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偏多,为什么会这样?

2.2018年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

3.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4.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5.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针对目前的汛情取了哪些措施?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综合防范措施包括_气候变化风险及其综合防范

 物流的存在风险和防范策略

 目前在我国物流行业中还存在诸多的风险,物流企业只有针对自身的状况,通过实施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增强法律意识、保险意识、引进现代物理信息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制等等风险防范策略,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甚至规避风险,才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物流业存在的风险

 物流企业管理的风险来自多方面,既有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比如,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物流供应商,由于供应商服务地域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独家物流供应商政策可能给某些地区的服务带来风险。要想提出有效的物流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策略,必须首先明确当前物流业存在的风险,有的放矢。如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其他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根据长期的调查以及多年的从业经验,我认为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带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于遭受气候变化,如突降雨雪、台风袭击、地震、泥石流、战乱发生的影响所造成的。主要包括货物配送过程的中断,或者货物丢失、损坏、拖延到港、以及到港不能卸货等问题。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物流企业的损失。

 第二,诚信风险。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或者物流过程的复杂、周期长,有时不能够维持整个物流过程的运转,而不得不选择合作伙伴。这时合作伙伴的信誉、实力等情况就成为影响物流运作的重要因素,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不济、信誉较低,故意不遵守本已达成的承诺,从而造成物流企业不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实现货物运输的卸载、转载、接货、送货等服务,这种情况也会引起物流企业在经济上的损失以及信誉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物流企业自身管理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核心是物流作业中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物流企业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的,主要包括物流合同中的风险和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其中物流合同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向客户屈服、妥协,自动放弃了本身应该享有的豁免条款。

 (2)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制极高的服务标准,质量的精确度也承诺的极为苛刻。

 (3)在与分包商、合作商等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关于责任的界定很不明确。

 以上三个问题,即物流企业的妥协性,合同严密性的缺乏,过高的、难以实现的服务承诺以及风险防范中责任不明确都会造成合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造成的风险,物流方案设计出现漏洞造成的风险,以及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必要责任心造成的风险,物流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不严格、工作流程设定等不合理造成的风险。其中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是物流过程中风险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存在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这种特点就使得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多风险:

 (1)因为物流周期很长,周转环节很多,很容易造成货物丢失或丢单情况,并且丢掉的货物很难调查确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就难逃其责。

 (2)货物配送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天气原因、人为原因等,就很容易造成配送延时,这种风险发生时,客户会向相关物流企业索赔,物流企业难辞其咎,就必须承担违约赔偿的责任。

 (3)货物配送时还经常会发生货物损毁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物流企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赔偿。

 (4)业务合作产生的风险,许多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无法完成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就不得不选择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货物的配送。这时合作伙伴的信誉、实力等情况就成为影响供应链的重要因素,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不济、信誉较低,供应链就会出现被破坏的风险。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责任仅凭一张小小的运单就很难划分。

 总之,现代物流企业还存在诸多的风险,必须加强管理。

 物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

 物流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自身运转存在很大的风险。并且,物流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客户的物流需求。据此,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不良产生的机率即可能性,另一个就是这种不良对于满足客户物流需求终极目标的实现产生的后果,这种后果一般有正面、负面两种。根据目前国家提出物流风险管理流程模型,我们可以将风险管理归纳为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及风险的控制三个重要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之中,风险因素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它是指确定潜在的不良即明确风险产生的来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它是指预计不良发生的机率以及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风险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风险控制实施的最优措施。二是在措施确定之后及时付诸行动,并且对风险控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流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物流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物流管理的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目前物流业存在的风险以及物流风险管理的内容,我认为加强物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动态的、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机构是物流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也是风险防范措施或者方案的制定者。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以及控制都要靠此机构来完成,因此,风险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关于此机构的建立,一定要选择具有高素质、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组成。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财务、法律以及企业的主要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代表。除此之外,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对于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转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在工作中玩忽职守、疏忽大意,轻者会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重者甚至会造成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因此,风险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必须明确,而且落实到位。此外,企业法人作为企业的代表,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负有总责;企业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负有具体责任,负责抓具体的风险管理事务;其他工作的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风险管理工作负有主要的责任。这样责任明确之后就能够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使物流企业发生风险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建立严格、良好的规章制度,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那么完善的规章制度应该如何建立呢?首先,物流企业制订规章制度,应该依据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消防法》、《安全生产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要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框架之内,以不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为原则,建立自身企业的规章制度。其次,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制定自身规章制度的基础,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则是规章制度制订的关键。因此,物流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自身经营状况、服务方式等。只有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总之,只有实行物流风险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才能够确保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营,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提高信息分析能力,预防风险。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使用为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当今的物流业也已经不同以前传统的物流行业,成为了一个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服务产业。在这种产业中,信息手段越完善,信息反馈越全面,对不确定因素以及不良的预防性就越强,物流业所面临风险就越小。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各类与本行业相关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有效预防各类潜在物流风险的发生。

