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2.“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怎样理解

3.什么是盛唐气象?

4.“盛唐气象”具体指什么?

5.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盛唐气象名词解释

7.盛唐气象的内涵

唐玄宗开元(712-741)年间,唐朝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盛唐气象是一种怎样的发展状况_盛唐气象的要义是什么

? 第一方面体现在唐诗。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

? 所以,唐朝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 还有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简车;栽培技术,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农作物,水稻产量大大增加,蔬菜出现许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抗灾,抗击旱灾、蝗灾的能力增强。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发达;陶瓷业的有重要发展。商业方面: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市坊分开。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等。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族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

? 最后一部分则是体现在民族交往与交融方面。

? 文成公主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吧,我觉得文成公主是个英雄,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它的意义不单单是情感方面的,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宏观的大局面上,对于整个唐朝,文成公主,对于两个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都知道吐蕃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谷,松赞干布由于能力比较强,完成了对西藏的统一,征服了各个部落,随后逐渐发展壮大势力。

? 但是有一天突然。吐蕃的松藏干布派人来唐朝说要迎娶唐朝的公主,被唐朝拒绝了,松赞干布就派兵入侵唐朝,扬言必须要娶到公主,否则就攻打唐朝,迫于这样的压力,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吐蕃做一个少数民族,游牧为生,带着野蛮之气,文成公主把唐朝的文化习俗带到了吐蕃,吐蕃也特别羡慕唐朝的风气和文化,他们愿意接受内地的新鲜事物,包括唐朝的服饰,风俗习惯,还派遣了大量弟子去长安学习诗书礼仪。文成公主带去的不单单只有风俗方面的,在文化教育方面,文成公主随身带去了大量的诗文,佛经以及佛像等等,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儒家思想的传播。文成公主的还带去了许多实用的东西,包括种树的技艺和看病的药方等等,同学带去了一些先进的手工艺,农业方面的技术。吐鲁番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的边境也得到了稳固,盛唐之盛,文成公主入藏意义非凡。这也为盛唐气象奠定了好的基础。

这便是盛唐气象的三大重要要素。

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唐朝的社会风气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自由开放。天宝之前的大唐,有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言论的自由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独立人格的形成使人更勇于追求真理。

其二,平等重人。唐朝的爱民、重人政策促进了平等思潮的兴起,使平等待人、尊重弱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时的将相大臣大多宽厚、谦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不仅是上层人物能够宽厚待人,而且普通老百姓也能自尊自重。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民族心态。

扩展资料: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怎样理解

前期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后期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

盛唐气象具体表现

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到了盛唐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敏感的诗人们便及时地预感到繁荣下面包藏的危机,用诗歌大声疾呼发出警告。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

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交往与交融 ③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什么是盛唐气象?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少年精神”这个术语是林庚先生在讲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什么是少年精神?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布衣情怀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 布衣情怀,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

“盛唐气象”具体指什么?

盛唐气象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的丰硕成果。

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开元天宝四十年,是唐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繁荣的顶峰。唐玄宗执政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从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来看,盛唐社会经济发展强劲,人民生活稳定,前期政治比较开明。此外,唐玄宗的科举制度改革和诗选学者的实施,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扩展资料:

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

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献身于社会政治的积极性,跃跃欲试的参预意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等方面。

晚唐时,李林甫和杨国忠是奸臣。敏感的诗人及时预见到了隐藏在繁荣之下的危机,并用诗歌发出警告。当时盛唐的气象学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敢于揭露社会矛盾,对国家有责任感,以及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优势。

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书籍)

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难看出,这里诗人虽然满怀失路的悲愤,却从未对前程丧失信心。在诗中,他刚说到“冰塞川”“雪满山”,似已身临绝境,却马上又以姜太公、伊尹自比,认为曙光就在前边。刚说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感到举步维艰,不知何往,忽又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自己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和信心。再如《梁甫吟》: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咳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屼当安之。

诗人先言自己“欲攀龙见明主”,要辅佐明主建立一番功业,接着写自己的屡屡不得志。如“阊阖九门不可通”“阍者怒”“白日不照”等,使人感到诗人已完全走投无路,但他突然又满怀信心地说:“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屼当安之。”表示自己不久将来定能像晋张华那两柄神剑一样化龙入水,像姜太公那样与文王君臣遇合,施展才智,实现抱负。

