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及创新机制研究

2.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协议

3.承德核电站啥时候开工,

4.北京与河北签订了什么协议?

5.河北省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

河北气象省部合作协议全文_河北省气象局百科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活动,准确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提供气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国家规定由本省管辖的海域(以下统称管辖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开发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组织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气象事业资金投入。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支出以及设施建设、运行等专项经费,除中央财政拨付等以外的部分,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省的气象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的领导下,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工作。

本省管辖区域内从事气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或者向境外组织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气象资料。第二章 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水利、海洋、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建立气象、水文、海洋、生态、环境等信息共享机制。第九条 各级人民应当建立健全气象信息传播网络,扩大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第十条 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同级农业、交通、旅游、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信息集、分析和预报系统,并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实际需要发布农业、交通、旅游、城市环境、火险等级等专业气象预报。第十二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门户网站和省、设区的市人民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

广播、电视台站根据气象预报的时效要求、公众视听习惯确定气象预报节目固定播出时间。需要调整固定播出时间的,应当事先征得气象台站的同意;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改变播出时间的,应当事先通知气象台站,并告知公众。第十三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或者由气象台站直接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补充、订正的气象信息,实时、滚动播发灾害性天气警报。

电信企业应当提供有效渠道,保障紧急异常天气信息的及时传播。第十四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等气象信息的,应当与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用于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第十五条 车站、港口、码头、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传播气象信息的,信息内容应当适时、完整、准确,并标明信息来源。第三章 气象灾害防御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河北省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及创新机制研究

2018年河北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河北省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多种模式精准扶贫,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推”出新面貌

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安排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投入资金30亿元。同时,根据扶贫办要求,该省不断推动片区规划实施,梳理上报了需要国家相关部委解决的多个重要问题、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使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在整村的推进和规划的推动下,贫困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输”出新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省始终把开发人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按照“主导、市场运作、定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原则,制定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健全乡村劳务转移网络。根据省委组织部《全省农村干部集中轮训实施方案》的安排,与省委组织部联合组织全省贫困村“两委”班子培训班。继续对有外出打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行定向、订单培训,完成8000人(次),占年度的80%。在劳务输出中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创建家庭服务品牌,坚持国内与海外市场同步推进,打造出了劳务输出“平泉”品牌。

三、“搬”出新天地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差,该省努力抓好《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年度任务的落实,预拨搬迁专项资金3500万元。工作中同步推进住房建设与就业安置,注重搞好“四个结合”,即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结合,与土地置换相结合,与涉农项目建设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

四、“创”出新活力

该省构建和推广了“互联网+扶贫”机制、股份合作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资金放大机制、土地整理机制、产权交易抵押机制、对口帮扶机制、整村扶贫机制、生态扶贫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十项扶贫新机制。

以改革创新破解脱贫难题,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制定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对贫困县实行单独考核,全部取消GDP考核指标,扶贫考核权重占到70%。在产业扶贫上,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全年吸引民营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及金融资金投向贫困县。在金融扶贫上,运用省农业扶贫开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国开行、农发行,发起设立合伙制的河北省扶贫开发母基金,承接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在全省确定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示范样板县,筹备资金风险补偿金;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签署了《支持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3年内省农发行给予扶贫项目不低于1200亿元的授信额度。

河北保定市出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

近日,在地处保定深山区的顺平县大悲乡大岭后村,手工鞋底经纪人陈月兰走东家串西家,忙得脚底生风。“我联系着村里150多个家庭妇女加工户,天天得催进度查质量。”陈月兰说,一名家庭妇女靠农闲时加工鞋底一年能收入上千元,这是上面根据贫困村实际扶持发展的一个家庭手工业项目。

日前,保定市出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以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从实际工作入手,打出了一套直击贫困要害的“组合拳”。

明确精准扶持对象,核准“扶谁的贫、扶哪方面贫”。通过实施“钱袋子”工程,对6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富民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增强稳定脱贫的支撑保障能力。其中,对37万已有稳定产业或稳定就业渠道的贫困人口,重点巩固提升现有产业、提高就业能力,加快发展;对其他32万贫困人口,加快富民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全覆盖,尽快建立相对稳定的脱贫产业和就业渠道。加快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7593户、22337人,实施移民搬迁,实现易地脱贫。此外,取措施“兜底线”,对纳入低保、五保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104820户、173722人,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为把“钱袋子”工程真正打造成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保定市通过分析各地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劳动力状况等特点,精准施策,确保动力“满负荷”输出。

