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的诗句_盛唐气象的诗句有
1.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原文阅读|赏析
2.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是什么意思
3.从军行七首是哪个朝代?
4.从军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当杜甫漫游到山东地界的时候,迎面遇上了高耸的泰山。雄浑的景色让他心旌摇荡,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还只在泰山脚下,从远眺到近观,被山势激起豪情,决定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变小的当然不仅仅是“众山”,而是凡俗的一切。科举失利又如何,理想一时无法实现又如何,种种琐屑的苦闷只因为站得太低、看得太近。既然生当盛世,年轻的热血总不会结冰的。诗人此时仅仅在山下想象登高,想象登高之后的上帝视角,就已经可以从挫折当中满血复活了。这就是盛唐气象下的健全人格,让后人不断从诗句里心慕手追,感动于诗人的感动。
登高这个主题,在唐诗中有了激昂、壮阔的写法,最能体现盛唐气象
诗人攀登的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制高点,也是精神意义上的高级感。杜甫的《望岳》写在青年时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体现年轻时候的豪情满怀。了解从青年杜甫写下的《望岳》到暮年杜甫写下的《登高》,诗的语言和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依然逃不脱。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流落在夔(kuí)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肺病严重,生活困顿。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
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先写登高所见的景象:秋风凛冽,江边的树林里传来猿猴的哀鸣,江心的沙洲上冷清清的,鸟儿正在还巢。无边的落叶萧萧飘坠,江水滚滚奔流。在这样的萧瑟气氛里,诗人检讨自己的一生,一年年颠沛流离、辗转万里,徒然羡慕还巢的鸟儿。忽然间人就老了,时间像无尽的江水一样无情地流逝,自己也已经迎来了人生的秋天,拖着病体独自登高。一生的艰辛染白了鬓发,只有酒可以浇愁,但病太重、人太潦倒,连酒也喝不得了。
全诗可以分成两段,前四句是意象,后四句是感怀。在意象的四句当中,前两句是小视野,后两句是大视野。好像有一架摄影机架在直升机上,扫过眼前的江心沙洲,追随沙洲上的飞鸟忽然腾上高空,用上帝视角俯瞰人间。这是今天的**导演们常用的镜头语言,原来古代的诗人们早就用过。这种镜头语言会让近景里的事物一下子变得渺小,让刚刚吸引你注意的东西一下子变得微不足道,让那些或沉重、或鲜活的喜怒哀乐一下子被苍茫感冲淡。落叶纷纷无边无际,充塞了整个空间。江水奔流无穷无尽,亘古以来就是这样,到千万年之后也还会是这样,充塞了全部的时间。
当你仔细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组著名的对仗,你会发现前一句给你无尽的空间,后一句给你无尽的时间。这样一来,前两句近景里的猿啼和鸟飞给你带来的感受就会悄悄发生改变。“流水”是对时间的隐喻,这个梗还是孔子埋下来的。孔子和杜甫同样站在水边,孔子看到的是水的不可挽回地“流去”,杜甫看到的却是水的无法抵挡的“奔来”。也就是说,杜甫虽然用到了孔子的梗,但感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你看到的是“流去”,你的心里是怅惘和无奈;当你看到的是“奔来”,你的心里是恐惧和悲哀。从高处眺望长江,看着波涛翻滚,你既可以看成“流去”,也可以看成“奔来”。去和来其实在客观上都是一回事,但在主观上到底会形成怎样的视角,这就取决于你当时的心境了。
境由心生,你看到的一切事物、一切风景都不可能是客观的,而只能是被你的心境渲染出来的。杜甫看到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来”的视角产生巨大的压迫感,足以使人屏住呼吸。仿佛渺小的自己赤身、无依无靠,眼睁睁看着排空巨浪扑面而来,自己无处可逃。
说完杜甫对时间的感慨,我们再看无边的落叶,那是自然界的秋景。暮年的诗人对这样的景象格外敏感,他看到的是岁月的无情。无尽空间里的萧萧落叶和无尽时间里的滚滚波涛,压迫着诗人那颗脆弱的心,让它生发出日常环境里不容易生发出来的感触,这才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反思。“万里”两句完全不合古汉语的语法,但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有各种倒装和省略,必须要和常规的语法不同,才能把人带到现实生活以外,在陌生感当中产生审美的心态。“万里”对应的不是“悲秋”,而是“常作客”。杜甫一生辗转漂泊、居无定所,这时候到了夔州仍然是“作客”而已,看到水鸟还巢、人不如鸟,更加深了“作客”的忧伤。不作客的人尚且悲秋,更何况万里漂泊的客中人呢?更何况客中人不仅漂泊,而且年迈多病。“百年”当然只是约数,同时也是客旅中对时间的错觉。正因为万里漂泊,尝遍各种艰辛,几十年才如同百年。而重阳佳节,本该是和家人团聚,和亲朋一起登高喝菊花酒的日子,自己却只有“独登台”,孤苦无依,一个人感受宇宙之无穷、盈虚之有数。
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大家一起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在传统的数理哲学里,九是最大的阳数,所以九月九日称为“重阳”。当时孤身度过的重阳节,就像今天不能回家的春节。只有想到重阳的背景,才能理解杜甫“独登台”的凄凉。杜甫对凄凉似乎已经习惯了,年轻时代有过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现在看来还没有实现半分,但人已经年老多病,再也没机会向着理想多走一步了。他只能“苦恨”,深深地遗憾,本该在节日里和亲友们传杯递盏喝下的酒,一个人竟然喝不下去。