 第四,创新风险管理体制,探究风险应对策略。物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复杂性、相对性的特征。同时物流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创新风险管理体制就显得尤其重要。关于如何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的物流安全监控系统。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物流风险管理内容分为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因此要想有效的规避风险,必须先识别风险。现代物流新技术即可对物流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并且能够根据所识别的因素,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科学的、富有实践性的决策。另外,通过现代物流新技术,还可以建立异常报警系统,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

 (2)建立健全风险应变机制。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风险发生时,必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所遇到的风险。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变措施以及风险应对的工作程序,使风险应变的体制更加完善,从而在面对风险时有能力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五,寻求适当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物流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关于如何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物流外包的成功,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树立双赢的合作理念,建立高效的沟通反馈体制以及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合作商利益一体化。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强强联合,而且能够使合作双方的信任度以及默契度都有所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在企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物流业亦不例外。因此物流行业在进行每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要反复论证,保证其在法律上的可行性。尤其是在签订合同时,因为合同是防范物流风险的重要一环节,合同若签订不当,责任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物流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的签订,在草拟合同直至签订合同的全过程,都要选派有一定经验以及丰富法律知识的人员参与其中,确保合同的合法性,明确公司的责任。在合同的执行阶段,也要加强法律人士对于合同执行的介入及监督。

 第七,增强保险意识,积极参与投保。物流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决定了物流企业遭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除了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相应的途径转移风险。参加保险就是目前风险转移的最通用办法。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投保是转移风险的一条绝佳途径。现在有些物流企业还抱有投保无用的观念,为了节省资金而拒绝投保,这些错误观念是必须被摒弃的。为了保障企业的平稳发展,减少物流企业遭遇风险时的经济损失,投保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如何投保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在考虑自身业务情况以及企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产品。

 自营物流和现代物流

 什么是自营物流?

 现代企业自营物流已不是传统企业的物流作业功能的自我服务,它是基于供应链物流管理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新概念。根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效益的流动与存储进行的、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具体包括运输、仓储、包装、物料搬运等内容。

 自营物流主要是指工业企业自己营业的物流,而它的主要的经济来源不在于物流。

 比如说海尔:它就是自营物流.但是它的最大利润源却不是物流.但它有能力自身承担物流业务并且从中获利.自营物流是企业物流模式的一种.目前的趋势:没有能力承担物流业务的企业把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我国物流体系制度很不完善,所以,经过分析第三方物流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现在有许多生产型企业两难,不知道是该自营还是该外包。

 这也是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矛盾之一。

 1、掌握业务控制权,争取市场主动

 2、盘活企业,开辟第三利润源泉

 3、降低转置成本,减少外购交易风险

 4、避免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经营安全

 5、降低系统运作成本,实施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

 6、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物流规模越大,物流集约化程度越高,物流营运越经济,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即企业自身物流拥有一定的规模时,自营才能发挥其系统管理的功效。否则,其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自然成为自营物流的瓶颈。特别在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今天,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制造企业的大量生产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差异化营销与柔性生产已成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结果是企业必须取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物流策略,如果企业欲贯彻其以服务改善为目的的物流管理宗旨,则其物流作业的分散度将会进一步扩大,分散的物流作业就会冲减系统管理的效益。因此,结合物流作业外包的规模优势与物流系统自营的管理价值,将部分非核心的物流作业功能外包而整个物流系统企业自我营运的“作业功能外包+系统管理自营”的混合物流模式,应该是企业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营模式。