在调结构上求突破。今年将投入9169万元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2695万元支持重点农业建设项目。推行“+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模式,让贫困群众成为拿“租金”(土地租金)、“股金”(土地入股分红)、“薪金”(进园务工就业)的“三金”农民。

在旅游产业化上求发展。重点推进京津保旅游区域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宣传营销等一体化建设。立足太行山、燕山及拒马河、唐河、大沙河、易水河等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在劳务经济上求拓展。对接京津用工市场,根据群众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推出“定单式”、“岗位式”、“复合综合式”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面向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的新型家庭手工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构建“企业+家庭”、“专业合作组织+家庭”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箱包、纺织、服装、鞋帽、石雕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中,保定市还明确提出,将在扶智扶技工程、做强生态支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撑。

河北向“精准扶贫”发力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严防贫困人口“轮流坐庄”;探索完善10项扶贫新模式和10项扶贫新机制;对62个贫困县主要领导的考核中,减贫人口和农民增收的权重达到70%以上……作为京畿之地的河北省向“精准扶贫”发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据河北省扶贫办介绍,目前,河北省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其中,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22个、片区外国定重点县23个、省定重点县17个。全省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36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共有贫困人口485.5万,占乡村人口总数的8.5%。

“扶贫对象要精准,不能让困难群众‘被遗漏’,也不能搞‘轮流坐庄’。”河北省扶贫办副主任郝巍吏说。据介绍,河北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看的是“住房、大件、劳力、产业、负担”,不录的是“有机动车、有新建住房、有城镇商品房、有公职人员、有较大实体产业”,优先的是“有重病人、重度残疾、在校学生、无壮劳力、住危房、重灾户”。

记者近日随国新办组织的访团在河北临城县调查获悉,按照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河北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各个贫困县均安排驻村工作队,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他们坚持针对性扶持,探索了一条“目标到年度、规划到乡村、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责任到人头”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我们针对每个村、每个贫困户、每个扶贫人口,扎实开展进村入户调查,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度,找准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建档立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河北探索完善了特色农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就业扶贫、科教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等10项扶贫新模式,在全省构建和推广了“互联网+扶贫”机制、股份合作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资金放大机制、土地整理机制、产权交易抵押机制、对口帮扶机制、整村扶贫机制、生态扶贫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10项扶贫新机制。

记者调查获悉,产业扶贫一直是河北的`主攻方向。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颇受群众好评。这家集优质薄皮核桃的产、研、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企业,带动全县8个乡镇发展薄皮核桃种植15万亩,人均增收2000多元,公司每年用工10万余人,工费1000多万元。农民在打工挣钱的同时,还学到了管理养殖技术,增加了致富成本。

“我们家就种了4亩多核桃,一亩差不多年收入6000元,绿岭公司提供种苗,派人到家里进行种植指导。”绿岭公司讲解员、黑城乡魏村的赵东芳说。

据介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有三大扶贫主战场: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了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河北对62个贫困县实施单独考核,对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重点考核减贫人口和农民增收情况,考核权重占到70%以上。同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实绩突出的62个贫困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河北省委省与张家口等9个有扶贫任务的设区市签订扶贫攻坚责任状,对市级党政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的扶贫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10%以上。

严格的考核让基层干部有压力,也有动力。“民不脱贫耻为官,”在向记者介绍临城县的扶贫工作时,宋向党说。

河北省扶贫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北扶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至间,全省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6839元,累计减少395万贫困人口,全省贫困县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新格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郝巍吏说:“下一步,河北将按照‘四个一批’的总要求,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解决100万户、34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解决10.8万户、32.8万居住偏远、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解决104万户、141万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通过医疗救助扶持42万户、72万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

按照规划,河北将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人口减少到3%以下),贫困县全部退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即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协议

一、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肩负着国家各行各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任务,在原来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地质类院校实行的是与行业紧密结合型的办学方式;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取消了行业和部门办学,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尽管当时也考虑到行业和部门对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特殊性要求,在原部属院校中针对部门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强的专业,设定了若干国管专业;但这些地质类院校,随着与原来行业和部门隶属关系的变化,人才培养与行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不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类型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地质类院校如何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1.行业发展态势与人才需求状况