杜甫的《登高》不但是登高主题里的千古绝唱,也因为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最有资格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篇。近体诗是唐朝的新兴诗体,特别讲究对称美和音色美。杜甫是近体诗领域里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2019----《熊逸·唐诗50讲》笔记
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原文阅读|赏析
一提到盛唐边塞诗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容易举出像“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那样豪壮有力的诗句,或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那样雄浑壮阔的诗句,以为这就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实际上,“盛唐气象”有其主旋律,但主旋律是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的。就盛唐边塞诗来说,它在情调上既可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的英雄气概,但也不排斥儿女心肠的描写,不过这种儿女心肠的描写无损于英雄形象的塑造,相反能使其形象更丰满、更真实。王昌
龄在《闺怨》诗中写到后方的女子“悔教夫婿觅封侯”,但那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并不代表她正常时候的情感;当她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相信她仍然会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是盼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的。我们从她“不知愁”倒是能想象出,她也唐的人们一样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望,可见边塞诗即使以闺怨的形式出现,也不减其英气。
盛唐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斗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面严峻现实的勇气与真诚。边塞风光有它奇异的一面,诗人们尽可像岑参那样以新奇浪漫的眼光为之高歌,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寒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但边塞的环境更有其恶劣荒凉的一面,诗人们也可像王之涣那样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荒寒时,既不怨杨柳,也无须责备春风,而以平常的心态来审视,不做悲欢之态。盛唐诗人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王翰《凉州词》甚至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都写得风骨凛然。这首诗所表现的是盛唐人审美观的一种突破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只有盛唐边塞诗中才有。同样,西北边疆雄阔之中带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领略、被大量表现在诗中。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寒的美的欣赏,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而产生的。只有理解盛唐的人,才能理解盛唐的诗。
边塞诗虽不等于战争诗。盛唐有不少边塞诗是写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好像没有战斗的情怀,似乎离“盛唐气象”距离很远。但诗人们对由于征夫长期戍守边疆而造成的夫妇分离、对由于征战频繁而造成的家庭破裂等不幸与痛苦,表现出巨大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正是在这种认识下,边塞诗中出现了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以来边疆战争的悲剧,唐代也不例外。这种惨状的出现,有的完全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和边帅邀功固宠所致,所以有的诗人直把矛头指向这些君臣:“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有的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本身不就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何等快意的生活了吗?这些充满深厚情感的描写和广泛深刻的思考,又始终是建立在“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其五)、“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这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战士,面对流血牺牲以及军中不平待遇,仍主张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盛唐气象”是由宋人严羽首先提出来的。