 什么是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

 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

 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

 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目前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己初露端倪,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走出以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己是中国物流业发展当务之急。

2020年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偏多,为什么会这样?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范文(精选6篇)

 在当下社会,发言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还是对发言稿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 防灾减灾,警钟长鸣 。经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全体同学的责任就是:学习、宣传减灾防灾知识。

 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好“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引起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师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综合减灾能力;有利于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我们的责任就是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做好宣传预防工作。

 第一,请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应急疏散演练,熟悉自己的疏散路径,养成处变不惊的优良心理素质。

 第二,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安全,防止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这里所说的安全,涉及交通安全、水火安全、楼道安全、刀具安全、交往安全、生活安全、心理安全等许多方面。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2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五年级一班的王海瑞,我演讲的题目是: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谈起地震,人们总是不寒而栗,没错,地震是人类的天灾,是不可阻挡和不可改变的,但是,面对地震人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我想不是的,只要明白一些地震常识,就一定能在地震中脱离危险,掌握这些常识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中央、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广西建有观测台站29个,观测网点50多个,观测项目39项。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当地震时也不要慌张,要在镇定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当大地震时,一定要注意关火,否则就十分危险 关火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

 去关火。 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地震发生的时候也不要慌张的往门外跑,玻璃、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如果出口被堵,要及时退会房间,躲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知道了这些关于地震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对地震也有所了解,也不会对地震还有先前的恐惧心理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运用这些地震知识保护自己,我们一定要记住: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5月14日,我演讲的主题是:学习科学,认识地球,防震减灾,做一个成熟的地球公民。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洲次大陆板块的结合部位,受这两大板块的共同作用和挤压,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复杂地形地貌。著名的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板块漂移的杰作。

 学习科学,认识地球,预测地震。

 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我国最优秀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翁文波等人,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认为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完全可以预测的,截止目前,运用李四光的预测理论,我国已经成功地预测了地震活跃带上14次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的10次,准确率达70%。

 尽管我们的祖先非常优秀,现在的科学进展也了不起。但是由于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加上地震类型复杂多样,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每次都准确地提前探测出地震,即使是世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也做不到。从小学好地理知识,了解更多的地壳运动规律。从而象天气预报那样提前测报地震就好。 认识自然,关注自然界异常现象,防震减灾地震还是有些前兆的,比如讲,有的动物会有特别的反应,1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前,动物园的好多动物就乱跑嘶鸣,,这次汶川大地震前一两天,上万只青蛙集体搬家,只不过人们大多麻木,没有重视和警惕,所以,人们也要好好向动物学习,这门学问叫仿生学。同时,不论何时何地,要有防患危机意识,当灾难降临时,不要慌乱,或就地卧倒,或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疏散撒退到操场上,要学会自救自护,1995年9月20日临沂苍山发生5.2级地震,地震本身没砸死一个人,却造成320人受伤,其中56人重伤,其中绝大多数为震时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伤。然而,16年唐山大地震青龙县几十万乡亲无一伤亡,这次汶川大地震,安县桑落中学2200名学生毫发无损。都因为积极有为,平时防微杜渐,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我们这个世界,有的人不幸死于象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也有不少人是死于无知,所以我们每一个公民,从小就要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和自救自护安全逃生知识,了解地理学、仿生学,就可以做到防震减灾,我相信,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人类终将变得越来越成熟,人们能够象预报天气那样准确性地预报地震,从而保护生命,减少损失。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 发言稿 4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xxx。今天,我代表xx班在国旗下发言。xx班是一个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集体,在班主任xx和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从优秀,到卓越”为班训,时时勤勉,分分必争。人格健全,自主发展是我们的追求。笃志向学,名列前茅是我们的习惯。每次的大型活动都有我们积极的身影,每周的文明班级都有我们光荣的名字。我们定将不断向着更卓越的方向前进。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重视防灾减灾,共创平安人生》。

