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设立京师长安和四个陪都(太原、洛阳、凤翔、成都)?

2.旧体诗的格式要求

盛唐气象的要义山水诗_盛唐气象的要义

中国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时间相当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天空中就似乎弥漫了节日的气息。这种节日的气氛,在保持传统风俗较好的地方,甚至会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但欢度春节的高潮,应该说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元之夜。除夕与新年之际,意味着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引发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所谓“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又值春风渐进之际,所谓“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也就最为容易引发寂寞情怀“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见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检索唐宋诗人的春节诗作,不惟可以通晓唐宋时代之春节民俗,而且可以审视诗人的心灵世界。

为何叫做除夕,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释说:“聿,遂;莫,暮;除,去也。”说当蟋蟀在堂的时候,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这也就是中国春节何以如此之长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有关春节的民俗,较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诗词中都屡屡得见,而且还有许多新的补充,如初唐之际杜审言的《除夜有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描写了除夜的把烛迎新、宵阑见斗横之通宵不寐的守岁以及兴尽闻壶覆的射壶游戏等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游戏,在覆器下放置东西使人猜测,故曰射覆。猜谜语式的酒令,也被称为射覆;李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说:“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燃起名贵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灯烛照得一片通明,举起玉液琼浆美酒,来祝贺新的一岁之开始。这些习俗,直到今天大多保留着。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春节为题目的诗作,当以白居易的为多。其中的原由,大抵是由于诗歌发展到中唐,原本以山水意象为主体的近体诗一变而为摹写日常生活的以文为诗,如同王国维所说“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说诗歌到了中唐,就像是春秋时代相互见面礼聘应酬的羔羊大雁一类的礼物(《礼记》:“凡贽,……卿羔,大夫雁。”)。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唐诗,近体诗刚刚形成,山水意象兴起,故作诗极为凝练,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中唐时代的韩愈、白居易等,以散文方式写诗,白居易又特别主张通俗晓畅,写诗近乎写日记,写书信,盖因诗体变革的初期,其意义往往更多在于冲决,尚未找到适中的方式,因此白居易的春节诗作,虽然数量极多,但却并不是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写于60岁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洋溢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惬意。写于49岁的《除夜》好些:“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吾前非。”特别是前两句,虽然仍然是个体化的语境,但因为有了“天涯渺未归”的悲哀和“岁暮纷多思”的国人于除夕之夜共同的感受,也就有了些感人之处,但其余六句,却仍然显得枯燥而缺乏动人的力量;写于53岁的《除夜寄微之》:“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写出了白居易与元稹“一事无成百不堪”的共同人生经历。此外还有“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除夜寄弟妹》),“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庾楼新岁》),“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除夜寄洺州》)等,都是白居易春节诗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之前之后的一些诗人,都有些春节好诗,如孟浩然的《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除夜乐城逢张少府》:“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除夜有怀》:“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因为写了除夕夜所闻所见的个案情景而感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在工整的对仗中展示凄凉与孤独的心境,“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则展示了久在异乡漂泊的怪异现象,在平淡的怪异现象的诉说中,展示无奈的心境;“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写出意外的惊喜。除夕,按照国人的风俗,一般是自家团聚的日子,而漂泊异乡的诗人,不能与家人团聚,在岁除之夜得以邂逅故乡乡亲,已经是莫大的惊喜了。

盛唐与中唐时期还有一些更为有名的描写春节除夕的诗作,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其动人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除夕之夜,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遂使其起到增其一倍的效果。元稹的“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迭叙新年”(《除夜》),写出除夜之夕对亡妻所爱之思念。而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为具有盛唐气象,更为具有普遍意义,将次北固山下的具体场景升华为一幅阔大雄奇的海日除夕图,含蓄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诗魂:初生的海日在残夜中早已孕育,春天的生命在旧年中就已然存在。这是令后人涵 咏不尽的妙趣所在。

