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炼油化工_中石油炼油气候
1.有关气候问题的论文,要摘要,关键字,(很正规的那种)
2.石油开小常识
3.使用能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4.阿比让详细资料大全
5.湖沥青有什么用途?
中央谷地为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湿润凉爽。北部雨量较多,南部较为干燥。西班牙与墨西哥统治时期,这里本来是半沙漠地带,只能作为畜牧用地,后来由于加州水道系统(California Aqueduct)的兴建,使得中央谷地摇身一变成为美国重要的农业区。
吐尔雾(Tule fog)是秋末至冬天在中央谷地经常出现的大雾,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央谷地的雨季,属于辐射雾的一种。
水文
中央谷地有两大河流系统,分别是北部的萨克拉门托河与南部的圣华金河。中央谷地的河流均注入圣华金河三角洲与旧金山湾,最后从金门海峡进入太平洋。
产业
中央谷地是加州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产品有:柳橙、棉花、杏、杏仁、番茄、葡萄、芦笋、玉米等。其它重要作物还有:朝鲜蓟、无花果、水、水稻、橄榄、柿、石榴、洋李、胡桃等。
圣华金河谷南部有石油及天然气蕴藏,贝克斯菲尔德是主要的炼油中心。
有关气候问题的论文,要摘要,关键字,(很正规的那种)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石油开小常识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转型
</SPAN>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旱、涝、风暴成为贫困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包括:(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取联合行动、共同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1992年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19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联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框架。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后,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为国际排放权交易和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21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法案内容主要有:确立“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清洁能源条款、能效标准、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以及其他条款等。总量控制从2012年开始实施,涵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85%(其余15%来自农、林业);到202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提高能源效率满足20%的电力需求;颁布新的建筑、家用电器和工业节能标准;确立碳减排目标,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减83%。法案中的其他减排措施,还包括防止热带雨林砍伐的投资,实现重要的额外减排等。事实上,美国的一些地方已经提出并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2006年加州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不少州参加了区域减排协议或自愿减排。(二)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目前,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配额的交易。在“限量与贸易(Cap&trade)”体制下,购买那些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单位(EUAs)。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发达国家通过联合实施项目向其他国家购买减排单位(ERUs)、经认证的减排单位(CERs)或碳汇产生的减排单位(RMUs)。其中,CERs是经过认证的减排额度,由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发达国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地,发达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成本至少在购买CDM指标的四倍以上。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还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企业卖出的减排指标,经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的国际碳基金或相关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三)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国际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人类发展的影响联合国开发署《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该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被大大低估了,旱涝风暴等气候灾害已成为贫困和世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因此,各国应联合起来控制碳排放量;富裕国家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减贫议题上国际合作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旦失败,后代子孙将遭受生态灾难。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优先领域:(1)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全球化、城市化、健康风险及医疗不公平等)间的相互作用。(2)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了解日益增多的干旱、水减少、人口迁移等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特别关注对儿童及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3)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4)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如发展生物燃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不良的潜在负面影响、可持续能源与交通政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等。(5)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碳捕获和储存、脱碳成为能源技术研发的两个重要方向CCS(碳捕获和储存)成为电力减排的研发重点。气候变化间专门委员会的有关报告认为,CCS对削减温室气体的作用,可能大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或核电厂等。世界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展CCS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1)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必须大规模协同推进。大量CO2经过捕获、压缩再用船舶或铁路运输注到地下,将完全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2)CO2地下储存有管理上的风险,可能会泄漏,这就要求建设CCS设施时万无一失。(3)一国或一地在建设CCS设施时,不仅面临财政和投资的挑战,也应关注承建公司因投资巨大而不愿用CCS技术的问题。因此,要使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具有竞争力,必须由支持建设大型示范厂。只有示范厂运行成功了,社会投资才会跟进,CCS才会发展。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中的脱碳和提高效率是另一个方向。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估计,将大气中CO2的浓度控制在450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率),目前全球每年需要的脱碳研发投资约100亿美元,2020年前将增加到200亿,2050年前达到800亿美元。当前的重点是开发新一代成熟技术并使之规模化和商业化,降低高技术的应用成本。(四)成立专门机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许多国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例如,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增加了一个地球环境司,负责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及相关的国际合作。澳大利亚、法国等也成立专门机构,与相关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管理设置在一个部门。