真是立等可穿。
沙漠里的中午,在中国,70℃的纪录是不少见的。吐鲁番地面温度表的最高刻度是75℃,可是有好几次水银柱已经远远超出了75℃。在吐鲁番盆地南部沙丘的表面,曾经测得82.3℃。
沙漠白天的高温,是由于强热的太阳辐射。沙漠地区每年太阳照耀的时间,都在3000小时以上,最多的地方,可以超过3600小时,撒哈拉沙漠甚至40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太阳要照耀10小时以上。可是,太阳一落山,因为大气中没有云雾,极少水汽,地面冷却散热的速度也十分快,因此,沙漠干旱地区温度日较差也特别大。在夏季半年里,平均说来,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间,总可以相差15℃一16℃左右。例如,吐鲁番7月份最低气温平均25.1℃,最高气温平均39.9℃,就相差14.8℃;在9月份,吐鲁番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7.5℃,经常可以出现30℃以上,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又只有9.3℃,有些日子可以降到0℃一5℃。所以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
在世界上的许多戈壁沙漠里,由于烈日暴晒,岩石破裂,常常发出射击般的响声,有人称它为太阳声。这就是因为沙漠气候温度日较差大,夜晚已经很凉的石块,在太阳升起后,表面强烈加热,石头内外膨胀不匀而发生破裂。时间长了,石块最终就变成沙子。
据记载说,中国祁连山区,过去曾经有人用手捻碎岩石,顺风扬沙,选取黄金。在大自然的冷热夹攻下,最坚硬的花岗岩也终于粉身碎骨了。
沙漠表面的高温,使得贴地气层内上下温差极大。而气层上凉下热的气温分布,可以把远处景物倒映在旅人的前下方,气象学上称为下现蜃景,俗称海市蜃楼。因此,沙漠中旅人常常见到前面有蓝蓝的湖水,其实那是远方的天空的倒映像,使他们空欢喜一场。夏季午后黑色柏油路面上,我们也常能望见前方路面上有一汪蓝色的水,走近看又没有了,又移到了前方。这也是马路上下现蜃景的。
沙漠里的四季,和同纬度别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东部地区,因为是季风大陆性气候,春、秋季节本来就短。然而在沙漠地区,春、秋更短。因为沙漠地区太干了,没有水分调节。春季里气温直线上升,秋季里气温直线下降,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只有2个半月到3个月左右。春、秋季节一短,冬、夏季节就显得格外地长,所以有人形容说:“中亚干旱地区,一年只有两季:西伯利亚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这是有点道理的。沙漠气候中的温度变化,是世界各种气候中最最极端的。 海市蜃楼是温带沙漠气候区的独特景观。在大海之滨瞭望,或在海面航行,有时在平静无风的条件下,会突然看到空中映现出船只、岛屿、楼台、城廓等奇异现象,当大风一起,这种景象就立刻消逝。这是大气中的一种幻景,称为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海面,还可能发生在湖泊、大江、沙漠、戈壁等处的空气层中。中国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过这一幻景:“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登州即今山东省蓬莱县,位于渤海南岸,渤海中有庙岛群岛,距蓬莱几十公里,这里所记载的正是蓬莱看到的庙岛群岛的幻景。
在古代,由于无法科学解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因此赋以种种神话传说,将自然幻景视为海里的蜃吐气而成。其实,海市蜃楼的形成是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光线在大气中发生剧烈的反常折射而形成的。光的折射是指在不同的空气密度情况下,光线的速度发生改变和前进方向发生曲折的现象。当你用一根直杆斜插水中时,从侧面看好象折断一样!这就是光线折射造成的。在夏季,白昼海温较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上冷下暖的逆温现象,下层空气的密度就显得特别大,而上层空气密度则显得特别小。当远方的景物发出的光线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得气层时,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度大的空气中来。经过这种弯曲的路线,投入到观察者的眼中,就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象来自直线方向,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映象比实物抬高了许多。这种现象又称为上现蜃景。
在沙漠里,由于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空气升高极快,形成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气密度远比上层密度小的现象。这时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空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下现蜃景。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酷热干渴,看到下现蜃景,常会误认为已经到达清凉湖畔,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原来只是一场幻景。
沙漠有一种“碎石圈”很奇妙。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特点:
(1)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2)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3)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英文:Weather in the tropical zone desert.
(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厘米,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厘米,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2)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3)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可以将整个美国本土装进去,“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在其语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这块沙漠大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为几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位于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位于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区域,为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阿拉伯语意于大荒漠。撒哈拉沙漠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宽1300—2200千米。西至大西洋边东达红河沿岸,长4800千米,面积达770多万平方米。
撒哈拉沙漠的旅行信息:
长久以来,撒哈拉沙漠犹如天险阻碍着旅行者的深入探险。时至今日,几条穿越大漠的路线相继开通,使冒险家们的梦想成真。沙漠中的旅行是对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挑战,但却奇异而刺激:游走漫漫大漠,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世界10大奇异之旅之一。
起点始于突尼斯或摩洛哥。在深入大漠之前,可先游览古老的城市,随后乘坐专门的车辆,融入旅行队,浩浩荡荡地启程。穿越起伏的沙丘,走访原始的非洲部落,在绿洲集市上寻宝。行程日期可作调整,但基本在三周以上,有的可延续两个月。花费:2500至4000美元。
中国人首次参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动
中英撒哈拉沙漠环境科学考察队于2001年10月14日从中国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出发,考察队中有一名中方成员,这是中国人首次参加穿越撒哈拉沙漠行动。
这次探险性的科学考察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英国探险家汉斯·威斯切穿越该沙漠一百年,同时要唤起全球对世界珍稀动物野双峰驼的关注。
考察队由中方一人、英方两人及美国地理杂志社五人组成。成员包括英国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创始人简·海尔博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映代表中方参加这次考察。
考察队于十月下旬从中非尼日利亚大西洋海滨向北穿越二千四百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沿古驼道到北非利比亚的黎波里地中海边,全程三千公里,用三个月时间完成。考察队还将把撒哈拉沙漠与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对比,研究两者的沙漠类型、特点、动植物种类及分布区别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