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大家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4.丽水的社会发展

5.研究日影变化的意义

6.什么是小气候

7.农业气象的农业气象学简介

农田小气候观测仪_农田小气候气象站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由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与大范围气候不同的贴地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根据下垫面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湖泊小气候等等。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

1)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因此,常规气象站网的观测不能反映小气候差异。对小气候研究必须专门设置测点密度大,观测次数多,仪器精度高的小气候考察。

2)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

3)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例如:M. N.

戈尔兹曼曾在5厘米高度上,25分钟内测得温度最大变幅为7.1℃。

4)日变化剧烈,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

5)小气候规律较稳定。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由于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正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研究小气候具有很大实用意义。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气候知识为人类服务,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污染。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气象类农业气象方向: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农业气象,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农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按农业生产对象,可分为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渔业气象、蚕业气象、养蜂气象等。由于这些分支的建立与发展有先有后,与气象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它们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按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应用的研究重点,还可分为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农业气候、农业气象预报、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等。

在具体实践中,农业气象研究工作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①鉴定农业生产的对象和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以及它们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从而提出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②研究、制订农业气候区划,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改革种植制度、引进优良品种以及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改革等提供气象学依据。其中,农业地形气候的研究对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生态平衡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③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主要是观测受害症状和受害时期,确定受害指标,探讨受害机制,分析灾害规律,发布灾害预报,研究防御措施的气象效应等。

④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情报。包括农用天气预报、产量预报、农田土壤水分预报等。其中,在应用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与观测资料传输相结合,进行数值模拟并逐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自动化体系,已成为农业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⑤农业小气候的研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实际上是生产对象所处的小气候环境,大气候的变化通过小气候环境才能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农业小气候的利用、调节和改造,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⑥进行农业气象观测仪器与试验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试验研究的水平。

大家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作物气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全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即光合作用、光周期效应和向光性效应。不同波长的辐射对植物有不同的影响。太阳光谱中决定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0.38~0.71微米波段的可见光,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一般占总辐射的45~53%。

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光化学过程加快而使总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呼吸消耗增加。因此净光合产物在初期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而当超过最适温度以后,净光合产物则随温度增加而减少。

作物气象指标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或受害同气象条件关系的量值,它是评价气象条件的农业意义、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客观标尺,因此研究和确定作物的气象指标是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作物气象指标主要为温度指标和水分指标,对于某些感光性强的作物,还应有光照指标。

温度指标是指作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致死温度和积温等。积温是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温度的总和,它是衡量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一种标尺。农作物通过某一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个相对固定值。

水分指标是反映农田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指标,常用土壤湿度和蒸散量来表示。一般划分为过干、适宜、过湿三个等级,大多数早地作物的适宜水分指标为土壤相对湿度60~80%%。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根据土壤水分的多寡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程度,可确定作物早害或湿害的指标。

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土面完全被植物覆盖和土壤充分湿润时的蒸散量称为可能蒸散。实际蒸散量是可能蒸散、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状况的函数。

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称为农业地形气候学。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

此外应用生态学的方法,根据自然景观、指示植物、自然物候等的差异推断不同地形的农业气候条件,也是农业地形气候学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

小气候是指由于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子引起的小范围的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农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面状况和物理特性,导致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特的农田小气候。而农田小气候又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形成。

小气候改良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风障、农田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面增温剂等。

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微气象过程和微气候特征,它是一种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于入射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向外的长波辐射的透过率,使得温室具有白天高温的特征。此外温室的结构、方位、屋面坡度、屋脊高跨比,以及使用的透光材料均对温室内的光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显著影响。

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在蔬菜和珍贵植物栽培方面,也已出现了人工调节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的植物生产工厂。

畜牧气象

农业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的影响等。畜牧气象的研究还可为制订畜牧气候区划提供依据。

林业气象

农业气象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子对森林的组成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热带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寒温带植被主要是落叶松;在中国,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才有森林;风力直接制约着森林的蒸腾。反之,森林对大气也具有多重影响。它能调节气温、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局地小气候等