美国成立跨部门的内阁机构“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由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担任共同,负责协调并理顺联邦机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建议提高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验的启示和相关的建议包括:(一)应对气候变化应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发达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制高点、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标杆”。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仍是国际谈判,以此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这种做法不利于改变我国对国外、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也难以避免长期被动的局面。因此,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十分迫切。应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法律、政策、规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意识等方面,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国外既有限量-交易和征税措施,目的是通过改变价格构成来推进企业的投资决策;又有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发的激励政策,从而对长期目标的实现起导向作用。就限量-交易制度而言,排放权免费分配可使项目参与者节省大量成本,而拍卖则可使产生收益,用于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目的。这些政策措施各有利弊,除碳税外我国均有试点。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已经成立了10多家,但开展的实质易不多。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选择二氧化硫等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污染物,进行排放权交易试点,积累经验,降低环境保护成本。(三)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将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式纳入政策措施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在继续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的同时,可选择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参与制定重点行业能效与碳排放强度国际标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使用能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1. 关于石油的知识(简单一些的)
石油知识———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 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出的油量。
剩余可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储量与累计出量之差。 收率-----油田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最终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油速度----年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原油密度----指在标准条件下(20度,0.1MPa)每立方米原油质量。
原油相对密度----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流动的最高温度。
原油粘度----原油流动时,分子间相互产生的摩檫阻力。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原油压缩系数----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1兆帕时的体积的变化率。
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争加0。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汽的多少。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
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如果各运动要素与(如压力及流速)时间无关,称为稳定。
不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若各运动要素与时间有关,则为不稳定渗流。 等压线----地层中压力相等的各个点的连接线称为等压线。
流线-----与等压线正交的线称为流线。 流场图----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为流场图。
单相流动-----只有一种流体的流动叫单相流动。 多相流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叫两相或多相流动。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率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 绝对渗透率----用空汽测定的油层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用二种以上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水包油----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油包水----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供油半径-----把油井供油面积转换成圆形面积后的圆形半径。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
流动系数----地层系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表示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续流-----油井地面关井后,井下仍有油流从地层中继续流入井眼,这种现象称为续流。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时所出现的现象。
折算半径----把实际井的各个因素(不完善或超完善)对压力的影响,变成一个由于某井径引起对。
2. 石油开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石油开是即地震勘探、钻井完井交井以后,将原油从地层中开出来进入油气集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能源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现有油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不具备充足的天然能量补给条件,而且油田本身的能量不足以长期维持油的需要。
在工业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的今天,保持科学的较高的油速度和较高的原油收率尤为重要。 石油开受着区域地质条件的控制,并分布在含油气盆地之内,含油气盆地是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受同一构造格局控制的,具有共同发展历史的统一沉降区。
原油开是集油、井下作业、注水、集输为一体的工艺过程。建国前我国仅有以玉门油矿为代表的工艺比较落后的一些小油区。
对石油大规模勘探开发是从建国后六十年代大庆、大港、胜利、辽新等大的油气田。油气田遍布全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无论是生产工艺和石油开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四十多年的原油开,造成老油区能量的严重不足,给地面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这些矛盾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引起了我们对石油开过程别的关注。
因此节约和利用、能源、降低消耗,在石油开过程保护好环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简单的工艺过程 石油开方式有自喷油和机械油,自喷油是由于地下含油层压力较高,凭其自身压力就可以使原油从井口喷出的油方式。
机械油则是利用各种类型的泵把原油从井中抽出,目前我国石油开以机械油为主。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油品性质用不同的机械开方式。
对粘度小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于0.934的原油(称为稀油),一般用常规开。对粘度大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于0.934的原油(称为稠油),一般用热力油,即用热蒸汽吞吐、掺稀油及伴热的油方式。