关于它的内涵,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他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盛唐诗,最为贴切。这种“雄壮浑厚”、“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与盛唐的边塞诗关系如何?严羽并未明确说明,但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四种诗歌题材,除迁谪与边塞诗无甚关联外,其他三种大多与边塞诗有关。林庚先生也在《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一文中指出,边塞诗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传统的游子主题的扩展,政治视野的扩展,山水风光的扩展”。可见,边塞生活渗透在盛唐多种题材、多种主题的作品中,因而更能体现出盛唐诗歌普遍具有的“盛唐气象”。当然,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它本身与“盛唐气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因为盛唐边塞诗具有悲壮有力的感人力量,因而成为“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而这又离不开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所产生的时代精神。一旦时代土壤变了,时代精神变了,边塞诗的情调与精神也会发生改变。中晚唐的边塞诗尽管在艺术技巧上不一定比盛唐逊色,但在总体风貌上与盛唐诗是迥异其趣的,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盛唐边塞诗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深刻联系。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该诗把相距遥远、对比鲜明的沙场骨和春闺梦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惨烈的感受,这种不幸的感受显然不属于“盛唐气象”。虽然盛唐边塞诗不乏牺牲场面的描写,却能让人们直面现实,而不会让人们沉睡在梦中——梦毕竟不是生活的真实,更不能掩盖时代的真相。(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百度上搜的)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是什么意思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 挂星辰于岩嶅。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 寻幽居兮越巘崿。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蜒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 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此诗是李白送友人岑勋归隐鸣皋山(在今河南陆浑县境内)时所写,时在天宝五载(746)隆冬。岑勋是李白的好朋友,诗人在《将进酒》诗中直呼的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的 “岑夫子”就是他。岑勋一生未作官,皇帝曾下诏征,避不就,所以称 “征君”。又据诗中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可知他不但清高孤傲,而且才华过人。诗题下原有注,云:“时梁园三尺雪,在清冷池。”梁园为汉梁孝王所建,中有清冷台,又号清冷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李白集中,凡诗题下之注,有些是宋代人整理文集时随手所记,有些则是李白自注。这一行注,为李白原注是可以肯定的。天宝五载秋,李白离开东鲁的家,准备南游吴越。南行前,先至宋州 (即商丘) 写此诗后不久,即来年 (天宝六载) 春天,就起程南下了。
原诗较长,按诗中的情绪,可以分为三段。
自开头到“挂星辰于岩嶅”为第一段。“若有人兮思鸣皋”两句照应题面,说岑勋思念隐居之地鸣皋山(在今河南陆浑县境),但又因大雪封阻不得成行而烦恼。以下“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两句写路途之险阻,“邈仙山之峻极兮”十数句分写隆冬之季鸣皋山凄清、幽险及高峻、酷寒之状。其所以有这些 “骇胆栗魄” 的恐怖描写,可能与诗人不愿与友人分手和不同意他选择这么严冷的季节登程有关。
自 “送君之归兮” 到“愀空山而愁人” 为第二段。“送君之归兮” 四句仍照应题面送人的意思。“君不行兮何待”二句写岑勋对诗人的依恋之情。“扫梁园之群英”二句点缀岑勋过人的才华。以下十数句,除“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两句含有称许隐者啸傲风月闲逸情趣外,继续加力写鸣皋山幽深凄厉的气氛和隐者独处寂寞忧愁之状。其所以有如此描写,原因大致同上。
然而,无论如何,诗人对鸣皋山环境的描写,总是显得过分夸张了些。仅是对与友人分离在即的依恋和怅惘,不至于有如此过分的情绪;李白虽是浪漫性的诗人,情绪波动也不致如此之大。这其中一定另有他因,需要我们作一番求索的功夫。
