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素气象站包括哪四要素_五要素气象站
1.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下雨和下雪的,两者间有什么不同?
2.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利用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3.关于2022年冬奥会的知识有哪些?
4.朝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2015修订)
5.深圳天气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各级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
(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表1。
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表1执行。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表1执行。
本办法所称源体,是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5°,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范围内,不得大于2°。
在探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其他建筑物和火源与氢气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
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3°。 严禁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场区内从事任何建设和改变场区内自然状态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是指利用辐射特性稳定、均匀的地物目标作为辐射参考基准,通过星地同步观测,对在轨运行遥感仪器进行绝对辐射定标或星上辐射定标校正的场地。 GPS气象探测站视场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10°,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各种无线电发射台与GPS气象探测站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公里,高压输电线与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0米。
GPS气象探测站附近不得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其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 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新建、改建和扩建气象台站和设施,应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标准。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大气本底台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同级或者建设单位承担,并保证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下雨和下雪的,两者间有什么不同?
第一条 为加强气象工作,提高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促进气象事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信息收集与传播使用、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及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气象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制定地方气象事业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与同级人民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履行行业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地方气象事业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监测、信息收集与传输、加工处理与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系统,气候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等。
第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候开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作物气象产量预测、科技扶贫、节水节能、旅游等气象服务,开展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和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七条 各级人民和气象主管机构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
(一)地面气象观测场边缘距离较大水体的最高水位边线,水平距离至少在100米以上;距离铁路路基边缘必须在200米以上(电气化铁路路基边缘为100米以上);距离公路路基边缘必须在30米以上;距离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认定对探测环境有害的干扰源必须在500米以上;与成排障碍物的距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国家一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国家基准气候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国家基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国家一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观测场四周10米范围内,不得植树和种植高秆作物;
(二)太阳辐射观测场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小于或者等于5度,四周障碍物不得遮挡太阳辐射和日照仪器感应面;
(三)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障碍物的仰角不得超过5度,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度范围内,不得超过2度。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树木等障碍物;四周设置的无线电发射频率和电磁辐射场强不得对探测信号造成干扰;
(四)制氢室周围50米内,不得有建筑物和火源;
(五)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度,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度;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度,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度,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度。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第十条 下列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依法受到保护: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林业气象站);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气象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环境气象监测站、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闪电探测站;
(三)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和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四)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第十一条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台站设施设备,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砂(石)、取土、焚烧、放牧和其他工程建设等活动;不得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第十二条 因特殊原因确需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二)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迁移应当符合国家重点工程用地的有关规定;