 你是否还记得那场震颤了整个世界的大地震。时隔x年,模糊的血肉、惊恐的眼神、昏暗的天地……也许都将渐渐从脑海中淡去。但是有一幢警钟却必须时时敲响、洪亮清晰、不能忘怀,那就是对防灾减灾的重视。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为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防灾减灾工作常常得不到充分重视。江河表面平静,其下地势十分复杂,也许岸边还是刚没过膝盖的水位,再多踏一步,突然就成了无底深渊,一个不小心没站稳,便会陷入深渊束手无策。多少鲜活的生命之花是这样在无情的流水中凋谢。

 这种不重视安全的例子还有很多“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道理都懂,却仍有不少人以身试险,不知有多少家庭因此多了两行眼泪……难道一定要看到鲜红的教训我们才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吗?当然不,生命如此可贵,我们都不希望身边的人,也更不希望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之中。

 那么怎么远离危险,创造平安安全的环境呢?安全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我们多注意一些,危险就离我们更远一些。

 每个人对防灾减灾的点滴关注、对安全的点滴贡献,将促成每个人的平安幸福。而每个人的平安幸福,就是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又将构成整个社会的平安幸福。让我们共同关注防灾减灾,共创平安幸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5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面对自然灾害,每一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10个字去做:

 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5、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不必惊恐,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召唤群众自卫。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并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便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和单位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防灾、防风险保险。

 近年来安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师生安全意识也随之增强,防范能力逐渐提高,但是重特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据联合国专家统计分析,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约200万人。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积极的作用。每一个同学都应当视自己的生命为最宝贵的东西,都应当时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我们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它关系到我们老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因此,校园安全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希望全体师生都能认真做好。

 1、全校师生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安全第一、从小事做起;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讲安全、保证都安全;

 2、要注意交通安全。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丰富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法规,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横道线;乘坐租乘车辆及公交车,做到文明乘车,安全乘车。同学们,请你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3、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所有的体育运动器械,必须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使用;

 4、要注意心理安全。同学们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不能感情用事。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甚至找外来人聚众斗殴,一定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5、要注意食品安全。夏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开始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校门前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吃饭喝水都要讲卫生,要加强身体锻炼,预防传染病;

 6、要远离网吧,网吧里人员复杂,如果上网次数多了,就很容易成瘾。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学业,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身心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请远离网吧。

 老师、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生命无价,珍爱生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彼此的生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防灾减灾防范风险发言稿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今天是5月12日,也是我国的第xx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在2009年3月2日,经院批准,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虽然灾难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即使在我们的校园中,也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篮球可能是男同学们最喜爱的课余活动之一,然而就是在这一片不大的场地中,倘若轻视了自我保护,也会给自己带来惨痛的教训。很可能就在一次碰撞中,因为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就因此受到伤害,出现骨折等现象。因此,上体育课、体锻课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注意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活动时,要在体育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或参加运动,课余时间活动要注意安全。

 此外,在我们的教学楼中,如果不注意的话,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这是一项基本的文明准则。但是,有些同学喜欢在楼道里,甚至楼梯上追逐打闹,不仅影响他人学习,更是埋下了安全隐患。试想,就在楼道这样一个方寸之地中,如果有别的同学正在走路,在走廊里打闹,小刮擦一定是难免的,如果没有及时躲避,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况且,如果一不小心撞上拿着学习资料的老师或同学,那么你就给别人添了麻烦了。

 而更值得引起警醒的是,在学校组织的安全疏散演练中,有部分同学抱着开玩笑的态度,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不仅影响演练的正常进行,更是埋下了隐患。从表面上看,这是不遵守学校的纪律;严重来看,是对自己的生命的极度不负责,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表现。演练者,训练演习也。在平常的日子里,如果没有及时做好对随时可能来临的灾难的准备,当灾难来临时,会有多少人能够保持镇定、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生命?是的,也许会有人会说,演练那么多次,一次都用不上。但是,谁能预测下一秒钟发生的事情呢?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一次飓风就会侵袭美国东海岸。《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意思是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树立起忧患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灾难来临之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使自己安然无恙。正如孟轲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参与每一次的疏散演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珍惜每一次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加分的机会。

