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预报哪个网站更准一些呢?

2.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

3.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最低温度是什么时候测的

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七点半节气_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七点半

天气预报员是百姓最熟悉的人之一,他们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之后,播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提醒人们出行、疾病预防、运动甚至晾晒衣服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天气预报类节目的收视人次已经由1986年的每天4亿人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天8亿人次,有三分之二的人每天可以记住他们的脸。他们到底是电视台主持人,还是气象局工作人员?他们除了播报天气还干什么?

天气预报员到底是谁

1981年,中央电视台出现了我国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参照西方国家用气象人员播讲的形式,由中央气象台选定了两位具有一定文艺天赋和播音水平的人员——韩建钢和李援成为了我国电视荧屏上最早的“气象先生”和“气象**”。1993年的3月1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栏目正式设立主持人,宋英杰“首发亮相”。天气预报员的真正“东家”并不是央视,而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局把节目录好后,送到央视播出。最初的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局下属的中央气象台仅有六七人的科制作完成。随着媒体对气象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多,2002年8月,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成立,员工发展到数百人。

天气预报员怎么做

如今很多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只有数字显示,不再出现天气预报员的身影,这个职业正在受到模式的挑战,到底是要像老牌的天气预报员们一样规规矩矩播报,还是弄个年轻漂亮的**吸引眼球?在前一阵南方罕见的冰冻天气过后,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预报员只能根据大气中低层的温度,利用经验加以判断。面对这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预报员缺乏经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前任天气预报员比尔·基尔斯爵士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够做到具有亲和力,临危不乱,准确分析从气象局拿到的数据,都可以胜任。

所有来到华风气象信息集团应聘天气预报员的人,不必懂气象,但必须普通话一级甲等。王蓝是这个公司的职员,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风格肯定必须是最“正”的,她必须身着套装;央视二套“第一时间”里播出的天气节目,她就可以穿得活泼、淑女一些,小衬衫、小西裤、戴个耳环都可以,甚至还能穿T恤。

除了央视,中央气象局还和风凰卫视合作了“凤凰气象站”。这档节目很,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宽松很多——可以表现得很活泼;不要求普通话一级甲等,讲话可以拖长音;着装好看就行;在内容上,生活小常识、小民俗、传说、典故都可以往里面放。

两分钟“天气预报”背后

气象主持人的称呼还有很多:气象播报员、气象先生或气象**。很多人还把气象播报员和天气预报员画上等号。事实上,前者是气象局的“门脸儿”,后者被气象局称为冲锋的“一线”。

在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室右边,一位预报员同时面对八台电脑工作,他叫乔林,是中央气象台的四位首席预报员之一。他的工作时间通常是早晨七点到下午六点,在南方雪灾期间,凌晨四点三十分就得到岗。所有重大的气象信息,如天气警报,都要由首席预报员来签发。首席预报员之下,还有灾害预报领班、主班预报员,等等。在会商室里,每一位预报员要面对三台以上的电脑,不断地搜集、观测和分析气象信息和数据。

在中国气象局,播报员和预报员泾渭分明,各司其职。预报员预测好天气情况后,把充斥着专业数据和符号的信息发布给气象编导,由他们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化信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后,再由电视编导加以补充润色,最后到达播报员手中。编导看到的是科研数据和图纸,但观众需要知道的是温度下降了会不会影响菜价。两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从预测中心拿到数据,编成通稿,到后期的图像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贴近生活,编导的工作贯穿始终。

专业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天气预报里,才是衡量一个天气预报节目编导水平的真正尺度。

天气预报哪个网站更准一些呢?

中央气象台播放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是《North Gate》,是一首由Ron Carnel谱曲,Ron Carnel编曲,Ron Carnel演奏的纯音乐歌曲。

该歌曲收录在专辑《Earth Grooves Vol.1》中,由earthtv公司发行于2003-07-07。该张专辑包含了12首歌曲。

《North Gate》并不只是中央气象台播放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世界各地气象台播放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都是其。

扩展资料

《North Gate》各种版本

1、Shane Halcon演奏的《North Gat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North Gate/Solid Ground》中,由Intuition Deep (Armada)公司发行于2010-09-27,该张专辑包含了2首歌曲。

2、Axel Terblanche演奏的《Northgat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Northgate》中,由AH Digital公司发行于2015-08-14,该张专辑包含了2首歌曲。

3、Slang演奏的《Northgat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Garden City》中,由Slang Productions Studios公司发行于2019-01-08,该张专辑包含了15首歌曲。

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级天气预报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己任,初步形成了集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区域数值预报及专业数值预报为一体 的数值预报系统;

建立了针对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 滚动预报,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 ;

基本形成了警报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扩展资料:

主要职能: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负责沙尘天气、雷电天气潜势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我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台风与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

4、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5、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组织制作综合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中央、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7、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8、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9、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0、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1、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2、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最低温度是什么时候测的

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诞生了,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在30多个年头中,《天气预报》节目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 首播:CCTV-1/13 每晚19:30(《新闻联播》结束后1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部分电视台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CRI环球购物频道 每晚21:05(纯16:9无切边,无广告)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 1980年:开播

1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新面孔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6年的制播分离

年底,按照时任院副总理的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993年上主持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惯常都是站在画面的左侧,但这样主持人的身体有时候就会挡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区。尤其当主持人伸出手来指华北尤其东北地区的时候,身体几乎挡住整个西北地区。为了不影响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观看自己家乡的地理信息,节目组设身处地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想法,把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了一点,以保证版图上的领土完整。

绿色主题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钓鱼岛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5]

2014年:无广告模式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支持楼上,顺便补充一下

模式也可以得出未来的温度.实际的业务操作中一般是看著模式的结果结合其他天气因素如云量,湿度等做出预报的.

如果说是测报的最低气温的话,是中午北京时间14:00报20:00-20:00一天的最低气温的.有这个规定是由於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半夜,中午是最没有可能出现最低气温的时间.同理,所以凌晨2:00报一天的最高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