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无阻流量和绝对无阻流量

2.气象站的校园

3.GIS和GPS和RS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

5.信息化战争是什么

6.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

一体化气象传感器_气象传感器价格

大气的温度简称为“气温”。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中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一般一天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

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介绍几种常用的温度计:

1、气体温度计:利用一定质量的气体作为工作物质的温度计。用气体温度计来体现理想气体温标为标准温标。用气体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相吻合。气体温度计是在容器里装有氢或氮气(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它们的性质可外推到理想气体。这种温度计有两种类型:定容气体温度计和定压气体温度计。定容气体温度计是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压强随温度改变。定压气体温度计是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体积随温度改变。

2、电阻温度计:根据导体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最常用的电阻温度计都采用金属丝绕制成的感温元件,主要有铂电阻温度计和铜电阻温度计,在低温下还有碳、锗和铑铁电阻温度计。精密的铂电阻温度计是目前最精确的温度计,温度覆盖范围约为14~903K,其误差可低到万分之一摄氏度,它是能复现国际实用温标的基准温度计。我国还用一等和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来传递温标,用它作标准来检定水银温度计和其他类型的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

3、温差电偶温度计:利用温差电偶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将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一端加热,另一端冷却,则两个接触点之间由于温度不同,将产生电动势,导体中会有电流发生。因为这种温差电动势是两个接触点温度差的函数,所以利用这一特性制成温度计。若在温差电偶的回路里再接入一种或几种不同金属的导线,所接入的导线与接触点的温度都是均匀的,对原电动势并无影响,通过测量温差电动势来求被测的温度,这样就构成了温差电偶温度计。这种温度计测温范围很大。例如,铜和康铜构成的温差电偶的测温范围在200~400℃之间;铁和康铜则被使用在200~1000℃之间;由铂和铂铑合金(铑10%)构成的温差电偶测温可达千摄氏度以上;铱和铱铑(铑50%)可用在2300℃;若用钨和钼(钼25%)则可高达2600℃。

4、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

5、指针式温度计:是形如仪表盘的温度计,也称寒暑表,用来测室温,是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6、玻璃管温度计:玻璃管液体温度计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温度计,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度高、价格低廉。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工业、标准和实验室用三种。标准玻璃温度计是成套供应的,可以作为检定其他温度计用,准确度可达0.05 ~ 0.1摄氏度;工业用玻璃温度计为了避免使用是被碰碎,在玻璃管外通常由金属保护套管,仅露出标尺部分,供操作人员读数。实验室用的玻璃管温度计的形式和标准的相仿,准确度也较高。

7、压力式温度计:新一代液体压力式温度计以及由此开发的系列化测温仪表,克服了原仪表性能单一,可靠性差以及温包积大的缺点,并将测温元件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30或1/60,创造性地将传感器热电阻安装于测温元件内,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测温功能。形成了以液体压力式温度计为基本测温仪表的远传、防震、防腐、电接点、温度信号变送等多功能系列化温度仪表。分为两个系列,普通型和防爆型。该温度计的原理是基于密闭测温系统内蒸发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力和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而进行温度测量的。当温包感受到温度变化时,密闭系统内饱和蒸气产生相应的压力,引起弹性元件曲率的变化,使其自由端产生位移,再由齿轮放大机构把位移变为指示值,这种温度计具有温包体积小,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读数直观等特点,几乎集合了玻璃棒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气体压力温度计的所有优点,它可以制造成防震、防腐型,并且可以实现远传触点信号、热电阻信号、 0-10mA或4-20mA信号。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性能最全面的一种机械式测温仪表。

8、转动式温度计:转动式温度计是由一个卷曲的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着指针。两金属片因膨胀程度不同,在不同温度下,造成双金属片卷曲程度不同,指针则随之指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从刻度盘上的读数,便可知其温度。

9、半导体温度计:半导体的电阻变化和金属不同,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反而减少,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少量的温度变化也可使电阻产生明显的变化,所制成的温度计有较高的精密度,常被称为感温器。

10、热电偶温度计: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另一端叫做冷端(也称为补偿端);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工作端的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冷端与工作端,两端温度差的函数;②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③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这进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11、光测高温计:它是利用热源辐射的亮度和温度的关系来测量高温的仪器。该仪器主要部分包括:望远镜M管内装一红色玻璃滤色镜F及一个小灯泡L。当光测高温计对着熔铁炉时。从望远镜里看到灯泡的黑色灯丝及后面炉火的强光。灯丝和电源E及可变电阻R串接,调节可变电阻R的阻值使适当的电流通过灯丝。直到灯丝的亮度与炉火的亮度相同时为止。如果事先在安培表A上将已知温度值刻好,则由安培表的读数就可以直接读出温度的数值。测温时,不需将仪器与被测体接触,因此光测高温计,可用来测很多金属的熔点以上的温度。物体温度若高到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时,便可利用测量其热辐射的多少以决定其温度,此种温度计即为光测温度计。此温度计主要是由装有红色滤光镜的望远镜及一组带有小灯泡、电流计与可变电阻的电路制成。使用前,先建立灯丝不同亮度所对应温度与电流计上的读数的关系。使用时,将望远镜对正待测物,调整电阻,使灯泡的亮度与待测物相同,这时从电流计便可读出待测物的温度了。

