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绿地的功能有哪些

2.暴雨内涝的形成原因

3.绿盖擎天是什么意思解释

4.想写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5.环境绿化对改善居住区微气候有哪些益处

城市微气候的概念_城市微气候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枣郊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啬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岛效应

BIOX.CN 2005-9-5 16:42:35 来源:生命经纬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以及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而且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造物,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使得温度往往比邻近地区高,造成使都市微气候改变的所谓「热岛效应」(heat islands)。

这种效应可使城郊温差高达摄氏 5 ~ 6 度,它会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变差、多烟尘的天气,甚至工业区下风处会降有害的酸雨,久之对健康构成危害。营造都市林,经由种植林木及植物,能调节气候,重建都市栖地和增加生物歧异度,而个人和工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经由造林行为得到抵减。

都市林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以及碳吸存能力,和森林的林木一样,视林木的生长和枯死情形而异,也依树种组成、林龄结构、森林的健全情形等而异。生长率和生命周期(life span)反应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虽然生长快速的树种(即速生树种)较生长较慢的林木,在初期可吸存较多的二氧化碳,但由于速生树种的生命周期较短,反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吸存的二氧化碳量较少。

以生长快速但生命周期较短的杂交杨和生长较慢但生命周期较长的糖枫为例,杂交杨在生命周期间的 30 年,可吸存约 2,460 公斤的二氧化碳,而糖枫在生命周期间的 60 年,却可吸存约 3,225 公斤的二氧化碳。

城市热岛效应

地球在接收太阳系短波辐射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大气中一些气体具有吸收

长波辐射,使其重新返回到地面的特性,因而使地球外逸辐射减少,气温升高,这种现象称

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水汽、甲烷、一氧化碳、臭氧等气体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的能力特

别强因而被称为温室气体。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是

造成这些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全球而言,二氧化碳浓度正在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1998年为186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1961--1990年的30平均值偏高0.58℃。至此,全球气温已经连续

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1983年以来,而其中七年又发生在1990年以来。

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热岛效应与疾病

来源: 日期:2005-06-27 09:33:21

住在城市中的居民都会感到,夏季越来越热,让人无法忍受,事实确是如此。据气象观测,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具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武汉、重庆外,近年来长沙、合肥、济南、福州、郑州等城市温度每年都在上升,有的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炉”。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比周围地区气温高,尤其是夏天,市区与郊区的温度相差几度,乡村的温度又比郊区的温度低些。我们将近地层气温描述在一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是一个高温区,温度以城市为中心向郊区递减。如果将高温区用红色描述,低温区用蓝色描述,城市就象汪洋大海中孤岛,气象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这种“热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城市工业的高度集中,工厂排放的煤灰、粉尘、CO2、工业锅炉产生的热量、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居民消耗的能源气体覆盖在城市上空,它们善于吸收长波辐射,增加温度。随着现代工业城市规模扩大,高楼相连,马路纵横,池塘被填平,植被被破坏,调节温度的作用不复存在,而水泥建筑、马路热容量小,吸热能力强。在夏季烈日照射下,马路上的温度要比土地上的温度高18度,水泥屋顶温度比草地上的温度高20度。由于白天大量吸热,夜晚持续散发热量,造成市区温度降不下来。加上现代城市人口密集,家庭中大量使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对高温天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作用下引发的。在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又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由于大气是连续不断的,周围的各种废气、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地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居民易患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和溃疡性疾病增多,复发率高。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表现为失眠、烦躁不安、心神不定,记忆力下降;患忧郁症和精神委靡症。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人数也有所增多。由于大气污染物会刺激皮肤,导致皮炎,甚至引起皮肤癌。通过观测还发现,在高温严重的夏季,在汞、铬含量高的城市里的居民,肾脏易受到伤害。当铬进入眼睛时,可以引起结膜炎,甚至导致失明;汞可损害人类的肾脏,并伴有腹痛、呕吐及中毒。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热岛效应”呢?