 随着天气逐渐变热,游泳安全问题又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几起学生溺水死亡,虽然原因各不同,但是生命之花的凋谢,令我们扼腕长叹。我们要谨防溺水,远离伤害,要认真做好防溺水工作的“六个不”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此外,我们还要做好交通安全,防范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工作,防高空坠物、防火等自身安全防范工作。

 同学们,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它只有一次,它不单单只是属于你,也属于每一个家庭,更属于我们的国家。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那么现在,当我们渐渐长大了,离开了父母谁来呵护我们的生命?得靠自己,因此我们要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身以及周围人群的安全。不能让我们的行为有任何闪失,不能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为家庭为社会节约了宝贵的财富,就是为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总之,安全重于泰山,重在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关键。

 为了让疼爱你的父母永远有幸福的笑容,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请为了你美好的家庭永远保持完整,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请为了我们可爱的祖国永远星光灿烂,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让安全系着你、我、他,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与快乐,愿平安和幸福永远伴随着我们大家!

;

2018年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

到2020年,中国出现了较多的极端高温,共有256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监测标准,其中有贵州罗甸(41.2℃)等69个站日最高温度超过了历史最高点。从2020年7月11日到2020年9月3日,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部等地的高温天气持续了一段时间,为1961年以来的第二长时间。

从降水量来看,据《公报》统计,到2020年,中国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0.3%,是1951年以来的第四大降水量,松花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则是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极端降雨增多,到2020年,中国发生37次地区性暴雨过程,降雨量比常年高出24.1%,是1961年以来降雨量第二多的一年。自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最严重的洪水。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当天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气温偏高,降雨量大,气候年景偏差,与近十年来的平均水平相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

首先是热带海洋信号,从2020年冬天开始,热带印度海洋温度异常变暖,夏天到1961年为止历史上最温暖,与弱阿尔尼诺的影响重叠,汛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其强度超过1998年和2016年,其次是冬天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多(1981年以来历史第二)

此外,2020年汛期中高纬环流的经向性较大,冷空气过程较频繁,使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长期相交。

该公报显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强降水和极端高温不断增加,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频繁的极端天气。

据宋连春介绍,受全球气候回暖的影响,预计未来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的频率会增加,强度也会增加,亚洲高山区冰川冻土和积雪也会持续退缩,冻结圈的灾害频率会增加。他说,要尽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践低碳生活,减缓气候变化,同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积极构建世界和地区气候变化的早期警报和防御系统,提高气候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高灾害和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论气候变化下的国家责任

2018年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

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共6章44条,其中霾首次被列入气象灾害的范畴。根据条例,一旦遇到霾等气象灾害,北京市可根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

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将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挑战。

北京属气象灾害高发区

按照院发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电、冰雹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北京市属于气象灾害高发地区,自然灾害70%是气象灾害。同时,气象灾害种类多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突发性、局地性和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

据介绍,北京市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占GDP的1%~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越是经济发达、单位面积经济附加值大的地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重,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2001年~,北京市发生的气象灾害共导致11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其中,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79人死亡、1万余间房屋倒塌,160.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病,北京市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孕灾环境和脆弱的城市承灾体。一方面,气象灾害加剧着城市病,另一方面,城市病也改变着局地气候特征,进一步放大了气象灾害的破坏效应。气象灾害与城市病的相互作用,成为特大城市运行的软肋、公共安全的难点,以及城市形象的污损点。究其原因,是气象安全因素没有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环境评价和安全评估,气象因素与城市建设的制约关系缺乏可控的标准和程序。

北京市现有的应灾模式重在临灾应急处置,预防性、超前性、针对性建设不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健全、城市建设管理缺乏风险控制制度,缺乏规范全面的城市安全制度设计。未来,北京将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治,将防灾重心由灾中应对向灾前预防转变,把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的城市总体安全放在首位。