(1)地勘行业的发展变化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地勘行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从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支不同性质的地勘队伍。公益性地勘队伍包括国家直属队伍和各省区地调院,它们以事业单位管理为主;而大量的商业性地勘队伍则完全推向了市场,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二,从经营方式上,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以承担国家和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为主,同时承担部分商业性地勘项目;商业性地勘队伍的任务来源90%以上都是通过地质市场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第三,从经营重点上,商业性地勘队伍的经营重点已不再局限于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大部分已经转化为“一队-一矿-一公司”的经营模式。从价值链的角度而言,已经实现了沿“勘查—开加工—利用”价值链的转移,勘查已不再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的开加工已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核心,探-一体化的矿业公司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从业务范围上,伴随着地质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商业性地勘队伍在从事其勘查、开发的同时,其业务范围将不断向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等更多的新型领域和服务范围拓展。

(2)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地勘行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营重点、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地质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需求的矛盾。按照人才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高等院校及地勘单位共同履行着人才培养的职能,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主要承担理论知识、应用知识与一定程度实践能力的培养;地勘单位承担着人才锻炼和实训、人才使用和成长、继续教育的职能,客观上两者存在着一个交叉互动的阶段和环节(图3-17)。但高等院校由于资金及实验、实习条件的困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和深度上存在不足;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勘单位由于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地质技术人员,也无意承担更多后续锻炼和实训的职责,要求直接能够承担或负责实际勘查工作及任务,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缺失和断层,客观上形成了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矛盾。

图3-17 地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示意图

2)专门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消耗的规模和强度也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对于地质找矿工作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工作,浅层矿、地表矿等易找、易的矿体基本上已经找完,现在只能将找矿目标确定于高覆盖区域和深部找矿区域,找矿的难度增大,需要各方面找矿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的集成与综合才能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能够融合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高等院校基于传统专业知识分散化的专业设置模式(图3-18),将与矿产勘查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分散为探矿工程、岩矿分析、化探、物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多个细分专业,追求专业设置的精细化,与当前及未来地质勘查找矿实际工作的人才需求类型不吻合;同时,随着大量地勘单位相继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经济主体,它们在通过市场竞争承揽各种勘查任务时,不仅追求专业技术的卓越,更会关心成本和收益问题,这种在市场中谋生存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广大的地勘单位既需要大量掌握各方面勘查技术及手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既了解专业技术又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高等院校中的人才培养还未能完全适宜这种现实的需求,导致高等院校专门化的人才供给同地勘单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冲突。

图3-18 专业知识分散化

3)单一类人才供给与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矛盾。伴随着地勘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地勘单位的业务范围及经营领域在不断拓展。纵向上沿产业链延伸到了的开发和利用,横向上扩展到了农业、环境、城市、海洋、灾害等更多的领域。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勘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而广大地质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不仅仍然固化在勘查这一产业链的初端环节,而且沿袭了传统行业细分的做法,出现了专业领域和专业设置的裂变化(图3-19),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单一化,严重不能满足地勘行业的实际需要。

图3-19 专业领域裂变化状态

2.地质类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办学点有100个左右,按照不同的办学性质和层次,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综合性重点大学专业院系、专业类重点大学、专业类一般院校及专业类职业技术学校。从总体上来说,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来概括,但由于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知识、能力、素质中的构成要素不同,或组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中的主导要素不同,客观上形成了这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系列中的分工定位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图3-20)。综合性重点大学专业院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这一定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规格的知识结构以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知识为主体。能力结构以探索研究能力、聚焦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能力构成为主体;专业类重点大学以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其要求的知识结构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体,适当增加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业类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这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决定了知识结构必然以应用知识为主体,培养过程中更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需要;专业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按照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及操作规范开展大量的实践与训练。