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热岛效应”。例如可以用改变城市建筑物表面涂上白色或换上浅颜色的材料,以减少吸收太阳辐射。在路边、花园和屋顶种花栽树,可使城市温度下降。加强城市规划,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模式,树立城市生态学观念,统筹安排工厂区、居民区。尤其是热岛区要加强绿化,通过植物吸收热量来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区分散的热源集中控制,提高工业热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失和释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并不是无法可制,比如上海和英国伦敦近几年“热岛效应”就有所改观。

城市绿地的功能有哪些

导语:城市内涝是指强降雨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超过承载,也因为相应的排水系统跟不上才导致的。那么你知道,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城市内涝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水循环变化。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排热、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水能力不足。

 四是人为因素。长期过度开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城市内涝特点

 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一些地势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的内陆城市。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城市建设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但是现今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

 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情况。

 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城市内涝,从城市设计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比较高,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几率要低一些。在普遍出现城市内涝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城建初期,并没有合理设计路面架构,对于路面积水不够重视;但从一些西方建设的角度看,这属于重大设计事故,会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内涝怎么处理

 1、首先城市要做好防洪防涝规划。

 应对城市地形、下垫面、排水管网、河流水文资料、气象等资料进行收集,构建数学模型,对城市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进行评估。应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划分,划分内涝安全区,轻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在中高危险区应避免设置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车站出口等设施,或应取特殊保护措施。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应制定洪涝灾害发生时,人群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疏散通道和疏散手段。

 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开发将原农田、荒地、洼地、水库等渗水或蓄水下垫面,变更为建筑屋面、沥青路面等不透水下垫面,极大增加了城市洪水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加内涝风险。应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渗透、调蓄、排放措施,将城市建设对下垫面的影响降至最低。

 3、在城市增加洪灾应急调蓄措施。

 将学校操场、城市公园绿地、室外足球场等设施设计成低于地面一定深度,用于暂时调蓄储存城市洪水,洪灾过后通过水泵抽排至排水管网。

 4、应构建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降雨之前气象部门会有预报,降至地面至形成地面径流,到汇成一定深度是有一段时间的。应利用本段时间,做好雨量实时监测和防灾预测报警。城市气象部门、水文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学校、地铁车站、大型商场等重要公共设施的运营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指挥体系。各级部门做好防洪防涝应急预案,预案中要有协动机制。

 5、应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和管理。

 对雨水管网重现期进行研究,是否可调整设计重现期,适当加大。或根据城市防洪防涝规划对城市内涝风险等级的划分,适用不同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日常管理,确保雨水口、检查井、排水管道不堵塞,关键时刻可正常发挥作用。

暴雨内涝的形成原因

城市绿地的功能: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

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10m2的树林或25m2草坪的绿地。? 世界环保局:每人就应有50㎡城市绿地,300 ㎡郊区绿地。

2、吸收有害气体: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 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

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地区附近, 选择与其相应的具有高吸收和强抗性能力的树种进行绿化, 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气是有很大意义的。

3、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糙、有绒毛或黏性分泌物, 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 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

4、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绿地可以减少空气的含菌数量, 这一方面是由于绿地上空灰尘减少, 从而减少了黏附其上的细菌; 另外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杀菌素的能力, 如悬铃木、桧柏、白皮松、雪松等都是杀菌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

5、净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 从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扩展资料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心理功能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

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城市绿地

绿盖擎天是什么意思解释

暴雨内涝的形成原因:1、暴雨引发水循环变化,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2、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3、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水能力不足。4、人为因素:长期过度开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内涝严重;湖泊蓄水容积减少,汛期湖面水位上升、易破圩造成灾害;围垦削减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不透水地面比例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者也着手于对内涝的研究上。

传统的内涝防治方法主要是增大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管径,以增加在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性降雨条件下的输水能力。由于中国当前许多城市处于非常缺水的状态,而雨水又是一种低污染的水,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水。今后将会以内涝的控制与雨水利用相结合的理念。

想写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绿盖擎天指的是一种城市绿化的概念,也被称为城市森林。这种概念强调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更环保、更可持续。绿盖擎天不仅能减少空气污染,还能够吸收城市的噪音,保持城市的微气候。这种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绿盖擎天也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手段,其主要思路是在建筑物的屋顶或墙面进行绿化,包括种植草坪、树木、花卉等,甚至还有在屋顶种植农作物的例子。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物的排放量,还能使建筑物更美观、更具艺术感。在当今城市建筑中,绿盖擎天建筑愈来愈受欢迎。

除了城市绿化和建筑设计,绿盖擎天还可以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的重要问题,绿盖擎天理念提出了重振大自然的思路。人类可以通过如种树、水土保持、洪涝灾害预防等多种方式,保护和恢复失去的自然环境,使地球更加美丽和健康。