病虫害气象

从本质上说气象、气候条件是影响到防治的。例如天气条件特别适合病虫害发生,病虫害严重了,需要的不仅是预防性防治,甚至需要认真防治,可能防治几次;如果天气、气候条件不太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可能防治一次或者两次,也许还不取人为措施防治也没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到病虫害防治的次数、时间和方法。

农业气候

农业气候是指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有关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分等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子;也包括旱、涝、霜冻、大风等不利气候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也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

丽水的社会发展

农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现代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农业自动化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日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大致有以下3类。一是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部分自动化控制。这种自动化方式以提高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作业与操作性能,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减轻驾驶员的负担,节约等为目的。二是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无人自动操作。这种自动化方式用在操作简单且容易实现无人运转,危险性大或是长时间重复单调过程的作业上。如用计算机程序或无线电遥控来操纵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自动控制行驶、自动检测耕深、耕宽或作物行列数、自动完成作业,以及能使下煤机、自动化温室等固定装置自动完成作业的机械及装置。三是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由不同程序软件控制,以适应各种作业,能感觉并适应作物种类或环境变化,有检测(如视觉等)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无人自动操作机械。

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微电子自动控制技术在农机上的成功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必须考虑该技术的成熟程度,即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必须考虑整机售价应适台我国农民当前的购买力,以及用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和农民在操作使用维修保养时的方便性。

现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上是各种系统的集成,硬件上有传感器、传感器变换器接口、控制器、计算机网络、被控设备、总线等组成的。随着自动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工程制造业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精确控制必然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即所谓的精准农业,是在传统农业与农业机装备技术上,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是一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日前,河南省首个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仪器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业务运行。该仪器除了能对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实时监测外,还可以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图像并通过网络传输至远程服务器,为制定农业气象自动化仪器安装技术标准与农作物自动化观测规范积累资料。

研究日影变化的意义

截至2013年,丽水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3037人,在校生350人,毕业生1041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所,招生10349人,在校生315人,毕业生10551人。普通高中学校22所,普通高中招生11651人,在校生36273人,毕业生12773人。初中学校72所,招生25416人,在校生75667人,毕业生24561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5.99%,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普通小学225所,招生29073人,在校生163528人,毕业生25615人;小学毕业生升学比例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9%和99.99%。特殊教育招生77人,在校生455人。拥有幼儿园741所,在园幼儿84139人。

高级教育

丽水中学、丽水第二高级中学、丽水民族中学(丽水学院附中)、丽水旅游学校、丽水职业高级中学、缙云中学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学院

成人高校: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2013年新增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政策出台后,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国家、省级新产品14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38个),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4个。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76亿元,比2012年增长34.2%。购置技术成果费用2966万元,增长1.6倍。

2013年通过市级以上验收、结题科技项目41项,科技成果登记200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共获专利授权4277项,其中发明专利84项。

2013年有89家企业获得701张3C证书。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0.2万台件。211家企业获得了管理体系认证。

丽水市获得省名牌产品72个,比2012年减少2个。获得浙江省质量奖企业1家,获得丽水市质量奖企业3家。 2013年,丽水市水总量192.4亿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29.5%;人均水9065立方米(常住口径),比上年下降29.7%。年平均年降水量1540.7毫米,下降16.2%。平均温度18.3度,日照时数1759.6小时,丽水市(不包括景宁、松阳两县)平均霾日为52.1天。共建有自动气象站269个,土壤水分观测站3个,能见度观测点9个,灰霾观测站4个,负氧离子观测站4个,农田小气候站8个,大气电场仪17套。2013年末丽水市3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2.15亿立方米。2013年完成造林面积3518公顷;迹地更新4673公顷;新增育苗108公顷;中、幼龄林抚育面积573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79%。

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丽水市地表水96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有95个断面年均值满足相应水功能要求。市区空气质量符合Ⅱ级标准要求的天数达到296天。城市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各标准适用区平均值均低于相应标准。累计创建省级生态县(市、区)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6个、省级绿色学校92所,建成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11个。