因此,如同王国维所论,“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凡好诗,往往要有小我,有小我方才具体亲切,同时,也需要从小我中跳脱出来,升华到大我的境界。宋人作诗,一方面存在着如同王国维批评的“羔雁之具”的问题,但也有许多将抽象与具象、小我与大我结合很好的诗作。如苏洵极少作诗,但也有两句一时为人传诵:“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苏洵一生多宦游四方,虽为散文大家,却蹉跎科场,累试不第,此两句就书写了诗人除夕佳节中壮志不酬的心态,它不是一年一节的摹写,而是人生许多次除夕醉酒浇愁的浓缩。由于这种壮志难酬的景况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在书写了自我情态的同时,也就为普天下具有相类感受者倾诉了他们的情怀,因之具有了大我的普遍意义。(木斋撰 摘自《中华读书报》)

蟋蟀 《诗经·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 唐·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除夜 唐·元稹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

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

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寄微之 唐·白居易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除夜寄弟妹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唐·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除夜宿洺州 唐·白居易

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隋宫守岁 唐·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除夕 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为何设立京师长安和四个陪都(太原、洛阳、凤翔、成都)?

一、王孟诗派

1、简介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2、代表作品

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②、《留别王侍御维》(唐代孟浩然)

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翻译:

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

二、高岑诗派

1、简介

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2、代表作品

①、《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②、《别董大》(唐代高适)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百度百科——王孟诗派

百度百科——高岑诗派

旧体诗的格式要求

长安在 历史 上是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朝代都是长安建都,因此长安的发展非常繁荣。

至于还要建四个陪都之原因,我想是因为当时的唐朝仍处在战乱时期,虽然繁荣,但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战争,“京城”多,更便于指挥作战。谢谢!

设立五都,并没有陪都一说。

在我们中国 历史 上唯一出现在官方文本上的陪都一词。距今也仅仅只有80多年。 在1932年中国 历史 上首次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词——陪都!

而我们所熟知的这个陪都西京市呢,只是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让当地忙活了13年之久。所以他一直对这个十三耿耿于怀。 由于陪都这个形制仅仅出现在公元1932年到1945年之间。

而西京的陪都一直没有落地,从秦始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 上唯一出现陪都一词的只有1932年的西安!

所以说,题主提的唐朝出现陪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在1932年以前是不存在“陪都”一词的,严谨的 历史 逻辑,客观事实我们一定要遵从!

而在唐朝, 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高宗时洛阳是——东都,武则天时是——神都,玄宗时是——上都。

而在唐昭宗时期,唐王朝再次迁都洛阳,而长安彻底消逝于 历史 长河,降维为佑国军(《长安志》影印版)

题主要补习 历史 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推出“免费科普,文化扶贫”项目!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径勤为路!

唐高宗以《建东都诏》昭告天下,历数建都洛阳的优越性,确认洛阳为唐朝法定都城,从此长安已降为陪都,直到唐玄宗后期回到关中为止。其间,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为了打击唐朝遗老势力,又把长安的陪都地位降为普通城市。下面是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对隋唐洛阳城的描述:“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意思是:隋唐洛阳城是隋朝大业元年建成的新都城,在当今唐朝时期是唐朝的都城。

唐高宗说:“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唐玄宗说:“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洛阳是唐朝的都城,既有唐朝皇帝留下的诏书为证,也有唐朝皇帝说的话为证,更有国家正史史书记载为证,而西人们却靠着他们的大嘴巴一张,就想否定洛阳作为唐朝都城的地位,它们的行为岂不是自欺欺人。

用一句我们陕西话回怼你,丢你们先人咧!忘了你祖宗八辈咧!自己学术不精还出来丢人现眼!

中国 历史 上,从来没有陪都之说!

中国自古都是二京制!他们就是东京、西京。

周朝是洛阳与丰镐。

秦朝是咸阳与凤翔。

汉朝是洛阳与长安。

隋唐还是洛阳与长安。

所以才有周王来回穿梭于中原与关中,李世民长年住在洛阳,才有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修运河,才有武则天把洛阳定为神都之举。

道教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诞生了阴阳鱼。这阴阳鱼就是中原与关中,这阴阳鱼的眼睛就是洛阳与长安!

阳鱼是中原,阴鱼就是关中。

秦始皇为什么尚黑,就是因为秦国的二京都在关中。

汉朝以后为什么崇尚**,就因为中原属**。

中原豫州,神都洛阳。

夏朝称洛阳之地为斟鄩,

商朝称洛阳之地为西亳。

在那个遥远的岁月,

还轮不到周秦汉唐做三陪 !