环境绿化对改善居住区微气候有哪些益处

? 城市热岛的成因及控制

论文导读:“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温城区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在用等温线表示的气温分布图上,形成内高外低的岛屿形式,故称为“城市热岛效应”。环保专家认为,“热岛效应”80%的因素归咎于绿地和湿地的减少,城市热量的排放因素只占20%,所以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重点是绿地和湿地的建设。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有效、全面地探测到下垫面的温度特征,周期性、动态地监测城市热环境变化趋势,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成因,控制

一、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温城区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在用等温线表示的气温分布图上,形成内高外低的岛屿形式,故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以上,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以上。在全球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岛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对城市公共健康、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方面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城市化是形成热岛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下垫面的变化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与城市人工构筑的下垫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城市与郊外的下垫面不同,形成各自的热环境和热平衡(图1、图2)。

图1 郊外的热平衡图2 城市内的热平衡

城市地表无机化,越来越多的地表被建筑物、混凝土和柏油所覆盖,绿地和水面的减少使蒸发作用减弱,大气得不到冷却;同时,这些人工构筑物热容量小,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比自然绿地、水面等升温快。

2、人工热源的影响

城市中大量的人为热排放也是产生热岛的重要原因。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负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中的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待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温升。在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下,城区气温比周围郊区的农村高,城市地区的热空气上升,并在高空向四周扩散,周围郊区的较冷空气流入城区,这样就形成城市特有的热岛环流。城郊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可随热岛环流由低空吹向城区,使城市污染物浓度升高,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城市建筑物密度和负荷

高密度的建筑物增加了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和太阳辐射反弹吸收,?城市中高层建筑物林立,影响风的自然流动,也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5、城市能耗

城市大量的能耗增加了表面大气的温度,也使热岛效应增强。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建筑空调负荷大大增强了热岛效应,反过来,城市热岛效应又增加了空调能耗,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城市建成率、几何形状、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位置也与热岛效应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

绿地和水面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和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最有效因素。环保专家认为,“热岛效应”80?%的因素归咎于绿地和湿地的减少,城市热量的排放因素只占20?%?,所以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重点是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1、大力推广城市立体绿化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高,透过率低;植物可通过蒸腾作用带走大量热量,提高空气湿度;特别是树木通过遮挡阳光可以大量减少辐射热。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一般为10?%~20?%?,对红外线的反射率高达70?%以上。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0%,热岛强度明显减弱;绿化覆盖率大于50%,热岛缓解现象极其明显。植物因为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补救臭氧层空洞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绿化中应进行合理的乔灌草搭配,尤其是乡土树种的种植。应舍弃一味种植草坪和名贵树木的不合理做法。论文参考网。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城市绿化中除了进行水平方向森林规划外,应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城市有大量的水泥或混凝土屋顶、墙体、立交和边坡,这些裸露表面为立体绿化提供了可能。发展立体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方法。

建筑物的屋面是建筑与大气接触的重要界面。而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面积的50?%?左右。增加屋顶绿地覆盖面积,不仅可以降低空调能耗,?而且还能调节室外气温.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2、保护自然湿地,努力构建人工湿地

水体热容量大,水分蒸发多,增温降温缓和,城市内水面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城市化导致大量的城市农田、水塘、湖泊、内河、沼泽等湿地减少或消失,不透水混凝土建筑、道路和广场,使大量的降水直接通过排水网流失。湿地的减少或消失,天然降水的白白流失,致使城市失去了通过蒸发带走城市热量,降低热岛效应的机会以及水通过促进林木生长,间接降低热岛效应的可能性。要在大力保护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包括城郊湿地的保护),在城市进行人工湿地的构建,这是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此外,积极改善不透水下垫面层,利用透水性材料(透水砖等),有资料表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降低路面温度约5℃,所以,城区中透水性铺装与城市水体蒸发及绿化体系的蒸腾作用一样,对改善城市市区热环境及形成局地风都有明显作用。

3、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结构

注重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在城市规划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城市扩展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口高密度区同时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不可避免地形成高气温区。据研究,?10万人口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达0.32℃,100万人口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达0.91℃。因此,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规划,将城市的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要控制市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和高度,选择通气流畅的地形进行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空气流动空间,尽量使主干道与夏季盛行风的方向一致。

4、降低设备能耗,合理规划城市能源

通过改进能源消耗设备构件,更新能源使用方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将城区分散的、低效率的小热源控制起来,大力推广集中供热,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可能考虑集中空调方式,?以减少建筑物HVAC?系统向空气的排热。可以通过改进建筑空调技术、积极探索和推广新能源利于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大力开展建筑节能,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节能措施的落实。