自 “鸡聚族以争食”到结束是第三段。此段抒发自己 (兼及岑勋)不得志的苦闷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懑。“鸡聚族以争食”喻争名逐利者,“凤孤飞而无邻”喻己和岑勋的高标独立。“蝘蜓嘲龙”以下三句喻现实中贤愚不分、妍媸颠倒的不公正现象。巢由是尧时大隐者,夔龙是舜时大贤臣。巢由当隐而不得隐,夔龙当仕而不得仕,都是社会对人的个性的不公正压抑和扭曲。“哭何苦而救楚”用申包胥哭秦庭典,“笑何夸而却秦”用鲁仲连退秦兵典。这两个典故李白诗中常常使用,多是褒扬口气,独此处批评他们“沽名矫节”,是愤世嫉俗到了极点,于是有此对典故的活用或反用。末尾数句表示自己也要“弃天地而遗世”,将要隐于山水与岑勋作伴相亲近了。
这一段是全诗的重心。可以看出,《鸣皋歌》 并非单纯的送人诗,也非仅是鸣皋山形势的状物赋形。它是一首借送人题目发牢骚的诗。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到长安,作了唐玄宗的翰林院学士。翰林学士只是个空衔,并无实职,说穿了,仅是御用的文学侍从而已。唐玄宗本无意重用李白,再加上朝中几个宠臣的毁谤,李白只得怀着幽愤辞朝归山。此处的牢骚,既是针对社会现实而发,更是针对自身的遭遇而发。这一点是很明显的。问题是,挥斥幽愤何以要把鸣皋山夸张得那么恐怖可怕,把隐士的生活写得那么凄清寂寞 (而且,与末段的“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明显的抵触着)?从这一段里我们仍难以求得的解。
这里,有必要联系李白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写于天宝五载秋,是李白辞别东鲁南游吴越时告别东鲁诸公写的,比本首 《鸣皋歌》略早。诗人向往“势拔五岳”的天姥山,故而“梦游”。但是,同样的,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并非只是明丽可亲,有时竟也是凄清幽冷甚至恐怖可怕的。如下面的几句: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李白的隐,包括浪迹山水,多含有政治目的,即通过“隐”而实现为帝王所用、建功立业。天宝元年他被征召为翰林学士之前的隐,尤其是如此。然而不足三年,已为天子近臣的李白却因谗谤而被朝廷弃掷。出朝之后,李白惶惶不知所之。南游吴越山水,再“隐”起来? 已无确然的政治目的,显得毫无意义。于是魂牵梦绕的吴越山水,在他的笔下便出现了森然魄动的可怖场面。鸣皋山虽是朋友岑勋将隐之地,因为自 己对“隐”心情正恶,不由得也成了恐怖可怕的去处了。这两首诗写作时间相接,有些用语都很相似,作如此联系是完全有道理的。这样,《鸣皋歌》 字面上的矛盾和疑难始可以释然而解。
此篇在形式上是楚辞体,在李白诗中独具一格。李白诗中,屡见骚体句式,但通篇全拟楚辞体,此篇却绝无仅有。王琦《李太白全集》 引晁补之语云:李白“《鸣皋歌》一篇,本末楚辞也,而世误以为诗。”其实楚辞也是诗,只是句法不同于此前的 《诗经》 和以后的五言、七言诗而已。楚辞的句法要灵活多变一些,以六言、七言为主,间有四言、五言,或八言、九言。李白的喜以骚体句式为诗,或以骚体成篇,除了他诗宗楚骚外,还因为他要在其诗中造成一种气势——句子长短不等,就容易形成一种拗怒不平、错落变化的气势。但是,李白绝不是一成不变地袭用楚辞形式,他也有变化。《唐宋诗醇》 引陈绎曾语云: 白 “诗祖 *** ,宗汉魏,善于掉弄,造出奇怪,惊心动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诚为知言。今人喜论所谓“盛唐气象”;从诗歌体制上着眼,最能反映“盛唐气象”的不是五古五律,也不是七律,而是七绝和七古。尤其是七古一体(又称七言歌行),初创于南朝而在盛唐人手中得到真正再造和弘扬,句子可长可短,用韵变化多端,摆去拘束,真是气壮山河,是唐人真正的“自由诗。”七古的这种极致在李白手里臻于妙境。这是一个大题目,此处不能详论。即以此首 《鸣皋歌》 而言,李白对楚辞形式作了改造,在楚辞句式中揉进了七古格调,换言,是楚辞体和七言歌行的有机融合。诗中的长句,如“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等,在楚辞中是没有的。我们读 《鸣皋歌》,感到它形似楚辞,更感到它神似《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些七古名篇,仿佛有一股健旺的气势在诗句中跳动盘荡着,其道理在此。
本篇在谋篇结构、环境和情绪的渲染以及迭韵词 (如凌兢、缟皓、舔舕、 蹩躠等) 频繁使用方面, 均有独到之处, 限于篇幅, 不一一详细说了。
从军行七首是哪个朝代?
这句话的意思是喝酒入豪肠,其中七分化成天上的月光,剩下三分化为剑气,张口一吐,造就半个盛唐气象。
这句话出自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自由诗《寻李白》。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是为雄奇骇俗之句。其中就“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句,笔力千钧,耐人寻味。
这是余秋雨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嗜酒成性,有一腔侠气豪情,所以说酒入豪肠。最后一句话正是对李白一生成就的评价,表现出李白的卓越的历史地位。
扩展资料寻李白全文: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百度百科-寻李白
从军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全诗诗句如下: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全诗的字面意思:
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而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全诗简析: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从军·其四》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释义: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