12、液晶温度计:用不同配方制成的液晶,其相变温度不同,当其相变时,其光学性质也会改变,使液晶看起来变了色。如果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液晶涂在一张纸上,则由液晶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温度为何。此温度计之优点是读数容易,而缺点则是精确度不足,常用于观赏用鱼缸中,以指示水温。

参考资料

中国仪表网 .中国仪表网 [引用时间2017-12-19]

什么是无阻流量和绝对无阻流量

粉尘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当前人们对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凸显。工地因为大型作业等会引起扬尘,是城市扬尘污染的主要源头,在工地安装工地扬尘监测系统可有效改善扬尘环境,当作业引起的扬尘达到一 定浓度时,采取一 定的降尘措施,减少扬尘污染。光散射法的粉尘传感器国外、国内厂家较多,又分普通光散射和激光光散射法。因为激光光散射法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好,在欧美日已经全面取代普通光散射法。如选择好厂家可以达到高性价比。不过国内传感器质量差别较大,应注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厂家。

粉尘浓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理论|方法

粉尘传感器是采用先进PM2.5检测机理实现对PM2.5检测。该灰尘传感器中PM2.5检测单元采用粒子计数原理,可灵敏检测直径0.5μ m以上灰尘颗粒物。工作原理主要是光吸收、光散射、β射线、微电脑激光和交流静电感应原理,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5种:光散射法、β射线法和微重量天平法、静电感应法、压电天平法。微重量天平的仪器现基本被少数美国公司垄断,价格高,维护费高。静电感应法的仪器一般用于布袋除尘器后检测布袋是否泄漏。压电天平法的使用比较麻烦,生产厂家少。

粉尘浓度传感器产品介绍|简介|概述

CW-76S工地扬尘传感器(粉尘检测仪)是深圳市赛纳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集空气动力学、数字信号处理、光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主要应用于检测大气中的粉尘质量浓度(PM值),适用于建筑工地、城市网格化监测、移动监测等领域和场合,是大气质量检测系统的核心模块。

粉尘浓度传感器功能指标|特点|特性

数据精准:激光原理检测,工业级光电感应;分辨率高:≥0.3um颗粒粒径,0.001mg/m3;

检测PM2.5、PM10、TSP;

性能稳定:可适应不同大气环境粉尘物质成分,独立参数系数调节;

数据传输:485(Modbus标准协议)或RS232、UART输出;提供开关量输出,可接户外声光报警设备等;

智能监测:实时监测传感器各项指标,当异常状态时可及时反馈用户;

粉尘浓度传感器应用场所|用途|领域

1. 适用于工矿企业劳动部门生产现场粉尘浓度的测定;

2. 卫生防疫站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

3. 环境环保监测部门大气飘尘检测,污染源调查;

4. 市政监烟;

5. 科学研究,滤料性能试验等方面现场测试;

6. 现场粉尘浓度测定,排气口粉尘浓度监测;

7. 药品制造测试;

8. 职业健康和安全检测;

9. 工厂需要清洁空气的地方,精密仪器,测试仪器,电子部件,食品,药品等制造工艺的管理;

10. 各种研究机构,气象学,公众卫生学,工业劳动卫生工程学,大气污染研究等;

11. 建筑或爆破的地方的粉尘检测;工地场所暴露监测;

12.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相对于大气自动监测站来说,扬尘监测、智慧城市监测站、空气微站等等有关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成本低、易布设,已成为各级部门环境督查和监控的辅助工具,这些监测设备的数据质量怎么样,与之采用的核心部件粉尘传感器至关重要。

哪些是您想了解的领域,留言给我们吧,我们有权威的团队为您解答。

气象站的校园

无阻流量 open-flow capacity

在测定生产井产能时,采取敞开井口的放喷方法得到的产量。

绝对无阻流量 absolute open-flow capacity

假设生产井井底流压为0. 101325MPa时的产量。

GIS和GPS和RS有什么区别?

天气变化与人类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巨大,人类对大气科学的研究、掌握和使用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青少年的气象知识传播,气象科学教育也摆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小学《科学》开辟了一个单元课程量,安排了8个课时,突现了“各种各样的天气”、“观测天气”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三大主题,引领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启发学生使用工具测量气温、风向、风力,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高中《地理》用一个单元的篇幅,介绍大气运动和水的相变产生的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使学生掌握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初中语文课本中《看云识天气》一文,用艺术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的形状、特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了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意识,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地理实际观测能力,同时也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公司研制开发了专业的校园气象观测站。  在校园里建立气象站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了解更多的气象科学知识。