 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利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不仅节约能源,将一部分太阳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减少了辐射能中直接转换为热能的能量,即减少了太阳辐射对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

5、发展“生态隔热”建筑表皮

建筑节能技术通常使用白色或浅色处理建筑表面的“反射隔热”、增大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的“热阻隔热”、用人工材料构造的遮阳设施遮挡太阳辐射的“遮阳隔热”等,都是将太阳辐射热直接转移到室外,在满足建筑室内热舒适与建筑节能的同时,却带来了城市热岛强度的增加。所以,目前我们应弱化热岛控制中推行反射饰面材料等常规手段,用绿色植被、水体介质等具有生态要素的复合体,将其置于建筑表面构成生态建筑表皮,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经过物理、生化反应之后,通过蒸腾作用以水分蒸发方式散热。这样,就可以降低建筑表皮对周围环境的太阳辐射反射和热量转移,从根本上改善了建筑外部的热环境,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6、规范城市交通系统

提倡公共交通,控制私人小汽车数量,逐步用清洁液化气取代石油作为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主燃料。目前,国外已研制出以电力作为机动车动力的新技术,这将对城市热岛及城市气候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大量交通进行有层次的划分,对车辆进行分流,促进城市大量集聚的热量、温室气体以及悬浮颗粒物分散,减少尘罩作用,降低热岛效应。

四、研究现状与建议

1.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

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城市热岛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外不少学者根据观测资料分析指出了城市温度场及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城市热岛强度与某些因子的相关模式。论文参考网。不少学者对城市能量平衡中的一些物理过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一些有益的成果。近几年来我国研究人员从城市的人口密度、绿地数量和分布、建成区面积、人为热、大气污染、地形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热岛的范围、强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针对城市热场分布与土地利用、覆被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常规的城市热岛研究以监测为主,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影响城市温度场及城市热岛强度的因素。常规监测方法用线路观测和定点观测相结合,由于观测不可能同步进行,观测点位的密度不高,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同步地反映地面热辐射状况。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有效、全面地探测到下垫面的温度特征,周期性、动态地监测城市热环境变化趋势,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常用的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气象卫星NOAA?AVHRR、陆地卫星(Landsat)TM等。相比气象卫星NOAA?AVHRR?地面分辨率(1?km?×1?km),陆地卫星(Landsat)?TM6?具有120?m?×120?m?的地面分辨率,对于要求精确分析的区域,TM6?是较好的选择。此外,日本大学城市与建筑环境实验室开发的城市热岛模拟软件——AU?SSSM?TOOL?,?可对典型区域的热环境进行模拟,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论文参考网。

2.几点建议

首先,热岛效应的研究应从基础资料的调研、收集入手,实地监测城市不同地区热流方向及大小,对建筑气候小区进行划分。其次,在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建筑条件下,尤其是热岛现象显著地区建立监测站,进行测量,获得城市重点地区热岛现象的变化模式。这些实地监测数据对当地城市和建筑气候小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修订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根据实测数值,可以建立当地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能量平衡模型,包括建立模拟当地的城市气候小区、城市下垫面层、人工排热与热岛效应之间的有机联系模型。

五、结语

21世纪环境和能源问题影响着城市形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亟待解决。通过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把握城市热效应分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促进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绿化增加植被,植被可以调节气候,具体对居住区微气候的影响表现为: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候升高,温差减小,气候变得温和;大气中湿度增加,云量增加,降水增加,气候变得湿润;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含氧量增加,空气变得清新。

植被的作用

氧气制造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天然水库——涵养水源,保护淡水。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亩树林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等于一座地下水池。

保持水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树木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吸收水分。

天然吸尘器 ——森林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大地大75倍。一公顷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吨之多。粉尘过滤器。

净化空气——实验证明,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 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以及银杏、洋槐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硫。防风护沙。

天然消声器——消除噪音,成片的树木能吸收、阻挡声音,因此,在城市大量植树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调节气候——森林对温度、湿度、风力都有调节作用.大面积的森林能调节大范围甚至全球的气候.小面积的林带也能起到降温、增湿及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

防风护沙——一亩防风林,可以保护100多亩农田免受风灾。

生物栖息地——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白天降温,夏季降温。

提供木材——一亩树林每年提供1立方米木材。

杀灭细菌—— 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如橙、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梧桐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