图3-20 院校分工与人才培养定位框图

二、地质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实施

1.地质类院校学科专业集群体系的构建

地质类院校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经历及学科专业的构成特征,决定了地质类院校必须遵循人才市场细分的原则,将国土系统和地矿行业作为目标市场,依据自身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合理的综合与集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包含矿产产业链学科专业体系、应用拓展类学科专业体系和交叉渗透类学科专业体系的地质类院校学科专业集群体系(图3-21)。这一体系可以概括为“Ⅰ-Ⅱ-Ⅲ-Ⅳ”的学科专业集群体系,Ⅰ代表一个核心。即在现有地学类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沿“勘查-开加工-利用”产业链进行延伸,形成围绕这一产业链各个环节合理布局的学科专业链核心;Ⅱ代表两个优势和特色。一是以传统地学为基础的学科专业优势,二是以地学与经济、管理、人文、计算机、信息、基础理学类等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专业特色;Ⅲ代表三大学科专业发展领域。一是沿产业链形成的地矿工程技术领域;二是以地矿技术为基础,不断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地质等推广和拓展的领域;三是地学领域与经济、管理、人文、计算机等相结合的交叉渗透领域;Ⅳ代表培养四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围绕地质勘查,地球化学、物探、岩矿分析、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沿产业链各环节,探、、选、加工、利用等相关知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传统地质与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地质等拓展领域知识体系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地矿知识与经济、管理、人文、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规划课程设置(学科基础课层次、专业方向层次、公共选修课层次、专业选修课层次等)、第二学位、辅修专业等方式和途径来实现。

图3-21 地质类院校学科专业集群体系基本框架

2.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地矿类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通过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依据课程教学、专业学习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是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的。因而,实践教学必然要求与课程及专业教学相协调,实现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及总体的教学目标;二是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教学工作,不同性质的实践除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的性要求以外,还有其共性的和通用的培养职能及需要。因此,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实践教学培养目的、前后衔接、教学需要等因素,统筹安排,系统设计;三是连续性原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满足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与训练的连续性要求;四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与种类较多,有阶段性实践,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也有零散性实践,如课程实验、课间实践等,这就要求依据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实践模块及分散安排的形式实现实践环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

依据上述基本原则,可以建立地质类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图3 -22)。由图3-22中可以看出,从一名高中生进入大学开始,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到最后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某一专业或学科开展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理论教学重点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这些内容构成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伴随着理论教学的逐步开展,依次开展理论知识验证性实验(包括课程单项内容的验证性实验和课程综合性内容的验证性实验)、学科专业知识综合性实验(包括专业知识综合性实验和学科知识综合性实验)、集中性实习与实训(包括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不同的实践环节承担着从知识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使命,应针对不同实践环节的目的和要求,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课程实验平台是为了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应该选择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标准化和代表性实验项目;学科专业知识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领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应选择现实性的多样化实验项目;而实习实训平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应结合实际生产、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与实训。

图3-22 实践教学方案系统设计框图

3.人才培养改革的支撑条件

为了推动地质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行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应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适应性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条件,共同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平台。主要包括:一是学校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从学科专业的优化组合、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规划、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工作的开展等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行业主管部门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建立公共基础类实践平台。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要求,有选择性地建立若干基础性实习基地,为广大地质类院校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积极推进高校省部共建的实质性进展。行业主管部门应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时签订省部共建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实质性的共建工作,支持高校地质勘查类高精尖实验室建设,促进高校在深部找矿、高度覆盖区找矿、新型矿床类型找矿、矿、选矿、综合利用等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学校对地矿行业的科技支持能力;四是加强与生产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依托,加强学校与地矿单位产学研基地建设,构建学校与生产、科研单位高度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和智力优势,促进高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单位的应用和推广;建立高校对生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更新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地矿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地质后备人才培养也快速发展,这大大促进了地质科技进步和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地质科技人才的“六个不足,一个不完善”及地质教育的“边缘化”趋势和地质类专业招生就业的“市场失灵”现象应引起、学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些、学校和企业应联合起来研究、规划和制定科学的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以加强和促进地质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钻石模型”

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面广、包含内容体系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时间维上,包括从大学的专业学习到工作岗位学习、锻炼和提升的全过程;从空间维上,包括学校、用人单位、等众多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因此,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构建,应从高等院校的教育机制、用人单位的培养机制、部门的扶持机制和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四个方面建立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钻石模型(图3-23)。

图3-23 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钻石模型

本模型结构中,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机制侧重于从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对地质行业初始人才培养和训练进行机制创新;用人单位则从人才的锻炼和培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等方面,对地质行业科技人才成长及发展进行机制创新;校企联动侧重于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不同的优势,从新型人才培养、知识更新及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地质行业科技人才优化和提升进行机制创新;部门则侧重于利用各种政策手段,进行有利于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地质科技人才成长、地质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等地质科技人才规划和管理的机制创新。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创新机制的联动和偶合,实现地质行业科技人才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层出不穷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2.高等院校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训练创新机制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初始环节和基础,肩负着由中学生到合格的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转化的艰巨任务,是地质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向社会和地质行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其未来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潜力。因此,高等院校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训练创新机制制订的目标为: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素质,即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针对上述目标和要求,高等院校地质科技人才培养与训练创新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上,建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灵活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机制;三是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注重应用性知识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从实践教学上,建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五是从素质教育上,建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

