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倾向率的概念_气候倾向率
1.新疆和田市气候怎么样
2.1986-2006山东出现了几个暖冬年
3.河南省的积温和降水分布各有什么规律性的特点
4.新疆和田的气候怎么样
5.波动性上涨/上升英语怎么表达
6.气候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东北地区是我国风灾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恶劣的大风天气加剧了东北地区土壤的风蚀沙化,对农林、畜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43个测站1961~2006年月平均风速及11~2006年逐日大风资料,重点分析了东北地区近46年平均风速、东北地区近36年大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特征和空间气候变化特征等,研究了东北地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气候变化与气温、降水气候变化以及中高纬大气环流形势变化的关系,并探讨了东北地区大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1)东北地区平均风速和大风出现次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风速偏强,大风偏多,90年代以后平均风速显著减小,大风日数偏少。近46年来东北地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气候趋势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风速气候倾向率为-0.23m/s.10a。总大风日数气候倾向率为-34.9次/10a,区域性大风气候倾向率为-12.3次/10a。平均风速的年代际变化在1981年发生了突变,区域性大风在1980、1988年前后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 (2)东北地区各测站间气候变率差异明显,多数测站平均风速和大风气候特征呈减小趋势,但个别测站平均风速和大风气候特征呈增加趋势,即有风速增大,大风增多的趋势。东北地区东北部和西南渤海沿海附近气候变率较大。东北地区大风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有4个大风多发区,分别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地区、黑龙江省东南部鸡西盆地以及辽宁省沿海地区。 3)东北地区平均风速和大风出现次数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即东北地区平均风速偏大、大风偏多期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冷期相对应;而风速偏低、大风偏少期则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全球增暖相对应,近40年风速与温度总体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4)东北地区大风气候变化与中高纬大气环流形势变化密切相关,11年到2006年,北半球春季西风指数呈增强趋势。春季西风指数低(高)常与东北地区大风多(少)相对应。1961年到2006年,北半球极涡面积呈减少趋势,极涡面积指数与东北地区大风日数呈正相关。分析还发现东北地区大风偏多年份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型以阻塞形势为主,极涡面积偏大;而大风偏少年份,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型以平直气流型为主,极涡面积偏小。 (5)东北地区大风主要以冷锋后部偏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低压大风为主。北方气旋是这三类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雷雨大风发生在对流层中下层不稳定的环境中,上千冷、下暖湿,θ_(se)随着气压的减小而减小。在低层增温增湿的同时,中层有干空气侵入,使得对流风暴发展旺盛,下沉气流外流,导致地面出现强风。
查到这些
希望能帮到你
望纳
新疆和田市气候怎么样
干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留给人们的普遍现象。变暖意味着气温升高,变湿则意味着降水增加。近年来,住在高原上的青海人真切的感受到青海的环境和气候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正在经历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更高的升温率,其升温率约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两倍。青海是青藏高原其他省区当中升温率最高的,其中柴达木盆地升温尤为明显,气温升高导致极端气候增加的概率大大提高。
我认为尽管青藏高原增温迅速,但并非独有现象,而是符合升温幅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的全球普遍规律,这与其巨大的海拔高度密不可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与全球同步,其历史时期的气候同样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也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素有?亚洲水塔?的美称。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整体上呈现快速的退缩,数据显示近30年来冰川面积年均减少131平方公里,缩小了很多。
青藏高原地区近38年气温变化幅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整体态势,且存在高值区和低值区。其中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地区。从区域特征来看,春夏秋三季的气温倾向率都有明显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大趋势。冬季结果在空间上呈现片状分布。
但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6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抗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一点我们是很欣慰的。
1986-2006山东出现了几个暖冬年
和田地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昆仑地区,平均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7摄氏度。
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
利用和田河流域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年代际以及线性趋势变化.分析表明和田河流域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近40年和田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6℃/10a,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其倾向率为1.56mm/10a.20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近40年来和田河流域最暖的一年.