答疑解惑

为何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专家表示,气候可行性论证是约束由城市病引发并扩大的气象灾害的主要制度,对特大城市尤为必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实践看,北京市建设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较少,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对潜在气象灾害风险疏于防范。见缝插楼式的建设方式导致局部地区形成了热岛、狭管效应等隐患,最终这些都可能形成城市整体灾害。因此,应由相关部门制定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办法,明确实施标准和程序,严格法律责任。

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旅游开发建设等规划时,都应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听取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国家和本市重点建设项目论证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专家建议

气象灾害治理要“顺风理水”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专家认为,城市气象灾害应重点关注暴雨洪涝、高温、雾、霾等灾害治理问题。

北京城市气象灾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顺风理水”,针对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约束和逐步纠正地表大面积硬化,侵占河道,以及排水、雨洪蓄滞利用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

此外,还应针对城市周边高、中心城区低的建设格局,以及局部建筑物对风的阻挡、通风条件恶化、热岛和雾霾加剧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约束过长的墙壁型建筑,扩大建筑物间距,将通风廊道纳入禁建区、限建区保护等。

同时,专家建议,进一步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制度,提升区域综合防治水平。区域,尤其是重要区域的评估和防控对全市具有重要意义。应针对城市相应区域的孕灾条件与致灾要素相互作用的致灾机理,建立风险隐患的排查、评估和治理制度,由气象主管机构定期评估并报告本市气象风险状况,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的内容类型,排查治理责任主体,治理原则和方式以及监督检查责任部门等。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如何应对气象灾害

美国

美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飓风、龙卷风、旱灾、洪灾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年均十亿美元以上。美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本理念是软件重于硬件、平时重于灾时、地方重于中央。

美国设立了总统直接领导的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专事国家灾害管理。一旦突发大的气象灾害,可以调动美国所有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援。《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以法律形式定义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基本原则、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建立了现代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实时公布气象灾害信息,指导公众防灾减灾。

美国防治气象灾害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地球气象卫星、卫星的遥感技术早已用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并运用超级计算机24小时实时对龙卷风、飓风等极端天气预警。

日本

日本一年四季多发台风、暴雨、大雪等气象灾害。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防御体系;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对策本部,负责指导和部署日本全国的防灾工作。日本气象等灾害的管理遵循3个原则:依法制定灾害对策;国民第一原则;地方自治原则。

日本建有完善的防灾法律体系。以1959年的伊势湾特大台风灾害为契机,于1961年颁布了其防灾减灾根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气象灾害的预报、警报、灾害应急对策、防灾、救灾援助、灾后重建等作出明文规定。除此之外,日本还制定了《气象业务法》等227部有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灾害对策基本法》的特点:其一,防灾责任明确。明确国家、都道府县、市街村、公民的防灾责任。其二,建立综合性防灾行政体制。其三,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的行政规划之中,建立有效的防灾行政体制。其四,建立起大灾的财政援助体系。用于防灾减灾的预算约占国民收入的6%。

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论气候变化国际立法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挑战

承担大国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

法者,理也,源于生活,体现公平、正义。律者,束缚也,意味着规则。孟德斯鸠在他的著名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谈到法的精神,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调整社会形态中各种关系,法律也应被放到最高的地位。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换句话说,法律是蕴涵法治精神的社会规则,其实质意义是通过法律条文体现法治思想、构建法律制度的社会规则。总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等都有关,而这些关系就是法的精神”,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内部还有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凌驾于各种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规则。

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其次,“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各项义务。所以“大国责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中国要通过遵循法的精神,在各项国际法的规则下,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当前,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站在法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气候问题,积极参与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确保国家发展空间的同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价活动为背景,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政治谈判寻找具体对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其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请见下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做出为缔结防止气候变化公约开始间谈判的决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达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21世纪议程》和防范全球气候变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而且实现稳定在这一水平的时间范围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虽然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但是在政策上却无法落实。由于公约只是一般性地确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绝大多数都不能实现预期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1990年削减20%的目标。