(三)新选的气象台站址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
(四)迁移或者重建气象台站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所需土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迁移国家一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将初审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迁移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第十三条 因特殊需要,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将初审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在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制作,公开发布。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和发布农业、交通、旅游、城市环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专业气象预报,开展对城市、公众活动产生影响的大气要素监测、预测服务。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五条 无线电管理部门指配给气象主管机构使用的频率、频道和经无线电管理部门审批的无线电台站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干扰和破坏。
无线电管理部门和电信管理部门、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防灾减灾的有关规定,确保气象无线和有线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气象预报节目的制作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播发和刊登气象信息应当定时、适时,并标明发布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对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及时刊播。
第十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与其他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交换有关气象资料;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民用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与监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资料。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衔接,通报有关气象信息,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类专项气象服务,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实行有偿服务;以营利为目的传播气象信息的媒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有偿方式直接提供。收费项目和标准按照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气候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气候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等相关部门开展气候综合调查、区划编制工作,气候区划每10年修编一次。
县级以上人民编制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源发展、旅游发展等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应当充分利用气候区划成果。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气候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定期发布气候公报以及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第二十三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组织建立太阳能、风能监测网,为太阳能电站和风电场的建设、运行提供监测、评估、预报等技术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气候利用评估体系建设。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气候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时,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项目实施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第二十五条 气象台站网和大型气象仪器设备必须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关部门根据行业规划新建气象台站、新增大型气象仪器设备,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论证。
第二十六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与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标准化体系。气象台站应当执行有关气象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进行定期检测。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核和竣工验收。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以及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气候开发利用项目的设计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以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使用的气象资料应当来源于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使用非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资料,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审查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使用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发表或者向他人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危害或者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予以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或者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未经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
(二)向社会发布、转发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信息,刊播非适时的气象预报、警报的;
(三)从事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气候开发利用项目的设计、建设以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查的气象资料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拒绝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不按照规定限期整改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伪造气象资料等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者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大于22.5度的障碍物。
(二)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小于或者等于22.5度的障碍物。
(三)气候,是指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风能等。
(四)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应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9月19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气象条例》同时废止。