以辽河油田为例,气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征。油质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质为稠油和特稠油,由于原油重质成份多,粘度大,相对密度大,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几乎不能流动,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开,给生产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油田用热力油、稀释、乳化降粘方式开。 稀释开:即将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热力油:即蒸汽吞吐、蒸气驱,就是对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气,加热油层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动性,推动油层里的原油流向生产井。另外注入蒸气对油层加热后,蒸气变成热水流动,置换油层里原油滞流空隙。
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热,其中轻质成分将气化,烃体积膨胀也会将原油推流到生产井。 乳化降粘:即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并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亲水的润湿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时的阻力,使油能够正常开出来。 二、塬油开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石油开是一个从地下获取的过程,地质条件及地下的情况是石油开中的决定因素。
虽然石油开是最终获取的活动,但是各种相关工艺如钻井。各种井下作业等对石油开的地下地质情况。
地面有直接的联系的影响。因此在考虑环境时也应做为石油开的环境因素一并考虑。
同时考虑了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六个方面。 1. 石油开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2. 能源的使用在工艺的各个环节中都会涉及到,为方便分析,作为总的环境因素来考虑。 3. 原油做为石油开的特征污染物在每个工艺中也都会涉及到,因而也作为总的环境因素来考虑。
三、主要生产过程的一些说明 1. 石油开企业应对油生产之前的钻井和油生产中的各种油井作业的相关方提出的管理要求,在各种设计中应了解施工中的基本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国家对它的法律法规要求。并在预以充分的注意,取事先预防。
由于石油开涉及地面环境和地下地质情况,从钻井到油,井下作业,外输都存在泥浆处理、油品泄漏、原油落地。原油脱后水回注、烃类挥发,化学品药剂使用,有害固废处理、井喷、火灾等重要环境因素,如果逢值讯期控制不好,一旦事故发生就会导致大气、水体、土地、养殖业等的污染,伴随而来的就是环保纠纷经济赔偿,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石油开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遵守法律法规等。 2. 在原辅材料的选择上、施工的设计上,都要求符合清洁生产,尽一切努力考虑清洁的工艺技术,使用无毒无害的清洁原材料,清洁的工艺流程、清洁的节能设备,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损害。
应该预防在先,作为污染预防不能只用末端治理,应在生产的源头考虑预防污染的问题,并在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各个环节都应考虑清洁生产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全过程控制。 3. 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等,在钻井、油、井下、集输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要求按照MSDS的要求分类存放,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尽量用危害小的化学品,以免造成对人员损害和环境的污染。
4. 工艺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在石油开中,由于特定的地。
3.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由碳和氢 化合而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
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更新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的后果。 生成生成生成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 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
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1861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
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
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3年能源危机和1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介开始注重对石油提供程度进行报道。
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
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
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 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
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
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约80%可以开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 *** (12.5%)、 *** 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4. 石油怎么开
1、用钻井机钻个井眼到储藏有石油的地层(也叫目的层)。
2、钻到目的层后,下一层套管(直径较大的钢管),通过在管外与井壁之间注入水泥封固,防止不同深度的地层之间的液体互相流窜,也是防止油气从其他地方泄漏,以上两个步骤叫作钻井。 3、在目的层下射孔枪,将套管射穿,并射进地层内,形成通道,使地层中的原油流入套管内(也就是油井内)。
4、如果井底的石油压力够大,石油就会从地下直接喷出井口,这种井叫做自喷井;如果压力不足以使石油流到地面,就下深井泵将石油从井底抽出地面。
阿比让详细资料大全
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x0d\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x0d\ 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煤炭在开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x0d\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x0d\ 油田勘探开过程中的井喷事故、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x0d\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x0d\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于水库中生物质的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等。\x0d\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x0d\ 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但它毕竟对人体有害,故仍须予以充分注意。\x0d\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x0d\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磁干扰,并对景观和鸟类产生负面影响等。太阳能开发也会产生不利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影响景观等。此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CdTe, CIGS)的有毒物质排放虽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的危害。生物质能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占用大量土地,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损失和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用水量增加。用汽车运输生物质会排放污染物。另外,农村居民使用薪柴和秸杆等生物质能作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地热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 和H2 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热水超造成地面沉降等。海洋能是洁净的能源,对环境不会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潮汐电站会对海岸线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波浪能发电装置能起到使海洋平静的消波作用,有利于船舶安全抛锚和减缓海岸受海浪冲刷,但波浪能发电装置给许多水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促使其繁殖生长,可能会堵塞发电装置;海洋温差发电装置的热交换器用氨作工质,氨可能会污染海洋环境;建在河口的盐差能发电装置,还要解决河水中的沉淀物和保护海洋生物的问题。
湖沥青有什么用途?