(二)京都议定书

19年12月1日~11日,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但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或限排义务,符合“柏林授权”的精神和规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三)巴厘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全球各地的——其中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一致同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它的意义在于巩固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国际法地位,为下一步的国际气候谈判确定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巴厘路线图”包括《巴厘岛行动》(BAP),其中列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新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在2009年以前完成。这一路线图也包括了《京都议定书》下目前的谈判和2009年完成的目标,此部分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进一步量化的减排承诺,以及针对关于技术、适应和减少毁林所引起的排放等关键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谈判。

(四)哥本哈根会议

随着2012年的迫近,后京都谈判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时间非常紧迫。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最新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一再呼吁,为了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的影响,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取行动越晚,付出的成本就会越高。从历史经验看,《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自1995年启动,到19年签署,再到2005年生效,经历了漫长的10年时间。而后京都谈判2005年才正式启动,为了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避免国际气候制度出现“真空”,新的国际气候协定必须要在2013年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个场合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致力于在2009年时达成一致,并使之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期满后生效”。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各方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本立场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备受各方广泛接受的《京都议定书》2012年行将到期,关于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准则,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这个准则寻求各种可行的蓝本。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的混合体。其中,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

在应对气候变化后京都时代减排方案的设计上,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出于各自的利益及目的,都做出了各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一)欧盟的立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以最积极的态度突出于其他国家和集团,强调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其国际表态、宣言和上,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没有刻意地减排温室气体,但由于其他经济和政治原因,欧盟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唯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集团。欧盟国家在公约内外,利用各种平台(如8国集团首脑会议、20国能源与环境部长级会议、亚欧会议等)积极推动后京都谈判进程。欧盟各国***于2007年3月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二)日本的立场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日本由于国内能源匮乏,因而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低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本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并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在发达国家貌似公平合作的减排方案下,掩盖着巨大的阴谋与野心。他们试图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升为目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大旗下,要求一切国家共同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并以此否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发展机制”,代之以新的能源政策或者其他政策作为新机制。另外主张以市场的方式将他们的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无偿或者低价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无偿的资金援助。其目的不仅是不履行其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以各种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发达国家所坚持的长期稳定目标、时间框架和以国家为排放单位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并未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其次,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迫切现实。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已成为“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三)美国的立场

上台后,在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较上届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对内通过推动相关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外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同时拉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承担类似的减排责任。美国注重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将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统筹考虑,在国内将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但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减排将降低美国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对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态度积极,但近期不太可能确定激进的国内中长期减排目标,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调整将是渐进的。

主要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而《京都议定书》具体规定的是温室气体量化减排义务,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国际法的领域。而在各国国内法领域,都需要在公约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法律应对体系,使得公约的执行真正落在实处。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依靠国际条约的约束,更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英国气候政策体系比较完整

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制定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气候政策体系。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作为负责气候政策的主要部门,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推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自2007年起,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评估和报告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英国还是世界上首个制订法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获得议会批准。这项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2020年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排26%;2050年至少减排80%。此外,英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德国气候立法走在前列

作为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推手,德国在气候变化战略、立法和政策制定上也走在世界前列。

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所有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登记并发放排放许可,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排放权交易购买排放量,否则就要缴纳高额罚款。

德国还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标注范围。

德国还制定关于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法律框架,一方面向欧盟递交建议书,推动在欧盟层面上制定CCS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在国内制定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封存的法律框架,以德国环境法规来保障发展CCS技术的措施并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等。

美国新大打气候牌

总体上,美国国会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基本取了减排目标和排放贸易体系的思路,在2030年之前的近期目标较为宽松,远期目标分歧较大。

在联邦层面,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变化作为执政重点之一。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次向国际社会做出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标志着美国迈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

但这项法案也包括一些“公平竞争保护条款”,授权对来自未取类似措施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以立法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于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利用和森林保护及技术开发等方面针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其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则是保证以上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未来可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表明了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对公约执行的决心,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以立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全面规范从输入到废物排放的全过程,将主体从企业扩大到社会;能源作为输入端,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来规范,分别从改变原来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两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法》则是输出端的立法,防治生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规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也是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立法趋势而制定的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实施效果