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利用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看云识天气→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应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临近预报(1~2小时)甚短期预报(2~12小时)短期预报(12~48小时)中期预报(3~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 (或称天气图方法):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 (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利用大型、快速的电子计算机求解描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天气预报作为科学还很年轻,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由观测资料的疏密决定。而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公里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观测站就像是一张网中的点,网络越大、点越少则点与点之间的空隙也就越大,出现漏报、误报的几率也就越高。我国地域辽阔而天气观测的资金有限,所以出现漏报、误报也就在所难免。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关于2022年冬奥会的知识有哪些?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中文名
天气预报
外文名
Weather Report/Weather Forecast
诞生背景
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天气预报图标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且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854年11月12日和1854年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发展历史
天气预报随着时代的进步,预报的方法也产生了很多。
双站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
天气图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数值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是利用大气运动方程组,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对方程组进行积分,预报未来的天气。1921年,Richardson第一次尝试用数值的方法预报天气。因为计算工作量极为庞大,他组织了大量人力,设计了详细的计算表格,才得以完成,然而得预报结果却与实际大气的变化严重不符,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大气中高频波的作用。1950年,Charney基于滤去高频波后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利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成功制作了24小时数值预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大气物理过程认识的深入,数值天气预报已取得很大进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天气须知
雷雨天气
注意事项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员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避免使用电话和无线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驾等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切勿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物体。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
10.不宜驾驶、骑行车辆赶路。
高温天气
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二、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三、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四、要注意高温天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
五、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
六、要注意对特殊人群的关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高温天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小儿不良症状;
七、要注意预防日光照晒后,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等症状,应用凉水冲洗,严重者应到医院去治疗;
八、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天气应对
在户外遭遇雷电天气时应尽快关掉手机,把身上的金属制品暂时放到5米以外。如果在树林里要避开最高的树,也不要站在树林边缘的树下,临时在树林的中间部位蹲下,尽量保持与树干5米的距离。如果是自驾车,要关好车窗,与车门、车窗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船上时,要躲到甲板下的舱内,远离金属物品。在空旷地方,手要放在膝盖上,并拢腿下蹲,切忌躺在地上,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不能在水边、洼地停留,以防发生山洪、泥石流。
当在室内遭遇雷电时,应拔掉宾馆内的电视、冰箱、电话、电脑等电源线。关闭门窗,与门窗保持距离。不要洗澡,特别是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暖气管、煤气管等电力设备。分散旅伴,不要挤在一起,更不要手牵手。此外,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也是雷暴天气避险成功的重要因素。
预报分类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1.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2.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3.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4.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2.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3.动力统计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预报种类
时间范围
也就是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
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覆盖地区
根据覆盖地区来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预报服务
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台等,中国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预报过程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
按照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和高空两种。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这些符号都是根据各地传来的气象电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天气。
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大雾、连续性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及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画出各地重要的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雪暴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所在位置,绘制全图等压线,标出低压、高压中心及强度。经过这一分析,就可从图中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气压形势: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冷暖空气的交锋地带在哪里。