阿比让是象牙海岸的最大都市和经济首都,也是象牙海岸实际上的行政中心(象牙海岸名义上的首都是亚穆苏克罗)。位于几内亚湾埃布里耶潟湖(Lake ?brié)沿岸,包括阿比让半岛和潟湖中的小巴萨姆岛(Petit-Bassam)等,相互之间以桥梁和铁路连结。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阿比让 外文名称 :Abidjan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象牙海岸 下辖地区 :特雷塞维亚 电话区号 :225 地理位置 :西非 人口 :415万(2006年) 方言 :法语 气候条件 :热带雨林气候 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简介,港口介绍,港口,小巴黎, 历史 始建于1903年,因欧洲殖民者建立海上码头和铁路起点站而兴起。1928年形成居民点,1934 年法国殖民首府从班热维尔迁此,设为为法属象牙海岸首府。 1950 年切穿沙嘴, 开凿了长3.2千米、宽370米、深15米的弗里迪水道,沟通了埃布里耶潟湖与几内亚湾,使远洋海轮直接进入潟湖。从此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西非法语区政治、经济中心。1960年象牙海岸独立后定为首都。后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多集中于此,集中了全国85%的工业就业人口和2/3的工业产值,有炼油、石油化工、木材加工、机械、榨油、汽车装配、食品、水果罐头、啤酒、纺织、建材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港口建在埃布里耶潟湖内,小巴萨姆岛西岸,出口可可、咖啡、木材、棉花、香蕉、橡胶、锰矿石等。也是邻国马里、布吉纳法索的进出口门户。全国90%的货物在这里进出。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由此纵贯南北并通往布吉纳法索,成为内陆邻国出海的主要航道。 有国际机场,辟有 6 条国际航线和2 条国内航线,可容大型客机起降,是重要的航空港。阿比让是西非第一大港,吞吐能力超过900万吨。港区水域近1000公顷,水深10-15米,有深水码头24座,包括两座货柜码头和其他专用码头;暗线总长4000多米,可同时接纳50条船入港装卸;沟通埃布里耶潟湖与大西洋的福里迪水道,长2700米,宽370米,水深13.5-15米,大型海轮畅通无阻。全国文化教育中心, 设有阿比让大学(1958年建)、农业等高等院校;有国立研究院和医学、橡胶、油棕等热带作物及热带水果的科研机构;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阿比让半岛的普拉托区为市中心,是总统府、 *** 大厦、银行、车站、文教机构所在地,也是主要商业区。潟湖沿岸风景优美。1983年,象牙海岸首都由阿比让迁往亚穆苏克罗,阿比让仍作为经济首都, *** 机构和外交使团仍在阿比让。 阿比让 补充:象牙海岸原首都和最大港市。在几内亚湾埃布里耶潟湖沿岸。市区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包括湘湖南、北岸与湖中小巴萨姆岛,其间有铁路和桥梁相连。人口连郊区180万(1985)。十九世纪末形成居民点,1950年后发展迅速。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全国工业大部集中于此。有炼油、食品、纺织、木材加工、机械装修等部门。港口有长约3.2公里的弗里迪运河沟通潟湖与几内亚湾,可容海轮进出。港口年吞吐量1,000万吨,输出可可、咖啡、木材、香蕉、棉花、橡胶、锰矿石等。纵贯铁路通布吉纳法索的瓦加杜古,马里和布吉纳法索部分进出口货物经此转运。有国际航空站。沿湖热带雨林风光优美,旅游业较盛。有图书馆、博物馆、国立大学等。 地理位置 阿比让位于象牙海岸(全称:象牙海岸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东南沿海埃布里耶(EBRIE)湖口东岸,濒临几内亚(GUINEA)湾的北侧,是象牙海岸的最大港口.也是西非最大的货柜港。它是象牙海岸的经济首都(政治首都为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和交通枢纽。埃布里耶湖的南、北岸和湖的中心岛都有桥梁连线,并有贯穿南北的铁路干线,可直达北邻国家布吉纳法索(BURKINA FASO)的首都瓦加杜古(OUADOUGOU)。