校园气象站由各种传感器和自动气象站监测仪组成,传感器种类可由用户在一定范围内自行选配,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扩展接口选择联接个人计算机、打印机、控制器等设备,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大大增强。 1、产品分为标准站或专业站两种,便于进行长期的气象数据观测。  2、测量精度高。  3、数据采集密度可根据观测需要进行设置。  4、通讯方式灵活,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数据通讯技术,广泛采用无线校园通技术进行气象数据传输,该种通讯技术可保证在校园中气象数据300米有效传输,数据传输可靠,配置方便。  5、节能设计,充电电池供电(一次充电使用时间大于24小时),也可配太阳能电池板,保证在无电地区长期使用。  6、可对大气温度,环境湿度,露点温度,大气压力,平均风速风向,瞬时风速风向,紫外照射,降水量,土壤温度等多种常规气象要素等进行采集,存储,显示处理。 同时具有酷热指数、风寒指数、紫外线指数,风力等级监测。  7、大容量数据存储器,连续存储整点数据8000条以上。  8、大屏幕图形液晶显示屏,一屏显示所有气象要素数据及图形,便于现场直接观测,减少了通过电脑监测数据给您带来的不便。  9、可以将气象监测数据同步上传到学校网站上,方便学生、老师及校园周围居民进行查看,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酷热指数:  酷热指数为人体在高温及潮湿的环境下感觉到的真正温度。当人体处于温度高的环境下,身体会自动进行调节,可使人体达到比较舒适的温度,其中人体散热的一个机制是出汗,在汗液蒸发过程当中会消耗热能,因此出汗的目的就是促进蒸发,然后消耗我们身体的热能。使我们感到凉快。  当温度高而湿度低时,人体排出的汗液很快就会被蒸发掉;相反的,在温度高而湿度亦高的情况下,人的汗液的蒸发速度回减慢许多,当温度由于湿度保持上升或人体长期处于汗液无法蒸发的情况下,则会有抽筋、热衰竭甚至中暑的情况发生。  这个指数只可作为参考,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热的适应程度不同。 酷热指数 人体变化的情况 32.6℃~40.4℃ 加倍小心—有可能出现抽筋及热衰竭 40.7℃~54.2℃ 危险—可能出现人衰竭 56.5℃~78.2℃ 非常危险—随时出现中暑酷热指数  风寒指数:  天气寒冷及风大的时候,人体产生之热量会被风迅速带走,人体因此会感觉温度比实际温度偏低。这种感觉的温度即为风寒指数。风寒指数会受温度及风速的影响,风寒指数偏低的情况下,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户外,以免因身体热量过分流失而造成危险。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是衡量在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影响人类皮肤的程度。 URTI 紫外线指数 0~2 微量级 3~4 低量级 5~6 中量级 7~9 过量级 10~15 危险级风速等级表 风向符号与度数对照表 方位 符号 中心角度/° 角度范围/° 北 N 0 348.76~11.25 北东北 NNE 22.5 11.26~33.75 东北 NE 45 33.76~56.25 东东北 ENE 67.5 56.26~78.75 东 E 90 78.76~101.25 东东南 ESE 112.5 101.26~123.75 东南 SE 135 123.76~146.25 南东南 SSE 157.5 146.26~168.75 南 S 180 168.76~191.25 南西南 SSW 202.5 191.26~213.75 西南 SW 225 213.76~236.25 西西南 WSW 247.5 236.26~258.75 西 W 270 258.76~281.25 西西北 WNW 292.5 281.26~303.75 西北 NW 315 303.76~326.25 北西北 NNW 337.5 326.26~348.75 静风 C 风速小于或等于0.2m/校园气象站配置 序号 产品名称 规格 数量 单位 1 环境温湿度传感器1 台 2 数字风向传感器1 台 3 数字风速传感器1 台 4 降雨量传感器1 台 5 大气压力传感器1 台 6 土壤温度传感器3 台 7 紫外辐射传感器1 台 8 气象站监测主机1 台 9 气象站观测支架(3米三角支架)1 套 10 无线校园通(300米通讯)1 套 11 气象站监测软件1 套 12 防辐射通风罩1 套 13 气象主机防护箱1 套 14 数据传输线缆1 套 说明:校园标准观测站是学校的基本装备之一,它具备了对校园气象环境的常规观测,可随时发布气象信息,充分满足学生对自然环境了解的需要。

校园气象站配置方案(二) 序号 产品名称数量 单位 1 环境温湿度传感器1 台 2 数字风向传感器1 台 3 数字风速传感器1 台 4 降雨量传感器1 台 5 大气压力传感器1 台 6 土壤温度传感器3 台 7 土壤水分传感器1 台 8 紫外辐射传感器1 台 9 二氧化碳传感器1 台 10 日照时数传感器1 台 11 蒸发传感器1 台 12 气象站监测主机1 台 13 气象站观测支架(3米固定支架)1 套 14 无线校园通(300米通讯)1 套 15 气象站监测软件1 套 16 防辐射通风罩1 套 17 气象主机防护箱1 套 18 气象信息显示屏幕(室外型)1 套 19 太阳能供电装置1 套 20 百叶箱1 套 21 干湿球温度计1 套 22 雨量计1 套 23 蒸发器1 套 24 中心监测站电脑+打印机1 套 25 数据传输线缆1 套 说明:校园专业观测站是学校的基本装备之一,它具有对校园小气候的全方位观测,可随时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也可通过校园网站进行查询,方便师生对天气变化的随时掌握。在进行自动监测气象信息的同时,校园专业气象站还配备有人工观测使用的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计、雨量计、蒸发器,人工与自动仪器配合使用方便了校园气象小组开展气象观测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什么是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

1、三者的区别:

RS 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RS,或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

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RS图层的合成,你能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GIS

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 ,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GPS了

2、如何在考试中区别RS , GPS, GIS:

RS实际上就是从空间俯视得到的照片,遥感图的形式呈现,因此凡是涉及到实时监测某地理事物的变化的一般可以认为是RS;GPS是测量高度、定位的,因此涉及测量和定位的字眼的都可以是GPS;GIS就是地理专业软件,它作用是决策,因此得出什么结论之类的就可以算GIS