高空天气图上填写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高度,因而分析绘制的是相隔一定数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好后,就能看出当时高空的气压形势:哪里是低压槽,哪里是高压脊。然后再画出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与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情况,预报人员就可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气象台已经使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来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报道,自1966年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几乎没有一次逃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视和早期发现大型风暴、强烈的灾害性天气都有显著效用。
制作过程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表(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幕前“指指点点”,讲解天气(如何把握各个地区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个秘诀——死记硬背)
③中心进行影像合成,在电脑上用过程①中的图表代替过程②中的蓝幕;
④中心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常用术语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生活指数
空调开启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长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2.2级部分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3.3级个别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4.4级一般不需要开启空调
5.5级开启制暖空调
穿衣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天气炎热,适宜着夏季服装。
2.2级天气较热,适宜着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长袖衬衫和单裤。
3.3级天气稍热,适宜着春秋过渡装。体弱者请适当增减衣服。
4.4级温度适中,建议着薄型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套装、夹克衫等。
5.5级天气较凉爽,建议着厚型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夹衣或风衣加羊毛衫。
6.6级气温较低,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7级温度很低,建议着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厚棉衣或冬大衣。
洗车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适宜
2.2级较适宜
3.3级较不适宜
4.4级不适宜
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紫外线强度 需取的防护措施
一级 0,1,2 最弱 不需要取防护措施。
二级 3,4 弱 可以适当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涂檫防护霜等。
5,6 中等 外出时戴好遮阳帽、太阳镜和太阳伞等,涂檫SPF指数大于15的防晒霜。
四级 7,8,9 强 除上述防护措施外,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段避免外出,或尽可能在避荫处。
五级 10和大于10 很强 尽可能不在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污染扩散
指数级别简要说明
1级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3级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4级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5级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防晒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天气预报
1.1级 属弱紫外辐射天气,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SPF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2.2级 紫外线强度较弱,建议涂擦SPF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3.3级 属中等强度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注意防护,建议涂擦SPF指数高于15. PA+的防晒护肤品。
4.4级 属强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在15—20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5.5级 紫外辐射极强,外出时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应用
公众
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中为《观察者》和《世界报》的天气预报栏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天气预报图标
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其它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等。
现代预报
天气预报图标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1.收集数据
2.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3.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4.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天气预报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5.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天气常识
天气预报标识:雨转晴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到突然的天气变化情况呢。从2009年9月开始,中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例如扬州的121气象热线,可以同时接听60门电话,话费与普通的市话相等。
古代预报
主要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进行,简单的说古代的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再加上阴阳两种状态(这种分类也不是死板的,也是在变化的),根据阴阳五行的自身状态和转化规律进行预测。
日历里面的农历节气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
朝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2015修订)
回顾08年奥运仿佛犹在昨天,时光匆匆一晃数年,伴着“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歌声,世界各地的人们即将远行,再次“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启。
在我们举办08年北京奥运会时,实时的气象跟踪为奥运顺利举办做出后方保障,精彩纷呈的消云减雨让观众拍案叫绝,更多的人也在期待着,本次的冬奥会的精彩程度会不会再楼高一层。
冬奥有的项目均与冬季有关,在冰雪上进行比赛,所以对举办城市气温有所要求,2月份的降雪量需要大于30厘米,且平均气温低于0℃,极限气温不可低于零下17℃。气温过低或过高容易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在此期间,各种天气皆有可能出现,相关的气象监测设备及气象专家极为重要。
气象的重要性
如果遇到极其恶劣阻挠比赛进行,人力又无法改变的天气,比赛依旧会临时延迟。从申奥到正式确定,此间需要历经两年的时间,空气污染指数,天气变化情况,赛场是否充足,皆是影响申奥能否成功的条件。
本次北京冬奥会共14个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有在雪上进行的,也有在冰上进行的,但是无论是在雪山还是冰上,要求的气象条件及赛场更为苛刻,而且雪上的项目均在户外,不可控因素更多,雪橇运动惊险刺激,在比赛的时候,时速最高可到145公里每小时。