3.用人单位地质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创新机制

用人单位是地质科技人才才能发挥和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求用人单位构建有利于地质科技人才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良好环境,而且还肩负着对地质科技人才继续培养和训练,促使地质科技人才不断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使命。用人单位传统的重使用、轻培养、轻管理的做法,已严重地影响到地质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构建用人单位地质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创新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上,建立健全人才职业规划机制;二是从人才的培育与锻炼上,建立健全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机会的用人机制;三是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四是从考核考评体系上,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考核机制;五是从专业发展上,建立健全持续的专业进修和培训机制。

4.校企联动地质科技人才优化和提升创新机制

高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与使用、供给与需求的两个重要环节,高校地质科技人才供给的规模、结构、能力、素质和水平,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在于校企联动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院校合并、属地化管理及办学定位的转移,客观上造成了地质院校与行业人才需求的联系弱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质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校企联动地质科技人才优化与提升创新机制,目的在于消除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割裂状况,建立校企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互补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对应性和适应性。地质科技人才培养校企联动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知识结构上,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三是从实践能力培养上,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协作的联合机制;四是从人才培养过程上,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五是从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上,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长期的互利合作机制。

5.部门地质科技人才规划和管理创新机制

各级部门是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导部门,以不同的政策机制,实现行业地质科技人才总体的规划、布局和管理工作,在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及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职能,是构建部门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关键所在。部门地质科技人才规划和管理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地质工作发展需求上,建立科学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机制;二是从政策引导上,建立有利于地质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三是从资金投入上,建立加大地质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机制;四是从科技人才管理上,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管理机制;五是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上,建立有利于地质教育学会、地质学会、矿业学会等行业学会(协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职能的有效机制。

承德核电站啥时候开工,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京津两市于2014年8月6日在京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制定的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内容,两市将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协同建立规划编制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共同做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财办等部门起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实施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

深化两市规划对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两地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对接,共同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区域性重大问题,修改完善两市相关规划。进一步完善两市规划空间基础数据平台,共同研究京津走廊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廊道划定和区域重要基础设施,达成规划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两市交接地区城乡规划共同审查机制。

协同构建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共建交通运输体系。共同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区域轨道网、公路网和客货运枢纽,提升京津运输服务水平,增强区域运输安全保障,形成海港、空港、无水港、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公路协同运行的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北京支持天津建设区域货运交通枢纽。

研究制定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统筹两地交通发展规划,完善京津冀综合交通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同图同步”沟通衔接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利用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市郊列车实施方案》和《提高进京车辆通行便利性实施方案》。

共同争取推进京津高铁二线建设。综合考虑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布局和区域重大生态廊道布局等因素,研究从北京到滨海新区的具体线位和站点设置,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建设京津高铁二线。结合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规划,共同深入研究与新机场衔接通道。

提升海空港服务能力。北京支持天津强化天津港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建设天津南部港区30万吨级航道,深化京津无水港合作,强化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为首都服务能力;共同争取民航局增加天津机场航班、航线,缓解首都机场客货运压力。

推进京津公路顺畅连接。北京加快建设京台高速公路,实现北京与天津南部港区的连通。加快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尽早实现京津秦连通。实施天津高王路与北京德觅路连接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双方与河北省共同研究推进首都地区环线东北部高速公路绕出北京的方案。

协同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共同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京津冀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研究由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金。建立京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共同向国家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为京津冀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共同实施区域内燃煤电厂、水泥厂及大型燃煤锅炉脱硝治理工程,推进重点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率先统一实施机动车燃油国五标准,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发挥中关村技术和产品优势,支持中关村企业参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共同治理重点污染源。共同落实2014年APEC会议环境保障措施。

推进水环境改善。共同实施最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划定水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协同治理流域污染,强化各类污染源的治理与监管,尽早实现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建立跨界河流水质监测制度和区域流域水环境管理会商及水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合作交流。共同争取国家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北京纳入南水北调东线供水范畴,双方会同河北省共同争取将永定河(含永定新河)生态宜居廊道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增加永定河生态补水量。