这三者的的关系类似于 一个大脑 两只眼睛

GIS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

GPS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

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

GPS和RS为GIS提供了数据源

拓展: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射经过编码调制的连续波无线电信号,编码中载有卫星信号准确的发射信号,以及不同时间卫星在空间的准确位置。

载于海陆空各类运载体上的卫星导航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后,如果它们有与卫星钟准确同步的时钟,便能测量出信号的到达时间,从而能算出信号在空间的传播时间。再用这个传播时间乘以信号在空间的传播速度,便能求出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卫星定位技术

信息化战争是什么

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简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也叫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可以帮助生产者方便快捷地实现自动的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由系统云平台、墒情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监控、施肥机、过滤系统、阀门控制器、电磁阀、田间管路等。托普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功能具体如下:

1、用水量控制管理

实现两级用水计量,通过出口流量监测作为本区域内用水总量计量,通过每个支管压力传感采集数据实时计算各支管的轮灌水量,与阀门自动控制功能结合,实现每一个阀门控制单元的用水量统计。同时水泵引入流量控制,当超过用水总量时将通过远程控制,限制区域用水。

2、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通过水位和视频监控能够实时监测滴灌系统水源状况,及时发布缺水预警;通过水泵电流和电压监测、出水口压力和流量监测、管网分干管流量和压力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滴灌系统爆管、漏水、低压运行等不合理灌溉事件,及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保障滴灌系统平稳行。

3、阀门自动控制功能

通过对农田土壤墒情信息、气象信息和作物长势信息(叶温、叶面湿度、果实膨大、茎杆化传感器采集信息)的实时监测,综合智能判断是否需要灌溉,采用无线或有线技术,实现阀门的遥控启闭和定时轮灌启闭。根据采集到的信息,结合当地作物的需水和灌溉轮灌情况制定自动开启水泵、阀门,实现无人职守自动灌溉,分片控制,预防人为误操作。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

问题一: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机械化战争、立体战争等用语用 得非常普遍。直至如今,这些用语仍在使用。但是,在海湾战争以后,出现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新的用语,即信息化战争(信息战争)。用语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战争形态的变化。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社会以后的必然产物。农业时代的战争,有信息但谈不上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靠自然信道和人体信道,军队的指挥靠旗、鼓、锣、角和人的传信。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电报、电话、雷达等信息技术,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为大空间、远距离作战开辟了道路。但这是机械化战争,并不是信息化战争。当战 争中使用导弹这种信息化武器时,信息化战争就萌芽了;当导弹战与电子战结合运用的时候,信息化战争的威力已震慑世界军事领域;当战场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完成,建立了CI系统,建立了信息化部队(数字化部队),病毒、黑客这些数字化程序化武器登上舞台并越来越起重要作用的时候,信息化战争也就形成了。

什么是信息化战争?简要地说,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及其物化的武器装备,通过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取得胜利而进行的战争,就可称之为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

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

信息技术,是扩展人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利用信息功能的技术,基本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当前战场上的传感技术十分发达,主要有各种侦察卫星、雷达、侦察机、无人侦察器、、地面传感器、海上侦察船、声纳、夜视器材等。构成了外层空间、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立体的全方位的信 息遥感控制系统。尤其是各种侦察卫星的使用,使战场空前透明。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各种侦察卫星,如电子侦察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大地测量卫星,气象卫星,预警卫星等,获得的信息量约占全部情报的90%。

从1980年代以来几场局部战争看,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通信卫星、光导纤维、数据、图象、传真通信以及正在发展的智能化通信,构成了当今战场的多样化,高速度的信息传递体系。海湾战争前后90天的通信量超过了全欧洲的40年。高峰期间,一天的电话呼叫达70多万次,军事卫星构成了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基本的指挥控制手 段,它不但在战区间、战区内发挥了主要作用,而且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了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美国国防卫星通信提供了所有战区间通信的75%,导航卫星还为“战斧”巡航导弹提供了精确的导航数据。

战争中大量信息的获取与传递,造成信息泛滥。在信息的浩瀚海洋里,如何整理归类,分析筛选,去伪存真,综合推断,决策处理,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的计算、记忆、检索、推理和部分思维功能。目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完成一个人需要花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运算。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格化发展,已在战争中发挥很大作用。海湾 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11万多架次,从不同机场、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不同时间,在同一个伊、科战场空域作战,而且还要克服多国部队的不同语言障碍,基本上做到协同的秩序井然。其中得力于计算机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反映了计算机在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一个侧面。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对抗模拟方面,可以提出若干方案的选择比较,为指挥战争(作战)提供参考。

正是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才编织成信息化战争之网。

信息与能量相结合形成信息武器系统

信息武器不只是停留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功能上,而且扩展成为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硬杀伤和软杀伤武器,主要是信息压制、信......>>