在滑雪比赛中,跳台滑雪更受天气影响,要求瞬时风速三米每秒,无横风,逆风有利于比赛,气温高于负25摄氏度。所以气象条件对冬奥会的重要,一目了然。降水,气温,风速,风向,降雪,空气皆是影响赛事能否正常进行的要素,也是影响运动员们能否发挥正常水平的要素,而且,在比赛中,裁判也会根据温度,风速、风向等判断发令时机,所以做好气象监测必不可少。
监测要素
普通的气象站很难满足多种要素的监测要求,像遇到特殊场景,对气象要求比较苛刻,监测要素过多的,就需要自动气象站中多种传感器配合使用。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噪声、空气质量、大气压力、光照、雨雪、紫外线、总辐射、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氧气、二氧化碳等,对气象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奥运健儿们保驾护航。
气象监测重要,举办场地同样重要,开幕式和闭幕式依旧在“鸟巢”举办,“水立方”也因为是冰上比赛场地而化名为“冰立方”,当然其他的比赛也有自己的场馆,本次冬奥会开始时间在大年初四,就算上班的人也可以在家看到本次开幕式,我们可以尽情期待一下。
最后
如今,气象站不再是气象站的专属,在大型的农业种植基地,小型农场,校园,景区,公园,生态园,高速公路等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不同场景可使用不同搭配的气象站,监测环境要素,尤其是经常出现恶劣天气的地方。
深圳天气
第一条 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令第23号)、《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院令第623号)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须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第四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市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设有气象台站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有权检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第六条 下列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一) 朝阳市气象台(国家布点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
(二) 朝阳市天气雷达站(国家布点天气雷达站);
(三) 朝阳县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
(四) 建平县气象站(国家基本气象站);
(五) 北票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六) 凌源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七) 喀左县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八) 朝阳县羊山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九) 建平县建平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十) 区域自动气象站(各乡镇、街道、旅游区);
(十一)其他依法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第七条 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各类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如下: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具体保护标准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执行。
(二) 区域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区域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执行。
(三)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具体保护的标准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天气雷达站(GB31223-2014)》执行。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一92)执行。
前款第(一)项所称源体,是指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第八条 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第九条 各级发展改革、国土、住房城乡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审批可能影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在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按照要求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应当事先征得省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征得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或者未落实补救措施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第十条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第十一条 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2010年4月气候监测公报
一、本月天气气候特点
气温偏低,日照偏少,雨量偏少,进入汛期。
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候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本月平均气温21.1℃,比历史同期平均偏低1.4℃;其中上旬平均气温20.3℃,比历史同期平均偏低0.6℃;中旬平均气温21.1℃,比历史同期平均偏低1.5℃;下旬平均气温21.8℃,比历史同期平均偏低2.2℃,为近二十年来的最低值。月最高气温30.9℃,出现在13日;月最低气温11.4℃,出现在16日,为4月中旬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
(二)降水:本月降水量112.1mm,比历史同期平均值(67.5mm)偏少35.4%,月降雨日数为16天(不含雨量0.0mm)。
1-4月累计降水量271.7mm,比历史同期平均值(315.0mm)偏少13.7%。
1-4月累计降雨日数37天,暴雨日数1天,大暴雨日数0天。
1-4月累计雷暴日数5天。
(三)湿度:本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月最小相对湿度31%,出现在24日。
(四)风:本月平均风速2.3m/s,月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最大风速7.0m/s,风向东南偏东,极大风速12.3m/s,风向东北偏东,均出现在14日。
(五)日照:本月总日照时数为58.5小时,比历史同期平均值(110.2小时)偏少51.7小时;日照百分率15%,有13天日照时数为零。
(六)霾和轻雾:按照广东省霾日统计标准,本月霾日数13天,比去年同期多3天;轻雾日数21天,比去年同期多6天。
1-4月累计霾日数62天,比去年同期多18天,轻雾日数68天,大雾日数2天。
(七)酸雨:本月共测量酸雨7次,均为弱酸雨,最小PH值为4.65,出现在17日,月平均PH值为4.93,比去年同期偏高10%,属弱酸。
(八)蒸发:本月蒸发量为67.9mm,比历史同期平均值偏低44%,为4月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
1-4月累计蒸发量263.9 mm。
(九)其它要素:
本月地面最高温度:51.8℃;
本月柏油路面最高温度:56℃;
本月水泥路面最高温度:54℃。
三、 区域气象观测网主要气象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气温在19.6℃–21.3℃之间(图三)。最高温度出现在光明站,为31.5℃(13日);三洲田站录得最低温度,为8.9℃(15日)。
(二)降水: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降水量为105.4-132.4mm(图四)。
(三)风: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风速分布显示,全市瞬时极大风速在16.8-27.3m/s之间(图五)。月单站瞬时极大风出现在三洲田站,为27.3m/s(23日)。
四、 重要气候
(一)主要降水过程
3、4月我市累计降水量为145.9mm,较常年平均(241.1mm)偏少4成。月内只有一场大雨降水,出现在29日。入汛时间较常年同期(4月18日)偏迟。
29日受高空槽影响,我市普遍出现大雨降水,最大降水出现盐田区正坑水库,53mm,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40.7mm的日雨量,达到入汛标准,标志我市进入2010年汛期。
(二)主要冷空气过程
4月冷空气活动偏强,有两次明显冷空气影响我市,分别出现在6-8日和13-16日,均给我市带来大幅度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 。