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共同实施压减燃煤措施,进一步加大洁净煤技术、太阳能、风能利用力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北京支持天津在内蒙古能源化工综合基地项目以及通道建设,加强双方天然气保障供应合作。共同争取国家加大对两市的天然气、外送电等清洁能源保障。

深化再生回收处理合作。共同加强固废物流监管,强化再生回收体系建设,实现京津再生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园区集中规范处置。

共建京津生态走廊。利用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共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加快北京通州到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恢复通航的工作进程。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植树造林重点突破工程,做好环首都国家公园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加强京津两地工程建设布局、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协同打造合作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合作示范区。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在位于天津宁河县的北京清河农场西区,京津两市共同建设合作示范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联动发展新亮点。重点发展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

建立合作示范区统筹协调机制。两市共同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发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京津两市优质医疗、教育、科研等入区发展。

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联合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优势,整合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为重点,沿京津协同发展主轴,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选取适当区域,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为符合京津禀赋、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促进科技交流共享。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鼓励双方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等,共建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科学仪器开放和技术,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实现创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等共享,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为两地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共建创新社区。做好建设规划,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共同探索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京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创新社区。

协同深化口岸合作

深化口岸物流合作。天津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打造便捷的通关环境,服务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天津支持平谷国际陆港拓展业务范围,加快推动东疆保税港区政策向平谷国际陆港延伸;北京进一步优化空港交通物流体系,打造服务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平台,支持区域性物流中心向天津转移。共同支持天津港集团多种形式参与北京朝阳口岸平移至通州马驹桥的物流基地建设与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口岸经济示范区。推动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开展电子口岸合作,逐步实现口岸信息交换和共享。

完善通关一体化政策。共同积极争取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中央部门的政策支持,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落实便捷通关通检政策。共同推动海运进出口集装箱转关实现“商封直转”。

推进检验检疫业务一体化。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原则,实施“三通”、“四放”、“五统一”和货物清单管理的检验检疫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

推进政策共享。北京支持天津积极争取批准建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市建立政策创新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小组,探索推进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创新试验,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叠加,并向两市有条件的区域延伸。

深化对接合作。利用天津飞机租赁试点的优惠政策和北京丰富的飞机购买租赁需求,深化航空产业合作。北京鼓励外贸货物代理、物流和跨境电商企业,在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物流仓库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搭建政策和信息平台,实现共享。

协同推进要素对接对流

深化金融合作。支持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为两地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泛金融支持。共同推动在区域要素市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统一征信体系建设、金融信息共享、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开展旅游合作。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做好两地规划衔接和合作项目对接。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相互支持旅游展会活动,深化提升京东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两市旅游质监执法协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京津两地的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会展合作。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会展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对方的品牌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双方深入推进会展规划、会展政策研究、会展品牌建设及会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支持北京知名会展企业到天津发展,共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

推进人才合作。共同举办高水平招才引智活动,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共享“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搭建博士后信息交流平台,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人员,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市场合作,支持双方人力资格互认和自由流动。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试点。探索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对接。研究建立医疗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强化区域间卫生应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区域卫生应急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优质教育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建立优质互通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育发展规划互通协商的机制,深化教育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两市移动、固话通信的联网、同网改造机制,力争尽早实现“固话无长途、移动无漫游”。

协同完善合作工作机制

建立两市协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合作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交通市场一体互联

梳理京津、京冀、津冀双边协议可以发现,无一例外都有推进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和推进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市场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交通的一体化则是整个协同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研究员胡序威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通过交通、市场等重要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地区行政边界,实现共赢。

根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京津冀将共同推进京唐客专、京津高铁二线项目规划建设,联合成立轨道交通一体化投融资平台,推进京秦高速、唐廊高速、津石高速建设,加快一批干线公路“断头路”“瓶颈路”建设,促进机场合作发展。

同时,京津还将逐步实现两地港站信息、车货信息等互联互通及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推进京津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津冀将建立集装箱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航运公司在两地港口直靠直装,推进轻轨、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等多种形式解决天津与河北周边地区的快速连通问题。

市场要素对接对流也是三地双边合作的重点。津冀提出,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人力市场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口岸一体化、市场环境一体化建设等,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高端人才共享、旅游市场互动、一体化通关通检,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配置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产业发展错位互补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与承接备受关注。

在三地的双边协议中,有若干协议专门针对某些合作项目或者合作示范园区,如京津之间的《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京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津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