问题二:信息化战争是由什么战争发展而来的 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的。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问题三: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什么意思 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须考虑到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在战略指导上首先追求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那种以大规模物理性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必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是指一切与敌我双方军队、武器和作战有关的事实、过程、状态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系统所接收和理解的内容。就对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依赖程度而言,过去的任何战争都不及信息化战争。在传统战争中,双方更注重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综合较量。如机械化战争,主要表现为钢铁的较量,是整个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竞赛。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物质力量的较量,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较量,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知识将成为战争毁灭力的主要来源,“计算机中一盎司硅产生的效应也许比一吨铀还大”。火力、机动、信息,是构成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作战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信息能力,表现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利用和对抗等方面,通过信息优势的争夺和控制加以体现。信息优势,实质就是在了解敌方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情况,是一种动态对抗过程。它已成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地控制权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当然,人永远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宰者。战争的筹划和组织指挥已从完全以人为主发展到日益依赖技术手段的人机结合,对军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从信息优势的争夺到最终转化为决策优势,更多的是知识和智慧的竞争。信息化战争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不仅人类社会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战争的式样也变得面目全非了。人们普遍地认为,未来战争将不再是“短兵相接”,而是信息化战争。电子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敌对双方所进行的电磁斗争。它主要有三种方法: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所打击的目标不是敌方的有生力量,而是敌方的通信、雷达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电子设备。其目的是使敌方的通信中断,雷达迷盲,兵器失控,指挥瘫痪。电子侦察是用装载精密电子设备的侦察卫星群、侦察飞机和进攻性武器中的侦察装置来探明敌方电子系统的情况,搜集军事情报。例如,当对方发射导弹时,侦察卫星中的红外线探测器便能迅速探测到导弹的行踪。这一信息立即被送到地面雷达网,指使雷达网对导弹进行跟踪,同时将有关信息送往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很快便分析出导弹的飞行方向,并指挥己方的导弹予以拦截。电子干扰就是通过电子手段来扰乱敌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这里所说的电子手段是指有意识地发射或反射某种电磁波,使对方的电子设备产生“错觉”或无法正常工作。根据干扰对象的不同,电子干扰可分为通信干扰、雷达干扰、制导武器干扰和指挥系统干扰等。有干扰,必有反干扰。反干扰的目的是尽一切努力削弱以至消除敌方干扰给己方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战争中,干扰与反干扰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不相让。“摧毁”是一种硬杀伤手段。它是在电子侦察的配合下,通过电子摧毁或力摧毁手段,使敌方重要的电子设备或系统永久失效或彻底破坏。在这方面,除了使用爆炸性武器外,还大量使用电磁能武器(如高能激光器、微波武器)和电子计算机病毒等。“反摧毁”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就通信而言,常常是同时运用多种通信手段,实现多径传输,使得一个系统受到破坏时,能有其他系统可以代替或迂回。有人认为,在21世纪,类似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突然袭击,很......>>

问题四: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它有那些主要特点?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将成为21世纪战争打得主要表现形式。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信息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关键词:制信息权 知识化 战争目的 精确打击 一体化 空袭

前言

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建立一个确保包括军队成员在内的全体成员使用的、极大容量的信息网络,通过对军事信息的收集与积累、军事信息的处理与流通、军事信息的控制与利用,使部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

一、 信息化战争争夺的核心是制信息权

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离开了信息就难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性,更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实战证明,信息已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战争的各种要素之中,上升到战争的主导地位,信息对抗、争夺制信息权,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核心。

从一定意义上讲,争夺信息控制权的斗争,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信息技术力量间的斗争,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制信息权的争夺。争夺制信息权的激烈斗争更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信息化战争中制信息权的掌握与否关系到战争全局。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权的争夺将异常激烈。

二、 信息化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成为可能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文明的”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一改过去追求杀伤力的作战指导,是更加注重效益的战争,技术手段为战争指导者,通过兵不血刃而达到战争的可能,这是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可能在信息战争中成为可能。 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化装备主宰战场,距离将不再是战争的障碍,“战争迷雾”将被驱散,火器的命中率将极大提高,因而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将“附带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从古至今无法实现的愿望真正变成现实。

三、 信息化战争是知识化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作为21世纪的战争,战争的较量主要是知识之间的较量,当然也包括智谋的骄较量。信息化战争不是不要物质力量和物质基础,他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力量的支持,而且对于物质基础、物质力量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欲望,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将是一种知识力量之间进行较量的新型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和知识制胜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通过信息和知识实现国家行为,达到国家目的,夺取战争胜利的战争。

四、 信息化战争是目的有限、过程短暂的战争

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因数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和信息武器的出现,信息化战争是呈现的一个特点。

一、信息化战争目的有限。

二、信息化战争过程短暂。

五、 信息化战争是远程与精确打击的战争

信息化远程打击与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它既不受距离的约束,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精确打击。

一、继续增强远程打击能力。

二、不断提高精确打击效果。

1/2

六、 信息化战争是全方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形态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战争的战场环境全方位、战争力量的组织形式一体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论其规模大小、地域差异、条件不同,战争形态都将表现为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由多维战争空间力量和多个战争力量单元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

一、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

二、信息化战争军事力量一体化。

三、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扁平一体化。

四、信息化战争必须坚持对敌实施整体化打击。

七、 信息化战争中的空袭与反空袭地位突出

在未来的信......>>

问题五: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望采纳)!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力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将更高,围绕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化军队建设和占领信息优势高地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二、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将不断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和政治战略需求的变化,信息化战争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战方法。

三、人类的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四、对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信息化战争对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很大的依赖性。

五、战争的不对称表现日趋多样

在目前发生的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双方往往在战争体系、战争力量、战略资源、作战方式、军事理论和战争结局等方面具有多侧面的不对称性。

问题六: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力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将更高,围绕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化军队建设和占领信息优势高地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二、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将不断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和政治战略需求的变化,信息化战争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战方场。

三、人类的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四、对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信息化战争对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有很大的依赖性。