丽水市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5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4.45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建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1个、湿地公园2个。园林绿地面积411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09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 2013年末丽水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0.95万人(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的在岗及离退休人员),比2012年末增加4.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0.01万人,增加1.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5.25万人,增加2.9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23万人,增加5.2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19.42万人,增加2.10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0.94万人,增加0.7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7.5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累计参保人数9.77万人,基金累计结余19.68亿元。低保对象71389人,其中城镇4057人,农村67332人,平均保障标准为城镇454.6元/月·人、农村310元/月·人,2013年支出低保金1.5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1.83%,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95.93%。

2013年销售社会**3.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7.5%。 据调查,2013年丽水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5%。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89起、死亡234人、受伤360人、直接经济损失112.3万元,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0%、0.9%和2.6%;火灾事故1115起,死亡14人,受伤5人,直接财产损失3119.6万元。

2013年因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死亡3人、受伤5人,倒塌房屋165间,损坏房屋5283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79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45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事故42起、死亡48人。 莲都,是原处州府府治所在地,处州(今丽水市)方言小区属于良渚文化区域,是吴语的一个分支,是吴语处衢片处州小片,地处风光旖旎的浙西南山区,古处州曾被称为万山之都、四塞之国。过去,只有一条瓯江和一条蜿蜒在群山之间石砌的官马大路(今誉之为“括苍古道”)及其分支与外界联系。交通的闭塞,注定了处州方言历来很少与外界交流,使处州方言保留了较多由口耳相传而留存下来的语音和一些古老而独特的方言词语。

缙云,是丽水经济强县,方言独特。缙云属于丽水管辖,却与金华地理相近,虽然缙云方言在语言学上划归吴方言的处衢小片,却与金华方言有许多相近之处,由于古时缙云的土著居民是百越族,缙云话中有相当多的百越话的遗音,一些语汇与汉语官话截然不同。同时,缙云话与日语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古时江南人,特别是浙江一带的越人亡国,越人大量外迁,有一部分东渡到了日本,之后又有一大批人东渡到了日本。缙云话与古汉语有很密切的相承关系。

青田,是华侨之乡,方言也比较独特。因为位于瓯江中下游。上通市府丽水下临东瓯温州。所以三地方言可以找到很多相通性。但相比之下,青田话具有干脆利落、力度强硬等特点。是很难听懂中国方言之一。还有一个流行青田境内的一个曲艺品种“青田鼓词”。

景宁,是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景宁话属吴语-丽水片,而畲族通用汉文,畲语属汉藏语系,畲族语言在本民族中的共通性,是维系民族心理和感情的重要标志。景宁畲语语声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普遍,音节多,还有一些带有传统性和隐固性的隐语,起助趣、避讳、盘问作用。 丽水历史最悠久的一道名菜家喻户晓,这就是“稀卤鱿鱼”,在以往的宴席、待客等场合,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稀卤鱿鱼”的前身是“稀卤螟脯”(“螟脯”是丽水方言,指墨鱼干)。