透过这些协议可以发现,京津作为两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直辖市,其合作更多地集中在科技创新转化领域,津冀的产业合作着眼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京冀的产业合作较为广泛。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表示,三地产业合作体现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错位发展十分重要。

同时,津冀之间长期存在的港口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也被提上解决日程。根据津冀签订的协议,天津港发展定位于强化综合性枢纽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而河北港口建设着眼于成为国际能源大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重点。

生态环境联防互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生在三地雾霾严重的初春,能够借一体化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三地百姓的共同期待。在三地双边协议中,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也成为合作重点。

翻看三地合作协议,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水污染综合防治都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强,而在线监测、脱硫脱硝、循环经济等科技合作将进一步强化。三地双边将在清洁能源项目上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例如,京津将统一机动车油品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汽车;津冀将协同研究部署冀北清洁电力,与天津电网深化合作,统筹安排天津与周边地区的煤改气供应等。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表示,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而环境的共享和流动性将倒逼三地加强合作。

三地还将在生态保护上建立长效机制,京津、津冀将成立环保合作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担任,建立与河北的对口帮扶机制,共同完成生态保护的重任。

北京与河北签订了什么协议?

承德、沧州双雄角逐核电选址 究竟花落谁家还是谜核心提示:继河北省承德市在2006年10月16日与中广核签订框架协议后,沧州市也在17日和中广核签订框架协议。中广核与承德、沧州的合作,意味着中广核和中核两大核电集团开始在角逐河北核电市场,同时承德、沧州开始和其他城市较力。河北核电项目究竟花落谁家现在还很难说,但中广核的跑马圈地使得核电项目开始进一步加速。 两天内先后签订两份协议 “框架协议的签订,表明承德的核电项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目前最需要的还是踏踏实实的前期工作。”承德市国资委主任、核电办主任曹建平兴奋地说。 曹建平所说的框架协议,指的是承德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10月16日签订的合作推进项目开发建设框架协议。当天,河北省发改委、省国防科工办、河北建设投资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承德市丁万明、中广核集团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魏勤华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曹建平不久前在接受媒体的电话访时说:“签订框架协议,说明双方开始共同推动项目加速,但最终河北的核电项目落户哪里,还需要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一天之后,也即在10月17日,沧州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相似的框架协议。只不过这份框架协议中,双方将共同拟选地址——沧州市海兴县小山区域作了明确,中广核表示今后将积极开展沧州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立项,早开工。 两份相似的框架协议透露出越来越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河北省核电项目开始加速,两大核电集团跑马圈地动作加快。 框架协议不代表选址已最后敲定 对此,双雄角逐河北核电的另一方——中核集团河北核电办事处一位人士说,既然两家集团都和省签订了协议,那么再和市级签订协议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工作需要按部就班,中核集团目前的选址工作也有较大进展。 据了解,今年3月14日,河北省与中广核集团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建设河北省核电项目的框架协议后,5月下旬,中广核集团的专家考察组就对作为普选厂址的沧州市海兴县小山区域进行了实地踏勘,对该区域的地质情况、裸露的火山岩石等进行了取样、分析,并对附近的河流、水库、沿海滩涂进行了勘查。此后,沧州市国资委、发改委、国土、气象、环保、供电等部门又搜集了大量资料,为专家组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支持。 中广核集团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魏勤华在签字仪式上表示,协议的签署是沧州核电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海兴县小山区域东临渤海,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海水和淡水,是建设核电站的有利位置。而核电厂选址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有稳定、坚硬的岩石层作为基础。 花落谁家还是个谜 河北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徐振川在承德市和中广核合作签字仪式上致辞时说,承德市领导对核电项目认识最到位,领导力度最大,组织和动员全市力量认真收集核电厂选址工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核电厂址调查和资料收集及时、准确、翔实,用五个月时间完成了正常需要2~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前期工作成绩显著。经过专家的初步研究论证,滦平县、隆化县具备核电的水文、地质、地震、环保、气象等方面的优势,很有希望建设内陆核电站。不过,承德市还没有完成厂址选址报告,即没有最终定下在哪个县设定核电厂厂址。 据了解,沧州海兴县小山区域争取核电项目的优势是:临海、地广人稀并且拥有丰富的海水和淡水,而承德毗邻京津唐,具有开发建设核电的市场优势、水优势(拥有河北1/3的河流)、人口与安全应急优势和地震地质条件优势。 而与此同时,比中广核集团更早在河北设立办事处的中核集团,也在积极推进河北核电项目的进行。9月25日、26日中核集团高层领导和核电选址专家到石家庄研究继续做好核电选址工作的有关事宜。同时表明,中核集团高度重视河北核电选址工作,要求河北办事处进一步收集资料,继续积极推进核电选址。 据中广核提供的资料,核电站的建设周期大约是10年左右——5年前期工作,5年工程建设。目前两大核电集团所做的,只是前期的规划选址工作。而两大核电集团谁可获得河北的核电项目,也只能在项目选址工作完成后,方可逐渐明晰