一般说,冬季气温北疆高于南疆,夏季气温南疆高于北疆。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昼夜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河南省的积温和降水分布各有什么规律性的特点
1986-2006山东出现了18个暖冬年。近50年来,山东省气温出现了明显地变暖趋势,20世纪60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2.51到13.46C,以1986年为温度变化分界点,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1986年)为偏冷期,随后山东省气候进入偏暖期,其中80到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C,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02C/10a,进入21世纪后,气温变化趋势持续维持,2001到2008年平均气温高达13.9C,山东省冬季气温变暖特征最为突出,1986到2006年共出现18个暖冬年:近50年山东省高温8数也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自90年代以来增加明显,同时最高气温也随着高温日数的增加而上升,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倾向率为31.7mm/10a,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量的减少。气候背景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出现频率和强度呈增大趋势,受其影响,山东省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频发,对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和间接影响,如农业生产、食品安全、饮水供应、卫生设施及疾病传播影响等。保持一致,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近50年来,山东省气温出现了明显地变暖趋势,20世纪60~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2.51到13.46C,以1986年为温度变化分界点,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1986年)为偏冷期,随后山东省气候进入偏暖期,其中80到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C,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02"C/10a,进入21世纪后,气温变化趋势持续维持,2001-2008年平均气温高达13.9C。山东省冬季气温变暖特征最为突出,1986到2006年共出现18个暖冬年:近50年山东省高温8数也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自90年代以来增加明显,同时最高气温也随着高温日数的增加而上升。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倾向率为31.7mm/10a,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量的减少。气候背景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出现频率和强度呈增大趋势,受其影响,山东省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频发,对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和间接影响,如农业生产、食品安全、饮水供应、卫生设施及疾病传播影响等。吸虫病等受温度影响最为显著,温度升高使蚊虫生存力、繁殖力和叮咬率加强,也随之增强。气候变暖频现暖冬,对这些疾病传染体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昆虫活动范围变大,由虫媒等传播的流行疾病发生、发展也较之以前增高。
新疆和田的气候怎么样
利用河南省3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61~2004年的气温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河南省平均气温、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平均气温年际以0.22℃/10a的速度上升,且不同季节的变化亦不相同,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夏季降温,春季、秋季略增;积温也呈增加趋势,≥0℃积温年际以67.83度/10a的速度增加,≥10℃积温,倾向率为60.79度/10a;降水量年际以3.6mm/10a的速度下降,且不同季节变化亦不相同,冬季增加明显,春季略增,降水减少明显的是夏季和秋季,即主要集中在夏玉米生长季节,同时降水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也有影响
波动性上涨/上升英语怎么表达
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距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西来冷湿气流和印度洋热湿气流难于抵达。在我国东部盛行的东南季风,也因相距遥远,难以飘临。本区所处纬度较低、寒潮受阻于天山,因而气温较高,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昆仑地区,平均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7摄氏度。
由于全区范围大,面积广,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生物、气候差异极大,大致可分为南部地区,绿洲平原区,北部沙漠区三种气候类型。
南部山区:包括海拔高度1800~3000米的前山河谷地带,属于温带或寒温带气候带,根据策勒县境的奴尔拦干(海拔10米)和西部黑山(海拔1800米),气象资料分析,全年平均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34.0℃~30.4℃,极端最低气温-25℃,全年降水量127.5~201.2毫米,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3400℃以下,夏季短促,冬季漫长,部分地区逆温层比较明显,冬季气温比平原区高1-2℃.
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属寒带气候,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长于暖季,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0℃以上的生长期有120~150天,海拔5500米以上为终年低于摄氏零度的永久积雪带。
绿洲平原区,四季气候的基本特点:春长大风多我,夏热且干旱,秋凉降温快,雪少冬不寒,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1.0℃~12.1℃,年降水量28.9~47.1毫米,年蒸发量2198~2790毫米。
北部沙漠区:气候非常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大多沙,是极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区。
平原地区≥0℃的积温4507.1~4783.0℃、≥10℃的积温406.1~4311.6℃,沙漠区积温更高如和田塔瓦库勒≥0℃的积温5000℃、≥10℃的积温4500℃、山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积温减少,如和田黑山≥0℃的积温为2453.4℃,≥10℃的积温1865.2℃,康西瓦≥0℃的积温为1090.3℃,≥10℃的积温293.3℃,甜水海子≥0℃的积温只有341.2℃.
平原地区无霜期为182~226天,多数在200天以上,沙漠和山区初霜期比平原绿洲区 ,终霜期晚,例如和田塔瓦库勒,无霜期在200~210天,黑山约100天。
冬季降雪量少,平均降雪日数为6.3天,平均降雪量3.6毫米,最多21天,雪量23.2毫米,冬不严寒。气温年较差为23~35℃,日较差为12.8~16.3℃。
气候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翻译如下:
波动性上涨
Rise in volatility/ fluctuation
例句:气候变暖有利于生产潜力的提高,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总的变化趋势是波动性的上升,但较光温生产潜力倾向率小,反映了小麦生育期内光、温、水的综合影响。
The warmer climate is stabl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ities. The total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limate productive potentialities of the winter wheat is to rise in volatility, but smaller than that of sunshine.
主要气象要素
气压:大气的压力,它是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的压力。
气温: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单位一般用摄氏度℃,或用热力学温度K。
大气湿度(简称湿度): 它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可以由比湿(g)、绝对湿度(pv)、水气压(e)、露点、相对湿度等物理量表示。
风: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气象上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来表示。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h表示。(0-12级)
云: 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滴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在常规气象观测中要测定云状、云高和云量。
降水:指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
蒸发: 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气象上指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辐射:能量或物质微粒从辐射体向空间各方向发送过程。气象上通常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日照: 表示太阳照射时间的量。气象上通常提供的是观测到的实照时数。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黑色、大小湿度)的最低水平距离,单位:m或km。能见度表示了大气清洁、透明的程度。观测值通常分为10级。
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力、相对湿度、饱和气压、露点等。
(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1m3)的湿空气中含有水汽的质量(kg)。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到: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ρw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ρv之比。它等于空气的水汽分压Pw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分压Pv之百分比。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气象中也成为比湿。等于水汽质量(kg)除于干空气质量kg。
露点或霜点 在不改变气压和混合比的情况下,把纯水(或纯冰)平面附近的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饱和差 空气在某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其单位和气压的单位相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