全国工业大多集中于此,主要工业有炼油、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及机械等。石油冶炼是工业发展中最为迅速的部门,拥有法语非洲国家中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约400万吨。该港是农林产品的集散地。象牙海岸的可可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可可总产量的1/3。咖啡的产量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其它如棕搁油、香蕉、天然橡胶和凤梨的产量在非洲也名列前茅。该港还是非洲著名的水上城市,拥有高达30余层的"象牙旅馆",象牙市场闻名于世。港口的国际机场是法语非洲国家的最大机场,非洲航空公司总部就设在阿比让,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30.1℃年平均最低气温23.5℃;年降水量2144毫米,5-7月为大雨季,10-11月为小雨季。 简介 阿比让(Abidjan) 象牙海岸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415万(2006年)。西非金融、贸易中心。风景优美,是非洲著名游览城市,为全国最大地旅游中心。 象牙海岸前首都,现在是象牙海岸共和国的经济首都,它是西非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拉各斯,也是西非洲著名的良港。位于几内亚湾沿岸(位于国境东南沿海岸埃布里耶潟湖北岸),由埃布里耶潟湖中的小巴萨姆岛及潟湖北岸组成,岛屿与大陆之间有铁路桥相连。人口约250万(1995统计)。 阿比让 港口介绍 该港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7℃。全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mm。 港区主要码头泊位有26个,岸线长约6085m,最大水深为12.5m。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门吊、重吊、铲车、浮吊、叉车、拖船及滚装设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达150吨,还有直径为100~609.6mm的输油管供装卸使用。离岸ln mile处有海上油泊,最大可泊7.5万载重吨的油船。港区货柜堆场达60万平方米。大船锚地水深达30m。本港转口区仓储设施面积达60万平方米。1992年货柜吞吐量为18.8万TEU。主要出口货物为木材、可可、咖啡、香蕉、棕榈油、矿砂、橡胶、棉籽及金刚石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粮食、水泥、机器设备、燃油及消费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法、美、意、德、马里、布吉纳法索、贝宁及尼日等。 航空港 阿比让是西非最大的航空港,有20家外国航空公司。每天有三四十架国际班机来往于阿比让,每天还有通往国内十多个大省会的班机。除了保证国内空运日益增长的需要,阿比让还先后开辟了通往瓦加杜古(布吉纳法索)、巴马科(马里)和科纳克里(几内亚)的直达航线。1985年5月,象牙海岸被选为世界航空俱乐部非洲大陆的第十个成员国(惟一的法语非洲国家)。 近年来随着非洲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由衣索比亚航空公司开辟了阿比让与中国大城市的亚洲航线,特别是签署北京泛源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货运代理企业后中国与象牙海岸之间的空运货量与日聚增。 阿比让还连线著通往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网。这个公路网有沥青路面3765公里,其中包括140公里的高速公路,土路达5万公里。这个公路网还通向邻国布吉纳法索、马里、几内亚、加纳和赖比瑞亚。阿比让港同布吉纳法索还有铁路相连,是西非陆上的交通枢纽。 港口 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占地250公顷,水面积1000公顷,也是马里、布吉纳法索等内陆邻国的重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阿比让港还是中西非其他港口的中转港和中转站,每年要把50万吨各种各样的物资转运到布吉纳法索、马里、尼日等国。