6-8日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全市48小时最低气温普遍出现6℃以上降温,并伴随小-中雨降水。13-16日晚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全市48小时最低气温出现10℃降温;并出现中到大雨降水;我市普遍出现平均风5-6级大风,沿海平均风6级,阵风9级;16日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过程最低气温11.4℃,为4月中旬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仅次于1980年。
(三)大雾天气
本月上、中旬气温波动很大,冷空气过后多回南天,潮湿天气多,局地大雾天气多发。1-2日、11-13日、20-22日我市东部沿海出现浓雾(最低能见度500m以下)天气。
2010年5月气候监测公报
一、本月天气气候特点
气温正常,雨量偏少,日照正常。
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候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月平均气温25.9℃,与历年同期平均(25.7℃)高0.2℃;其中上旬平均气温25.4℃,比历年同期(24.8℃)高0.6℃,中旬平均气温25.6℃,比历年同期(25.9℃)低0.3℃;下旬平均气温26.8℃,比历年同期(26.4℃)高0.4℃。本月最高气温为31.9℃,出现在24日;最低气温为20.0℃,出现在1日。
(二)降水:月降雨日数为13天(不含雨量0.0mm),月内有1场大暴雨,出现在7日;月降水量为225.3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238.5毫米)少5.5%。
1-5月累计降水量4.0mm,比常年同期(553.5mm)少10.2%。
1-5月累计降雨日数50天,暴雨日数1天,大暴雨日数1天。
1-5月累计雷暴日数14天。
(三)湿度:月平均相对湿度77%,月最小相对湿度26%,出现在25日。
(四)风:月主导风向东北偏东,月平均风速2.1米/秒;最大风速8.5米/秒,风向为西南,出现在9日;极大风速15.8米/秒,风向西北偏北,出现在7日。
(五)日照:月总日照时数为148.4小时,比常年同期(149.8小时)少1.4小时;月日照百分率36 %,其中有4天日照时数为零。
(六)霾和轻雾:按照广东省霾日统计标准,本月霾日数6天,比去年同期多3天;轻雾日数14天,比去年同期多10天。
1-5月累计霾日数68天,比去年同期多21天,轻雾日数82天,大雾日数2天。
(七)酸雨:本月共测量酸雨9次,6次属弱酸雨,3次属正常,最小PH值为4.81,出现在7日,月平均PH值为5.18,比去年同期低6.7%,属弱酸雨。
(八)蒸发:本月蒸发量为92.1mm,比历史同期平均值低38%。
1-5月累计蒸发量356.0 mm。
(九)其它要素:
本月地面最高温度:56.4℃;
本月柏油路面最高温度:63℃;
本月水泥路面最高温度:58℃。
三、区域气象观测网主要气象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气温在24.3℃–26.2℃之间(图三)。最高温度出现在公明站,为34.4℃(25日);最低温度出现在三洲田站,为17.4℃(1日)。
(二)降水: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降水量为160.8-262.5mm
(三)风: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风速分布显示,全市瞬时极大风速在17.3-26.5m/s之间(图五)。月单站瞬时极大风出现在竹子林站,为26.5m/s(22日)。
四)雷电:全市5月地闪总次数为6259次,全市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为9天,分别发生在7、10、15、19、20、22、23、29和30日,比历年同期平均值(8.7天)多0.3天。根据5月份雷击灾害事故记录,本月雷电活动对我市影响一般。
(1)地闪参数分析
5月发生的地闪具体如表1所示:正地闪478次,负地闪5781次,负地闪占92.36%。其中正地闪平均强度为28.252kA, 负地闪平均强度为-31.488A。正地闪最大的为206.6kA,于5月15日2:14发生在宝安松岗 (113.818°E,22.7691°N),负地闪强度最大的为-216.1 kA,于5月7日05:51发生在宝安西乡(113.866°E,22.6170°N)。
5月份地闪强度分布特征如图六所示:主要集中在- 50kA到0 kA之间,占总数比例为81.05%,其中强度在-30 kA到-20kA之间共1800次,占总数比例为28.76%。
四、 重要气候
(一)主要降水过程
5月我市降水正常略偏少,降水呈西部最多,龙岗区中部次之,东南部地区最少的分布,月最大累计降水量出现在宝安区黄麻布水库,为325.3毫米,月内主要有两次明显的降水过程:7日(大暴雨),10日(大雨)。
7日受弱冷空气和切变线共同影响,全市出现强雷雨,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降水出现在我市西部地区。过程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宝安区石岩机场,145.6毫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100.8毫米的日降水量。
10日,我市普遍出现大-暴雨降水,我市西部、龙岗区的中部普遍出现暴雨降水,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坪山新区沙湖,为69.3毫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34.9毫米的日雨量。
(二)大风过程
6-7日、9-10日我市西南部出现平均风力6级,阵风分别为8级和8-9级的大风天气。
2010年6月气候监测公报
一、本月天气气候特点
气温偏低,雨量偏少,日照偏少。
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候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月平均气温27.0℃,比常年同期平均(27.8℃)低0.8℃;其中上旬平均气温24.7℃,比常年同期(27.0℃)低2.3℃;中旬平均气温28.5℃,比常年同期(27.9℃)高0.6℃;下旬平均气温27.7℃,比常年同期(28.4℃)低0.7 ℃。本月最高气温33.1℃,出现在30日;月最低气温19.5℃,出现在3日。
二)降水:月降雨日数为17天(不含雨量0.0毫米),月内有两场暴雨,分别出现在26日和28日,月降水量为223.0毫米,比常年同期(296.5毫米)少24.8 %。
1-6月累计降水量720.0毫米,比常年同期(850.0毫米)少15.3%。
1-6月累计降雨日数67天,其中暴雨日数3天,大暴雨日数1天。
1-6月累计雷暴日数20天。
(三)湿度:月平均相对湿度81%,月最小相对湿度41%,出现在1日。
(四)风:月内有两次大风天气,分别出现在23日和28日;月主导风向西南,月平均风速2.9米/秒;最大风速10.0米/秒,风向西南,出现在23日;极大风速17.4米/秒,风向西南,出现在23日和28日。
(五)日照:月总日照时数为112.2小时,比常年同期(173.6小时)少61.4小时;月日照百分率28 %,其中有8天日照时数为零。
(六)霾和轻雾:按照广东省霾日统计标准,本月霾日数4天,跟去年同期持平;轻雾日数7天,比去年同期多3天。
1-6月累计霾日数72天,比去年同期多21天,轻雾日数89天,大雾日数3天。
(七)酸雨:本月共测量酸雨11次,2次属弱酸雨,1次属强酸雨,8次属正常,最小PH值为4.43,出现在11日,月平均PH值为5.62,比去年同期高12.2%,属正常。
(八)蒸发:本月蒸发量为83.2mm,比历史同期值低45.6%。
1-6月累计蒸发量439.2 mm。
(九)其它要素:
本月地面最高温度:57.3℃;
本月柏油路面最高温度:62℃;
本月水泥路面最高温度:58℃。
三、 区域气象观测网主要气象监测要素特征
(一)气温: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气温在26.3℃–27.2℃之间(图三)。最高温度出现在光明站,为35.9℃(30日);最低温度出现在三洲田站,为18.0℃(3日)。
二)降水: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各区平均降水量为183.1-324.4mm
三)风:本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记录到的风速分布显示,全市瞬时极大风速在17.1-20.7m/s之间(图五)。月单站瞬时极大风出现在横岗站,为20.7m/s(8日)。
四、 重要气候
(一)主要降水过程
6月我市降水偏少约2.5成,降水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月最大累积降水量出现在龙岗区葵新,为518.8毫米,月内主要有两次明显的降水过程:9-10日(大雨),26-28日(暴雨)。
-10日受季风低槽影响,全市出现大雨到暴雨的降雨过程。9日我市有小到中雨局部大到暴雨,主要降水出现在盐田区东部和大鹏半岛,最大日雨量出现在龙岗区坝光93.2毫米;10日我市普降大雨到暴雨,主要降水出现在我市西部和龙岗区的中部,最大日雨量出现在龙岗区黄龙湖水库,为80毫米。过程雨量最大出现在龙岗区核电站,为138.1毫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9-10日分别记录到6.3毫米和38.9毫米的日雨量。
26-28日我市出现暴雨过程。过程累积雨量除了宝安区的东南部外,其它地区均为100毫米以上的降水,最大过程雨量出现在盐田区为246毫米(28日),主要降水区位于我市的东部,最大日雨量出现在龙岗区的溪涌,146毫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的过程雨量和最大日雨量分别为122.4毫米和58.9毫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