五、战争的不对称表现日趋多样

在目前发生的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双方往往在战争体系、战争力量、战略资源、作战方式、军事理论和战争结局等方面具有多侧面的不对称性。

问题七:信息化战争以什么为目的 减少伤亡,打赢战争。

问题八: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须考虑到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在战略指导上首先追求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那种以大规模物理性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必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问题九: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将成为21世纪战争打得主要表现形式。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信息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关键词:制信息权 知识化 战争目的 精确打击 一体化 空袭

前言

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建立一个确保包括军队成员在内的全体成员使用的、极大容量的信息网络,通过对军事信息的收集与积累、军事信息的处理与流通、军事信息的控制与利用,使部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

一、 信息化战争争夺的核心是制信息权

信息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离开了信息就难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性,更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实战证明,信息已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战争的各种要素之中,上升到战争的主导地位,信息对抗、争夺制信息权,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核心。

从一定意义上讲,争夺信息控制权的斗争,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信息技术力量间的斗争,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制信息权的争夺。争夺制信息权的激烈斗争更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信息化战争中制信息权的掌握与否关系到战争全局。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权的争夺将异常激烈。

二、 信息化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成为可能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文明的”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一改过去追求杀伤力的作战指导,是更加注重效益的战争,技术手段为战争指导者,通过兵不血刃而达到战争的可能,这是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可能在信息战争中成为可能。 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化装备主宰战场,距离将不再是战争的障碍,“战争迷雾”将被驱散,火器的命中率将极大提高,因而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将“附带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从古至今无法实现的愿望真正变成现实。

三、 信息化战争是知识化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作为21世纪的战争,战争的较量主要是知识之间的较量,当然也包括智谋的骄较量。信息化战争不是不要物质力量和物质基础,他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力量的支持,而且对于物质基础、物质力量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欲望,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将是一种知识力量之间进行较量的新型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和知识制胜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通过信息和知识实现国家行为,达到国家目的,夺取战争胜利的战争。

四、 信息化战争是目的有限、过程短暂的战争

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因数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和信息武器的出现,信息化战争是呈现的一个特点。

一、信息化战争目的有限。

二、信息化战争过程短暂。

五、 信息化战争是远程与精确打击的战争

信息化远程打击与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它既不受距离的约束,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精确打击。

一、继续增强远程打击能力。

二、不断提高精确打击效果。

1/2

六、 信息化战争是全方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形态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战争的战场环境全方位、战争力量的组织形式一体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论其规模大小、地域差异、条件不同,战争形态都将表现为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由多维战争空间力量和多个战争力量单元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

一、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

二、信息化战争军事力量一体化。

三、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扁平一体化。

四、信息化战争必须坚持对敌实施整体化打击。

七、 信息化战争中的空袭与反空袭地位突出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有目的、......>>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主要通过对摄影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各个方面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因其运用范围广、作用大而走上了逐渐发展的道路,并且对国民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发展;应用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被划分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内,它在获取地球表面、环境等信息时是通过非接触成像传感器来实现的,并对其进行分析、记录、表达以及测量的科学与技术。

 3S技术的应用、运用遥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在多个领域内都可以运用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比如:自然灾害、勘查土木工程、监测环境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运用到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的领域也在逐渐的增多。

 在人类认识宇宙方面,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也为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以及和谐共处提供了新的方向。

 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可以提供比例不同的地形图以服务于各种工作,并且还能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与地图制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以及卫星定位等构成了一整套技术系统,是测绘行业的支柱。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来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里已经涉及到城市建设、水利、测绘、海洋、农业、气象、林业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模拟摄影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步入数字摄影阶段,摄影测量正在逐渐的转变为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有利于推动测绘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摄影测量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一个系统的转变。

 在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以及解析摄影测量阶段之后,摄影测量终于步入了数字摄影测量的阶段,这也成为我国传统测绘体系解体,测绘技术新体系兴起的标志。

 首先,从数字影像的类型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数字正射影像,土地利用与地名数据库也随之建立起来,摄影测量与数据库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运用提供了可能,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其次,由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也逐渐被国家所重视,并利用这两项技术来完成了各种地理比例尺地形图的绘制。

 此外,还推动了诸多具有全国界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比如:比例尺级别为1:50000,1:1000000等的国家级地理信息数据库;除开国家级的,还有省级、县级等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等。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有利于提升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我国获取空间数据的能力在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

 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遥感数据平台进行了研发,从而推动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处理系统的建立,并在摄影测量方面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独立处理信息、获取观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获取数据的能力方面来看,传感器在国家863以及973计划的支持上成功被研制出来,成功发射了对地观测的包括通信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以及资源卫星等五十多颗卫星,并推动了资源、风云、环境减灾以及海洋四大民用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从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对地球多传感器、多平台的观测以及对地球表面分辨率不同的雷达和光学图像的获取,并将这些获取的数据用于对海洋现象、大气成分、自然灾害以及水循环等各个方面的监测。

 其次,从数据储备方面来看,数据积累已经成功的覆盖了全国海域、陆地以及我国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包括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数据。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项领域中的运用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运用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具体分布,获取高分辨率灾区遥感影像,可以采用低空无人遥感、航天、航空遥感等方式,对灾区原有的地理信息以及尺度进行整合,推动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将多尺度影像地图制作出来,及时、有效的提供地理信息以及地图数据支持,为及时制定出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在灾区道路交通与通信严重受损的情况下,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的详细信息与资料,并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连续、动态的实现对灾区的监测,并对道路交通以及房屋倒塌等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起灾区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灾区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比如水系、居民地以及交通等,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及救援人员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灾情信息。