河北省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

昨天,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到河北省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学习考察,与河北省党政领导座谈。在双方共同见证下,北京市代陈吉宁与河北省许勤签署《北京市人民河北省人民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北京市将在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七个方面与河北省开展战略合作,集中优势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开局起步。

市京津冀协同办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市与河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按照统筹联动、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立足雄安新区最迫切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优势,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一批有共识、看得准、能见效的合作项目,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引导北京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转移,努力形成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合作将主要在七个方面开展:

1、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2、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直连直通

3、开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4、合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协同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6、加强城市规划技术支持服务

7、加强干部人才交流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调整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土地承包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和经营好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土地承包合同系指农村集体耕地承包合同。第三条 土地承包合同是发包和承包双方为了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协议。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发包方分别是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合作经济组织;承包方一般为本组织的成员。对剩余土地,经社员(村民)大会或社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可以引进外地农业劳动力承包。

本办法实施前依法签订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合同仍然有效,应使其不断完善。已失去职能的原生产队为发包方的,发包方自然变更为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

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可将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发包给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业生产。第四条 土地承包应尽可能集中连片,在工副业比较发达、有转移劳动力场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第五条 在有条件的地方,经过试点可有地辟设公益田,其收益用于解决村办中小学教育经费及其他公用事业费开支不足的问题。第二章 合同订立和履行第六条 土地承包合同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同名称;

(二)发包方和承包方名称;

(三)承包土地面积、坐落位置、质量等级、承包期限;

(四)经营项目;

(五)承包方应交纳的农业税、承包款数额和履行的期限、方式;

(六)承包方每年提品(包括国家定购等)的数量、质量和提供劳动积累数量,及其履行的具体办法;

(七)发包方应提供无偿或有偿物质、技术服务的条件和应承担的其他义务,及其履行的具体办法;

(八)发包方对土地等公有生产资料的利用、维护、改良等方面的要求和奖罚办法;

(九)违背合同的经济责任;

(十)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十一)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协商应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日期。第七条 土地承包方式、期限、服务项目、收益分配、奖罚办法等重要事项,由社员(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本集体组织章程讨论决定。承包方不是本组织成员的,合同规定的重要事项不受当地集体组织章程变更和社员(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新意见的约束。第八条 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应长些。经营项目、承包款额、农产品品种和数量、服务项目等合同条款的限期可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修订时,对承包方依靠自己力量增加投入、培肥地力、使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发包方不得提高承包指标。第九条 鼓励依照《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发荒山、荒地、滩涂,有地扩大耕地,对新开垦的耕地,由发包和承包双方经过认真协商,签订承包合同。第十条 土地承包合同必须取书面形式。合同书一式三份,由发包和承包双方签字盖章后,到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办理鉴证手续,发包、承包和鉴证三方各执存一份。

经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协商同意的有关修订合同的文书、图表,是合同的组成部分。第十一条 土地承包合同依法成立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第十二条 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只有合同规定的使用权、经营权和依法转让权,不准出卖、抵押、弃耕、葬坟,不得擅自建房、毁田起土、打坯、挖塘、开矿等。未经地、市、县统一规划,不得擅自在承包土地上栽植果树和其它树木。第十三条 土地承包合同期满后,发包方应优先让承包方继续承包其使用的土地,经双方协商同意后延长合同期或签订新合同。不再承包原土地的,对其使土地新增生产力(包括新增机井、田间设备等),发包方或新承包户应给予合理补偿。第十四条 发包方应逐步对土地分等定级或质量估价。在每年年终或社员(村民)公认适宜的其它时间,组织干部、老农和技术员检查合同执行情况,评审土地经营状况。对积极整治土地、增加投资、培肥地力、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承包方,应予以鼓励;对土地经营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应予以经济处罚,直至收回承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