安仁鱼头、笋衣铺蛋、高山田螺、红烧溪鱼、卷饼、缙云烧饼等等,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丽水土菜;2007年,丽水市旅游局、丽水餐饮行业协会编撰的《处州菜》一书,集中了丽水市的名菜,其中有芙蓉莲子、笋衣铺蛋、炒双冬、缙云敲肉羹、安仁鱼头、高山田螺等50余个品种的传统菜肴,红烧溪鱼、炸烹知了、剁椒鱼头等30余个品种的创新菜肴,以及丽水卷饼、清明果、黄果、缙云烧饼等30余个品种的风味小吃。 丽水市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是长三角地区的一块“净土”,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松阳卯山、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龙泉宝剑厂、省红色旅游经典示范区王村口镇、省首家国家矿山公园遂昌金矿、省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松阳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2005年1月,丽水市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12月,相继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丽水市有对外开放旅游点68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家。AAA级景区7家。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83个。浙江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瓯江流域人工湖泊众多,景观如同天成。仙宫湖,周围有“夏洞天”、“八仙洞”、“九潭十八湾”等景观;滩坑水库(千峡湖)拥有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丽水市逐渐形成以山水观光和畲乡文化、侨乡文化、剑瓷文化、黄帝文化、摄影文化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2011年成功创建云和梯田景区、云和湖仙宫景区两家4A级景区和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区省级旅游度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莲都东西岩风景区龙泉山景区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石门洞缙云仙都景区缙云黄龙景区遂昌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遂昌县神龙飞瀑景区遂昌千佛山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景宁云中大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大窑青瓷古窑址莲都通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宁时思寺缙云仙都摩崖题记庆元如龙桥松阳延庆寺塔省级风景名胜区  南明山——东西岩景宁大漈青田石门洞松阳“箬寮—安岱后”庆元“双苗尖—月山” 省级森林公园  莲都白云山莲都大山峰云和仙宫湖云和龙泉龙渊景宁草鱼塘缙云大洋山缙云括苍山庆元巾子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莲都南明山摩崖-题刻灵鹫寺石塔龙泉永和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丽水西溪龙泉上田青田阜山缙云河阳 遂昌独山遂昌王村口松阳石仓松阳界首庆元大济人文景观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读书处(古代)松阳兄弟进士牌坊(古代)龙泉剑池遗址(古代)缙云独峰书院(古代)  革命遗址遂昌县王村口红军挺进师旧址群龙泉市水塔村浙西南特委驻地莲都区厦河村浙江省委机关旧址青田县东源镇周恩来题词纪念碑畲族风情龙泉登山仙都攀岩青田石雕

什么是小气候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3000年前中国已出现物候历《夏小正》。《诗经》中“豳风·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逸周书·时训解》所载七十二候,是物候历编制的一个进步,至北魏,被载入国家历法。元代王桢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太平天国天历中还有“萌芽月令”。中国古农书、古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竺可桢为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于1934~1940年和1962年至今两次组织全国性物候观测网。《物候学》及《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其在物候学方面的代表作。中国的物候学研究已取得的重要成果有:①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现有的观测网于1962年建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约有60个观测点,并规定全国共同观测46种动植物(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资料以年报形式出版。近年国家气象局系统也进行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观测,以农业物候观测较有特色;②出版物候学著作,推动了物候学的研究和物候知识的普及;③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据其掌握种和造林季节。在地理学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指标。联邦德国、美、苏、日等国也很重视物候的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德国现有2700个观测点,6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近年发展趋势和特点是:①由偏重于农业气象研究发展为偏重于生态研究;②观测精度有所提高,观测植物的物种都选用相同的无性系;③把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用于观测和研究

有关物候学的资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是,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物候现象却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物候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动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札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

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婺州)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农时的月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编制了农用物候历。英国马香子孙五代,则从1736年起到20世纪40年代止,对植物、候鸟和昆虫等27种动植物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这是欧洲年代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著《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有18个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 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为了统一物候观测标准,19年又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的扩大,物候资料更加丰富了。更由于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使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由于生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就会改变。物候现象的顺序性是编制自然历和预报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学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三废利用等方面,正进行着大量的物候学研究工作。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式等研究。

气候与民居的关系

气候与交通的关系

气候与植物的关系

气候与民族服饰的关系

1北方的居民的家有10.5%是平顶、有5.3%的是单斜顶、还有81.6%的是脊居中、他们的房子都是用砖结构成的。他们的房顶为什麽是脊居中?他们的房子为什麽是用砖结构成的?具我们的调查得出:在北方一到夏天雨水就很集中,很大。建成脊居中的房子使水不会在房顶上积攒起来。同时还可以灌溉农作物,这样既防止了“雨水穿房”也灌溉农作物,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用砖砌成的房屋,冬天气候寒冷,砖砌的墙可以保温,夏天隔热。并且当地的农民的窗户全是向南的,这样光好,冬天还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这一点不必说你也想得出。

北方的院子是长方形的我想应该是为了储蓄粮食吧!现在的农村的卫生间也搬到了院内,这样既卫生,也可以积肥,还可以节省时间。

2起雾下雪冰雹等严重恶劣天气会影响交通

3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另外还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战胜不利气象因素,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人类从、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幽风·七月》中已经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三候,每候五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农业气象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苏潘、德国的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事小气候是指由于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子引起的小范围的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农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面状况和物理特性,导致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特的农田小气候。而农田小气候又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形成。