 在灾区的救援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气象中的运用

 在气象方面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主要运用在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监测两方面。

 在热带天气系统的监测方面,气象卫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台风的预报和监测。

 在我国的春、夏季中,雷雨、暴雨等作为多发性的灾害性天气,在监测和分析方面,如果运用常规的气象观测资料是非常困难的。

 利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密度特点的卫星云图以及卫星产品,可以对对流系统的演变、发生、移动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从而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提前预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结语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阶段。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雄.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8―114

 [2]张剑清.潘励.王树根.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9―93

 [3]李德仁.王树根.周月琴.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8:131―137

 [4]乔瑞亭.孙和利.李欣.摄影与空中摄影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8―182

 [5]窦超.李兆钧.浅谈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应用[M].青海国土经略,2011(06):29―31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新特点及技术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表现出的许多新的特点,分别从航空摄影自动定位技术、近景摄影测量、低空摄影测量、SAR数据处理、多源空间数据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电子科技论文发表,科技论文网,自动定位技术,近景摄影测量,低空摄影测量,SAR数据处理,多源空间数据挖掘

 前言: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从摄影影像和其他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取所研究物体,主要是地球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并对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与应用表达的科学和技术。

 随着摄影测量发展到数字摄影测量阶段及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多光谱、多时段遥感影像与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摄影测量与遥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1、航空摄影自动定位技术

 近年来,随着卫星导航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遥感对地目标定位逐步摆脱了地面控制点的束缚,向少控制点甚至是无控制点的方向发展。

 1.1 利用基于载波相位测量的GPS动态定位技术测定航空影像获取时刻投影中心的3维坐标,以此为基础研究了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理论和质量控制方法,在加密区四角布设地面控制点的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精度可满足摄影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大量减少了航空摄影测量所需的地面控制点。

 研究成果已大规模用于国家基础测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2 开展利用在飞机上装载IMU和GPS构成的POS系统直接获取航摄像片6个外方位元素的多传感器航空遥感集成平台研究,可实现定点航空摄影和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对地目标定位。

 研究成果表明,在1:5万及以下比例尺的4D产品生产中,可直接使用POS系统测得的像片外方位元素进行影像定向,基本无需地面控制点和摄影测量加密,从而改变了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模式,并使无图区、困难地区的地形测绘和空间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成为可能。

 2、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应用领域已涉及空间飞行器制造、航空工业、船舶工业、汽车工业、核能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医学、生物工程、公安刑事侦破、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现场处理、古建筑建档和恢复、大型工程建设监测等方面。

 2.1 利用数字相机与实时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工业零件检测系统。

 该类系统使用高重叠度序列图像作为影像数据源,利用较多同名特征的冗余观测值成功地进行粗差剔除,根据2维序列图像导出物体不同部位的3维信息,然后将这些3维信息融为统一的表面模型,实现了高精度3维重建。

 2.2 利用数码相机与全站仪集成形成一个全新的测量系统?摄影全站仪系统。

 尽管传统近景摄影测量近年来得巨大发展,但必须在被测物体表面或周围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摄影测量工作者心中的?无接触测量?没有真正实现。

 全站仪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被广泛接受,本质上它是一种基于?点?的测量仪器。

 将它与基于?面?的摄影测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测量系统?摄影全站仪系统。

 在该系统中,量测数码相机安装在全站仪的望远镜上,测量时利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在每个导线点利用量测数码相机对被测物体进行摄影。

 每张影像对应的方位元素可以由导线测量与全站仪的读数中获取。

 3、低空摄影测量技术

 近年来随着低空飞行平台(固定翼模型飞机、飞艇、直升机、有人驾驶小型飞机)及其辅助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日趋成熟,由地面通过无线电通讯网络,实现起飞、到达指定空域、进行遥感飞行以及返回地面等操作的低空遥感平台为获取地面任意角度的清晰影像提供了重要途径。

 3.1 建立基于无人驾驶飞行器的低空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硬件系统。

 硬件平台包括无人驾驶遥控飞行平台,差分GPS接收机,姿态传感器,高性能数码相机和视频摄像机,数据通讯设备,影像监视与高速数据采集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等等。

 需要深入研究无人驾驶飞行平台的飞行特性,并研制三轴旋转云台、差分GPS无线通讯、视频数据的自动下传、自动曝光等关键技术。

 3.2 研究无人驾驶飞行平台的自动控制策略。

 在飞行器上搭载飞控计算机,由差分GPS数据得到飞艇(相机)的精确位置,在此基础上对较低分辨率的视频序列影像进行匹配,结合姿态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实时自动确定飞行器的姿态,从而进行飞行自动控制,并将所有数据同时下传到地面监控计算机。

 3.3 研究多基线立体影像中连接点的多影像匹配方法与克服影像几何变形的稳健影像匹配方法。

 3.4 数字表面模型与正射影像的自动获取及立体测图。

 4、SAN数据处理技术

 SAR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它与可见光红外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我国SAR传感器研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先后研制了不同波段,不同极化方式,空间分辨率达到0.3 In的传感器,并在SAR立体测绘方面设计了不同轨道和相同轨道的重复观测,为我国开展SAR技术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4.1 根据不同应用目的的SAR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融合。