西安的招牌,源自明朝,才600年。

西安的前身,是元朝的奉元路。

陕西厚重的人文 历史 ,

在宝鸡, 在咸阳 。

宝鸡是西周的发祥地。

咸阳是秦朝的大国都!

河南人爱造词爱改名字,比如:故里、陪都、夏都、雒邑改洛阳、郑县改郑州、鸡窝猪圈海神庙改成庙又改成轩辕庙,零八年又改成故里,三番五次的改。岂不知,河南地域都是陕西人开发所建,周公封候使华夏民族东扩至豫地。偃师为武王伐商歇兵之处而得名,洛阳是陕人周公所建,郑州,新郑是陕西人郑武公迁国所建,安阳是陕西人霍叔所建,上蔡下蔡是陕西人蔡叔度所建,管城是陕西人管叔鲜所建。开封为陕西人毕公高所建,虢城为陕西人姬虢仲所建,许昌为文叔(伯夷后)所建,此外,雍丘,陈县皆为西周陕西人所建。陕西为河南古代文明的开拓者。

长安是唐朝的核心,它是自秦汉以来唯一可代表性的名都,是开启周朝国运的先行地,才引拖出了春秋与战国后来里面出了秦国,秦始皇曾统一六国也是这块地方出发的,它代表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象征。接着汉朝,刘邦在长安建都,也给汉朝迎来不同以往的气象,为了长治久安,去陈换新,不在有先秦时那么分裂和混乱和秦朝残酷至短命,所以他就以长安命名,长久安康,取代了咸阳在关中的决胜地位。

果不其然,长安确实给接下来的王朝带来好运,西汉由内忧外患的一面转而走向前所未有的强盛,首先汉景帝出长安平定了七国之乱,匈奴又被其子汉武帝击溃,赶到大漠数十里,河西走廊被霍去病千里奔袭,使匈奴左翼受挫。自此西域诸国望风臣服,通往中西亚的商路也就打通了,奠定了中国 历史 自秦以来最大版图。所以这两项足以让长安赢得天下帝都的首席。它虽然在东汉魏晋沉默,可是却在南北朝时扮演重要角色,北方前秦苻坚差一点统一了天下,就是由于淝水之战低估了东晋的实力,草木皆兵酿成了后患,说不定第一个少数民族大统一就此出现。长安自从北魏拓拔家族后代来此建都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从西魏开始到东周不到半个世纪,开始又走向统一。

公元581年,外戚杨坚夺取争取以后,建立隋朝,国力强盛,统一南北,这是自汉朝分裂以来第一个大统一的长久时代,长安自然焕然一新,新建的大兴城成为国都。可是没有多久,隋朝因为其子隋炀帝败坏了隋朝,新建洛阳,开通运河,北征高丽,其中洛阳的兴建,让两汉 历史 重演,所以唐朝继承隋两都是自然的事。可是唐朝的崛起也是因隋末战乱脱颖而出的,隋末走向分裂,因战争和沉重的徭役拖垮了隋朝的江山,导致群雄格局,隋炀帝反而成了扬州一带的王,李唐本来是其中当地军阀,它的发祥地恰恰就在太原,太原一直是唐王李渊的封地,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里长期住过,如果不是李世民拜毕太原晋祠后劝说父亲李渊起兵,也就不会有唐朝出现,太原自然成了唐朝的龙兴之地,它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唐国的所在地,所以唐这个以国代词就深深印刻在这块地方,它正如后来的元朝和林,明朝凤阳和清朝盛京一样,所以太原是陪都不足为奇。618年,李渊延续隋文帝一套后来建都长安,以长安为中心拉开统一战争序幕,结束了隋末军阀格局,也奠定了长安帝都地位不能动摇。

而凤翔和成都,那只是后来唐朝因战乱不得己大战略退缩而已,不得不临时作为驻地,都因内患频繁不得不向西南两个方向逃跑,首先是755年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逃亡四川,这次大的藩镇内乱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疆域收缩,虽然保住江山,可是藩镇和宦官一直左右朝廷,唐庭慢慢被架空。接着783年,唐德宗因藩镇之战,导致泾师兵变,逃亡凤翔。唐朝末年,也就是880年,唐僖宗因黄巢起义,向四川逃亡,这个时期一个黄巢一个朱温一先一后将唐朝带向终结,两个人物同出一门,朱温的反复无常背叛大齐的黄巢又背叛的昭宗,这个唐僖宗给的朱全忠封号恰恰相反是自掘基业。