年吞吐量达900万吨,货柜运货量达140万吨。阿比让港独具特色,万吨轮船通过一条15公里的运河可从大西洋直达阿比让市内。这条运河是象牙海岸“真正的脐带”,它连线著全世界的海上通道,成为象牙海岸经济发展的关键。 象牙海岸是一个大量出口农业产品的国家。主要出口产品是可可、咖啡、木材、棉花、香蕉、凤梨、棕榈油等,绝大部分要经过阿比让港远销国外。 小巴黎 共和国原首都阿比让 (La Ville D'abidjan) 是非洲繁华城市之一。人口约500万。 素有“非洲小巴黎”之称,是象牙海岸的经济首都。 阿比让是非洲的一个重要金融之都。它拥有一个在非洲国家最稠密的金融网。现有42个财政金融机构,其中有二十多家银行,四十多个支行。著名的非洲发展银行、象牙海岸工商银行和象牙海岸银行公司大楼都是阿市建筑群中的“庞然大物”。世界银行西非地区分行在此有办公楼,一些国际银行在此建了办事处,印度进出口银行也开始营业。这个银行系统对象牙海岸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沥青改性。
特立尼达岛于1498年由哥伦布发现。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年被英国征服。1962年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特立尼达湖沥青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作为商业用途的天然沥青矿。据说该矿最早是在1595年三月由沃尔特·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发现的。1617年他再次考察该湖时,在日记中首次记录了对该湖的描述。他不叫其为“湖”而称其为“平原”。他加以解释说。整个地区遍地都是沥青,四处横溢,流向大海。 TLA沥青湖深90米,周长36公顷(360,000平方米)。贮量约有1千万至1千5百万吨。湖中心不断喷出天然气和沥青浆,湖中的沥青呈半固体、乳化状,但湖的表面又很硬,该湖的成因至今未完全揭露,比较科学的推测是:该沥青湖底部为一火山口,常年保持一定的高温,火山口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在以几千万年计的长时间内,在地壳压力与温度的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该沥青是在低温下完全充分氧化而形成的,且作用时间长、分子量大、聚合度高、不含油及蜡成分,因而 它具有软化点高、热稳定性好、抗氧化能力强、耐油、耐酸碱性能等及其宝贵的特性。 该湖被认定为世界奇观之一。 人们最初尝试使用特立尼达湖沥青时只是在海岸边或海岸附近捞出大量沥青。罗利本人就是使用过这种沥青修补其船只的裂缝,他发现修补的效果极佳。 人们反复尝试利用这种沥青的独一无二的特点,亦曾尝试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用途。然而,直到1888年由美英商人成立千里达沥青公司(Trinidad Asphalt Company) , 这种简单的利用才真正发展到商业性的水平,从那时起,这种沥青成为修筑路面的首选材料,使用量急剧上升。1870年德士美公司(E.J.DeSmedt)使用特立尼达湖沥青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华市铺设了第一条沥青道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使用特立尼达湖沥青铺设了几条著名的大街(如1890年铺设的宾夕法尼亚大道)。用这种沥青铺设的道路因其使用寿命极长,维修费用低而著名。 生产这种沥青的处理是在相对低温下进行水合作用,去除杂质及水份,而不是象炼油厂使用蒸馏法。炼油厂传统上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原油中的轻质油分部分”。从原油提炼的东西越多,则效益越好。这种竭泽而渔的提炼方式毁掉了沥青的许多优点,代价是牺牲了沥青的性能。不幸的是,这些商用沥青质量下降恰恰与对沥青性能要求的提高是背道而驰的。为此不得不又通过在商用沥青中加入改性剂的方式,提高沥青的质量,改良其性能。经过改性的沥青在性能方面远远高于普通沥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