这些法律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水保护利用、农牧业建设、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等,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能力。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各级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农牧区能源建设、减少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看待气候问题以法律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中国应通过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确保国家合理的发展空间,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目前,围绕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方争相旗帜鲜明,求主动,谋主导,利益交织,矛盾交错,斗争尖锐,形势复杂多变,但气候变化基本格局和实质并未发生改变,透过这些复杂的形势变幻,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实质,即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不容混淆

发达国家方面,千方百计逃避自身责任,试图将谈判引向对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强调发展中大国减排是其突出的表现。欧盟希望继续推进谈判,并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以巩固其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但不愿在没有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减排义务,目标仍是大力推动美国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

日、澳、加等国不愿按照议定书模式继续减排,企图重新制定一项新的全球减排协议。尽管新任的总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较布什积极,但美立场未有根本改变,试图重新界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经济大国”或“排放大国”概念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最近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向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挂钩,其核心仍是迫使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取减排行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所有国家各自发展的需要,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反对任何将气候变化与经济挂钩等方式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行为。

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从中长期国家战略来看,无论从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还是基于国家发展理念和全球合作战略,中国未来20年的低碳转型对于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制度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主动权,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坚持《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框架,坚持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是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气候变化应对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很多属于国家法律规范的内容,需要法律规范才能产生实际效应。目前,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对气候变化应对的有关领域的政策措施已经有所规范,加强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法律的实施情况监督。

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定,保障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配套实施。在气候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配套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和强化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促进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形成,为气候谈判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发展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鼓励地方在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探索。根据各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地方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针对目前的汛情取了哪些措施?

2017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2017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017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

 2017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做好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经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突出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尤为突出,需进一步提升基层减灾能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这一主题,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社区是基础、基层是关键,突出社区面临的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着力提高社区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增强基层减灾能力,切实减轻灾害风险。

 二、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贯彻《中央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号)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4号)精神,突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编制、出版符合行业或地区灾害风险特点的防灾减灾知识读物、教材、作品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场馆体验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要教育引导公众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三、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扎实推进灾害隐患排查治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要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社区、学校、医院、敬老院、院、建筑工地、机场、火车站、城市地下管网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及时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城乡社区等进一步完善各类救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燃气泄漏等突发灾害,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各类灾害的应对处置程序,确保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演练活动要贴近实际,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城乡居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并将总结报告于5月30日前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台风知识与防灾减灾的措施

 一、关于台风知识

 台风的形成原因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的利弊

 台风好处: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堪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将出现灭绝,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台风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大风。热带气旋达台风级别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以上。

 ②暴雨。台风是带来暴雨的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可能产生150~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直接或间接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间接)15年第3号热带气旋登陆后倒槽在河南南部产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区的降雨记录(河南75.8)。

 ③风暴潮。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9608?和?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二、防灾减灾的措施

 一、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如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全国最大的高考网 end#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

 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八、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针对目前的汛情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好准备工作要求各地在汛期之前,及时修改应急方案,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改,实行动态清单管理,指导地方紧急救援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强化防汛训练,增强应急处置和防灾自救能力。

例如: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水库,在进入汛期之前,已组织40个工作小组到各省进行全面的蓄水准备,对全省所有病险水库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并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二、加强洪水应对密切关注降雨、汛情、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洪水发展,强化联合会商研判,并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全国各地相继进入防汛的紧要关头,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要坚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把各个环节都抓牢,形成强有力的防洪抗洪合力。

三、加强极端天气防范

加雨预警和应急反应的联系,建立直接对基层负责人的?叫应?机制,完善临危?关、停?等硬性约束,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疏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淄博市为例,淄博市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淄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还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若干措施》 制定了27项极端天气防御对策措施。

明确了极端天气的判断标准,细化了市直31个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了极端天气防范应对指挥体系以及自主响应和监督检查机制,明确10类极端天气分类应对措施,这是我省首次出台极端天气防范应对的综合性文件。

四、做好救灾抢险科学组织救灾,预防因连日暴雨而引起的次生灾害,保障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做好伤员的治疗和家属的安抚工作,对灾区人民进行适当的安置。

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增强对灾害的认识,强化对灾害的综合利用,增强防灾备灾的能力,落实好防洪、避险的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