二、诗人完美独立的人格与张扬的个性。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2]在盛唐诗人群体中“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2]李白光彩四溢的魅力首先源自于他完美独立的人格,纯正的品质和傲岸的精神。李白积极入世,热衷于功名,是为了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辱没身名而求跻身官场的行为,他是极鄙夷不屑的。李白身居廊庙,却不屈于权贵,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诗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宣言,是积蓄已久的呼唤自由的力量的喷发,也是文人要求人格独立的强烈呼声,它是张扬的,是蕴涵着无限激奋和毫不畏惧的反抗精神的。李白愤激立誓“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

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在军事策略上比较强势。

唐朝这个国家在其建立之初就一直对外征战,直到其灭亡时刻依然如此,这是维持“盛唐气象”的根本保障。唐朝人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习气,因为其建国是以北朝为基础,自身就有很多游牧民族的血统,正好处于一次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所以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在周边国家中很难找到抗衡者。

在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等等都写过非常慷慨的边塞诗歌,其中像王维多写作山水田园风格诗歌的诗人也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豪言壮语。

唐朝科举改革概况

自隋朝建立科举之后,两汉南北朝沿用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文帝曹丕所创制的“九品中正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唐朝大兴科举之前,王朝官员的选任都是由世家大族操控的,他们有向国家举荐贤良的权力和义务,所以才出现了袁绍等出身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

唐朝以科举取士,就从根子上断绝了世家大族对于朝廷的影响,自此之后它们只能越来越没落,直至消亡。唐朝设立的科举已经比较完善了,不仅有进士科、明经科,还有一些诸如明算、明法等等专业学科,甚至出现了武举。而科举只是进入仕途的开始,在之后还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的考试,然后才能得到官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的内涵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是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这全盛并不是由于量而是由于质高。当然盛唐比起初唐来,诗的数量是较多多,的,但是比起中晚唐来,它却是较少的。《全唐诗》所收诗的比例,除五代及生平不明的作家(这些人一般的作品也都很少)外,初唐诗人约为270人,作品约2757首。

盛唐诗人约为274人,作品约6341首;中唐诗人约为578人;作品约19020首;晚唐诗人约为441人,作品约14744首。

盛唐气象建安风骨: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成为令人难忘的时代。对于建安风骨的大力提倡。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

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和形象:

1、艺术特征:

盛唐气象正是凭借着生活中丰富的想象力,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飞翔在广阔的朝气蓬勃的开朗的空间,而塑造出那个时代性格的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的艺术特征,就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是不可分割的。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且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2、艺术形象:

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那么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当然“气象”二字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不像风骨本身那么具体,然而“盛唐气象”却与“建安风骨”同样是具体的,它是古代诗歌中理想的艺术形象。

现在依然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但是纵览中国数千年历史,我们发现在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远远走在世界其他国家前面的。传统文化不仅没有阻碍中国发展,相反,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到唐代,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也进入一个异彩纷呈、奇峰迭起的时期。认识这一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而且有助于国人抵制民族虚无主义,树立文化的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开始于贞观之治。由于长期战争,唐初社会动荡,人民流亡,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敝,百业俱废。唐太宗针对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行了一系列宽松、开明的政策与措施。在贞观元年至二十三年,不仅社会政治清明,而且在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上效果显著。

政治上唐太宗充分继承了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德才兼备”的用人之道,任贤纳谏,使贞观时期逐渐形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经济方面推行均田,轻徭赋,鼓励民间经济发展,与民休养生息,并节省政府开支,戒奢从简,致力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面,大兴学校教育,鼓励办学多元化,培养各类人才。中央有国子监,地方有府州县三种学校,同时,私学、村学也极为发达。意识形态方面,唐太宗亦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和实生物”的中和之道与宽容、包容精神(参见我的博客文章《“宽容与包容”: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三》),尊道、礼佛、崇儒,实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不仅促使儒、释、道相互吸收融合繁荣发展,更造成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与风气。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使得学术上各种新见解得以发挥,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风格得以发展,从而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文化气象。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宋代诗论家严羽曾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开元前后的诗歌。诗歌最能体现唐代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即宽广、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正因有此胸怀与气质,唐代文化,不仅在诗歌,而且在书画、音乐、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达到发展的高峰,极一时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唐文化性格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化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或怀疑固有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

唐代的这种对异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规模采撷,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称典范。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的“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人的创造才华是无止境的,在 “有容乃大”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各种文化流派、艺术形式都具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因此都能得到了极致的发展,正如苏东坡所言:“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盛唐气象和唐代的文化精神,于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只要中国继续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媚外,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坚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将迈向新的高峰,中国也必将走向新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事实上,这个评语完全可以用来描绘唐代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唐代文明不仅兼收并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吝传播,使中华声教被于四方,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