 利用SAR和可见光反映地物不同特性的特点,在提取不同土壤性质以及洪水监测和灾害评估方面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并完成了国家和部门的科研课题。

 4.2 SAR图像噪声去除方法。

 由于SAR的成像特点,造成了SAR图像的信噪比低,噪声严重。

 提出了自适应滤波思想,基于图斑的去噪方法以及噪声去除方法的评价等。

 4.3 机载和星载重复轨道的SAR立体测图技术以及星载的InSAR技术和D?InSAR的突破。

 完成了星载InSAR生成DEM及D?InSAR形变检测的相关软件开发,利用极化SAR数据提取地物目标,开展极化干涉测量的研究。

 5、多源空间数据挖掘技术

 多源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研究应用数学方法和专业知识从多源对地观测数据中,提取各种面向应用目的的地学信息。

 5.1 从遥感图像数据中挖掘GIS数据。

 在统计模式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神经网络、模糊识别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实现图像光谱特征自动分类。

 5.2 基于纹理分析的分类识别。

 包括基于统计法的纹理分析、基于分形法的纹理分析、基于小波变换的纹理分析、基于结构法的纹理分析、基于模型法的纹理分析和空间/频率域联合纹理分析等。

 5.3 遥感图像的解译信息提取。

 把计算机自动识别出来的影像,结合GIS数据库或解译员的知识,确定其对应的地学属性。

 包括基于GIS数据的图像信息识别、基于地学知识辅助的图像信息识别、基于专家知识辅助的图像信息识别、基于立体观察的图像信息识别、基于矢量栅格转化的信息提取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信息识别等。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步入全方位信息时代,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中去。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测绘工作去,本文探讨了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步入全方位信息时代,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中去。

 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而在这期间,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数据处理、遥感平台和遥感器以及遥感的理论基础探讨和实际应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假设和地理空间信息学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数字地球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会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向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提出了一些列的挑战。

 而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是为数字地球提供空间框架图像数据及从数据图像中获得相关信息惟一技术手段

 一、国内外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现状

 (一)摄影测量现状

 摄影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高数发展,进入20世纪末期的时候,基于全数字自动测图软件的完成,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获得了迅猛发展并普遍存在于测量工作中。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提升帮助摄影测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摄影测量学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有了大面积的知识交叉,摄影测量工具也变为较为经济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数字摄影测量提升到了另一个台阶,数字摄影测量的语义信息提取、影像识别与分析等方面均产生了从质到量的变化。

 目前我国各省测绘局均已广泛应用了数字摄影测量,建立了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实现了全数字化摄影测量与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有机合成,并且应用与测量实际工作中。

 (二)遥感技术现状

 目前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日常的天气、海洋、环境预报及灾害监测、土地利用、城市规划、荒漠化监测、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尤其要提出的是航天遥感,是利用卫星遥感获取各种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在实现数字地球概念,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数字地球的实际意义就是将地球转为一个虚拟的球体,以数字形式来表达地球上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实现三维式和多分辨形式的地球描述。

 数字地球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工程,从长远来看,信息量的更新一集信息的收取都需要卫星遥感技术提供可靠的信息源,换句话说,卫星遥感是实现数字地球的必要手段,也是其他手段不能够替代的。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应用与主要技术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

 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技术为空间地理信息提供主要的数据元。

 主要以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等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做好参照,同时还能顺利的完成地籍线画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正射影像地籍图、三维立体数字地籍图等附属产品。

 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实行空三加密。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大部分工作均在室内完成,降低劳动强度与人工成本,还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地籍测量模式。

 (二)摄影测量在三维模型表面重建的应用

 三维物体的重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古建筑重建和文物保护、医学重建、工业量测、人脸重建、人体重建及程勘察等方面,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手持量测数码相机进行操作,得到一组具有短基线和多度重叠的,通过立体匹配获取可靠的模型点数据。

 基于短基线多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的快速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解决静静摄影测量中不能同时兼顾变形早点近景和远景的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采用量测数码相机以及手持拍摄方式,使得这种技术简单快速,并且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有点。

 (三)遥感自动定位技术的应用

 遥感自动定位技术能够确定影响目标的实际位置,并且准确的解译影响属性,在GPS空中三角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惯性导航系统,形成航空影响传感器,实现高精度的定点摄影成像。

 在卫星遥感条件下,精度甚至可以达到米级。

 遥感自动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实时测图和实时数据更新的作业流程,能够大量减少野外像控测量的工作量。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展望

 目前,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数据获取与处理、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数据获取装备发展迅猛,数据处理系统自动化程度相应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软件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实现了内外一体化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遥感影像信息管理能力增强。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测绘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

 四、结语

 虽然现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相对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与测绘工作中,逐步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

 在我国目前,摄影测量与遥感装备存在产品种类单一、生产效率低等实际生产问题,这是与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背道而驰的,达不到国际水平。

 需要国家发展测绘仪器制造业和专业软件开发能力,跨学科展开合作,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来引导市场发展,我国想要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上取得更大的飞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德仁等.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C].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论文集,1999.

 [2]刘经南.激光扫描测高技术的发展与现状[M].武汉大学学报,2003(2):132-137.

 [3]郑立中,陈秀万.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A].中国遥感奋进创新二十年学术论丈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