小气候改良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风障、农田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面增温剂等。

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微气象过程和微气候特征,它是一种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于入射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向外的长波辐射的透过率,使得温室具有白天高温的特征。此外温室的结构、方位、屋面坡度、屋脊高跨比,以及使用的透光材料均对温室内的光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显著影响。

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近年来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在蔬菜和珍贵植物栽培方面,也已出现了人工调节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的植物生产工厂。

4在气候炎热的地方呢,当地人的服装自然就简便凉爽,而气候寒冷自然衣服就穿的多了,比较一下南极考察队员和非洲人的服装就明白了

农业气象的农业气象学简介

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还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规避不利气象因素,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书 名: 农业气象

作 者:姚运生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ISBN: 87040265200

开本: 16开 《农业气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气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精简了比较抽象、与实践应用距离稍远的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辐射与农业、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大气中的水分、气压与风、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与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及气象实训指导等。

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农业气象》配套开发了教学课件。内容包括气象观测、仪器原理、天气系统等,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现实场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农业气象》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农林牧渔类专业学生用书。也可供相关行业人士参考。 概述

第一节 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

一、气象学的概念及其研究领域

二、农业气象学的概念、任务和研究方法

三、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和大气污染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第一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

第一节 节气、季节及日照时间

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

二、可照时数与光照时间

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四、季节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辐射与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一般知识

二、大气上界太阳辐射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第三节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太阳直接辐射与天空散射辐射

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的变化

三、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

四、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

第四节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一、太阳辐射光谱对植物的影响

二、光照度与作物生长发育

三、光照时间与作物生长发育

四、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实训一 气象观测工作简介

第二章 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

第一节 土壤温度

一、影响土壤温度的因子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三、土壤冻结与解冻对植物的影响

第二节 空气温度

一、大气的主要热源及热量传递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四、空气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

第三节 温度与农业生产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三、农业界限温度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五、积温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六、环境温度的调控措施实训二温度观测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第一节 空气湿度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二、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第二节 蒸发、蒸腾与蒸散

一、水面蒸发

二、土壤蒸发

三、植物蒸腾

四、农田蒸散

第三节 水汽凝结和大气降水

一、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二、水汽凝结物

三、大气降水

第四节 水分与农业

一、空气湿度与作物

二、降水与作物

三、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四、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五、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实训三 空气湿度观测

实训四 降水量和蒸发量观测

第四章 气压与风

第一节 气压和气压场

一、气压的概念

二、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三、气压场

第二节 空气的水平运动

一、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

二、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三、摩擦层中的风

第三节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

二、地表性质的作用

第四节 风与农业

一、风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

二、风能传播花粉、

三、风对农业的危害实训五气压和风的观测

第五章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第一节 主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特征

一、气团

二、锋

三、气旋

四、反气旋

五、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暖高压

第二节 天气预报简介

一、天气预报的种类

二、天气预报方法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农业灾害天气

一、低温灾害

二、旱涝灾害

三、干热风

四、梅雨

五、台风

六、冰雹

七、沙尘暴

第六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

二、大气环流

三、下垫面性质

四、人类活动

第二节 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气候带

二、气候型

第三节 中国气候

一、影响中国气候的地理因素

二、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候的合理利用

一、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二、农业气候的合理利用

实训六 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第七章 农业小气候

第一节 农业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一、作用面和作用层

二、作用面的辐射差额

三、作用面的热量平衡

四、作用面的乱流交换

五、作用面的水分平衡

第二节 农田小气候农田小气侯的特征

二、农田耕作与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第三节 地形小气候

一、坡地小气候

二、谷地小气候

第四节 设施农业小气候

一、地膜覆盖小气候

二、塑料大棚小气候

三、日光温室小气候

第五节 护田林带小气候

一、林带的防风效应

二、林带对田间温度、湿度的改善

三、护田林带的防干热风作用

实训七 农业小气候观测

附表1 日照时数裹

附表2 太阳赤纬

附表3 空气相对湿度查算表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