越争论越感觉到盛世在洛阳

唐朝并没有陪都,陪都一说是近代的说法,因为古代人是以四海为家,四海为家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大舜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大舜有四宅,宅也就是家的意思。

所以再古人心中没有什么陪都一说,后来宅的意思就变了, 《逸周书?作雒解》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四鄙,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都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农居鄙,得以庶士,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

都城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还是经济繁华的大城市,而唐朝的都城最早是两京制,没有五都制一说,五都制是唐肃宗时期才设立的,唐高祖、唐太宗父子俩是从山西太原起兵,这是山西的根据地,只是再唐朝刚建国时并没有将太原作为都城。

唐朝统一后唐朝的国力开始逐步恢复,等到唐太宗即位后就重新将洛阳立为洛阳宫,唐高宗即位后就重新营建洛阳东都,并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为宅玆宇宙,还在洛阳建立明堂,只不过武则天登基后把洛阳的明堂给拆了。

再《太平御览?州郡》中 记载:《五经要义》曰: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龙朔中,诏司农少卿韦机更缮造。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那么五都制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唐肃宗登基后才将成都和凤翔立为都城,要知道唐玄宗晚年老迈昏聩,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唐玄宗带着太子及张皇后等人逃往成都,而太子李亨则与唐玄宗再马嵬坡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

再灵武登基称帝改为至德元载,再灵武登基后便下诏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升成都为成都府,又升凤翔为凤翔府,但是这两个城市只是为了满足唐肃宗登基称帝的政治目的,并非真的想把这两个城市立为都城。

唐肃宗登基实乃名不正,言不顺,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彰显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即位才这么做的,事实上当时成都和凤翔是被当做行宫别苑的,并非真的都城。

唐朝有《建东都诏》没听说过《建五都诏》,有洛阳“神都”一说,没有那个皇帝封“陪都”一说。中国 历史 唯一的官宣陪都就是民国西安,别无分号。

为了降低洛阳在唐朝的 历史 地位,西部编史又出新高度。,盛唐七天建筑的宏伟程度那是西安根本比不了的。毕竟一个是“天子九逃”之地,一个是天子“逐食”“就食”的目的地。皇帝都吃不饱,那还有多于的粮食请人盖宫殿,修一个大明宫基本上从唐初到唐末,每次就修那么一点点。长安城里常有野兽出没,田地森林也在其中,大是真大,就是人不多。

旧体诗的格式要求是语言要精炼,表述要精美,不可太直白。

旧体诗:

旧体诗是中国现代文学术语。也称旧体诗词或简称旧诗。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之后,对中国传统的格律极严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等多种体式的一种通称。

中国现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都创作旧体诗。、朱德、董必武、陈毅、等革命领袖,也经常以旧体诗形式表现革命生活的内容,出版有诗词等。

旧体诗创作中,有一部分在格律上严格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有些则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尽管新诗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但旧体诗的创作没有中断,旧体诗创作者在探索以这种体式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尝试。

旧体诗的发展:

旧体诗的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文化和精神的持续触旧出新,即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精神文化动态的热诚反映与介入。这样的现代性,并非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之。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陶谢田因山水诗“四杰新体”“盛唐气象”南渡词等的与时而出,皆为明证。

近现当代诗家黄遵宪、于右任、吴芳吉、郁达夫、聂细弩等人的诸多名篇更能启示今人:拥抱火热现实生活并与时代精神声应气求,旧体诗不仅可以做到,还可以做得气韵饱满。

但在现当代诗歌文化的大坐标上考察,又必须看到近百年来的旧体诗创作,整体上的现代性养成还不够充分。当今社会生活的现代性主要以劳动方式专业化、产品交换市场化、生活环境城市化、信息沟通全球化为基本特征。如果当代旧体诗与此疏隔或相关甚少,它就难以赢得广大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