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出现过令世人关注的什么大气污染

2.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的影响

3.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是什么

4.世界气象日的发展历史

5.为什么在媒体上的报告感觉美国的飓风比亚洲的台风来得严重?

6.获取天气消息的途径或方式

美国气象台天气新闻管网_美国气象台

其实没有美国准,气象台承认中国台风预报确比美国差,主因是资料少。

对“梅花”行踪的预报中,国内外大部分气象机构都栽倒在其“裙下”。?

从8月2日凌晨起,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洲等多个气象机构都对“梅花”的登陆点进行预测,从浙江南部一直预测到上海,但最终只有美国和日本气象机构的预测相对准确,一直坚持“梅花”会沿近海北上。

对此,气象专家表示,我国在天气预报方面,确实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观测资料缺乏,尤其是对于台风路径异常、强度突变等的预报误差还较大。

至于如何评价此次上海气象部门的预报准确度,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表示,昨日气象部门预测台风路径的工作尚未完全结束,估计还要一两天时间才会进行总结分析。

美国出现过令世人关注的什么大气污染

计算机天气模型根据从世界各地传送来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从全国650个气象气球的高空测候仪集到了气象数据,全部集中发送到静止轨道上的工作卫星上,然后从太空发回卫星地面接收站,再由地面站送到气象中心。各地浮筒或机载的收集装置所记录的信息几分钟后便汇集中心,许多电脑神速处理各种数据,从而对当时的天气形势形成一个数学的描述。美国的气象中心每天向各主要预报中心发出2000个这样的报告,再通过它们向各地方机构传送。各地气象台再结合最新的卫星图像与地面测定的数据,结合各自的经验,发布出当地的天气预报。

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的影响

西方国家大气污染有两个典型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 光化学污染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然而好景不长,从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

洛杉矾在40年代就拥有250 光化学污染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CH)化合物,300多吨氮氧(NOx)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CO)。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制造出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光化学烟雾可以说是工业发达、汽车拥挤的大城市的一个隐患。5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城市都不断发生过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因此,目前人们主要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以防患于未然。

英国伦敦烟雾

英国伦敦烟雾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之一,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英国伦敦。

1952年12月3日,是英国伦敦一个可爱的冬日。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已在夜间通过;到中午,气温达到5.6℃,相对湿度大约70%。风从北方吹来令人舒适。天空中点缀着绒毛状积云,这是英格兰有名的在天气晴朗的片刻才有的云彩。总之,这是美好的一天。老年人与病人特别高兴,他们坐着晒太阳,迎着从北海吹来的清净的风喝茶。这股风吹遍了英格兰,把中部地区的工厂和城市住户烟筒里冒出来的烟统统刮走了。伦敦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反气旋,也就是高气压地区的东南边缘。风围绕这一高压中心以顺时针的方向吹着。

12月4日,这个反气旋沿着通常的路径移向东南方,其中心在伦敦以西几百公里风向已稍转,从西北偏北的方向吹来,风速比原来慢了。几层阴云几乎遮蔽了天空,透过较低层广阔均匀的暗灰色层云裂缝间,可以看到约3000米高空处还有较高的云层。它们把太阳和天空统统遮住。中午的气温为38℉,相对湿度是82%。

空气中充满了烟味。成千上万个烟筒排出的煤烟和灰粒悄悄飘进大气中。大的颗粒落在屋顶、街道上,落在帽子和衣服上。较小的烟尘随着空气而飘动。玩耍的孩子们跑进跑出房子时,一阵阵的风就把这些烟尘与煤气带进室内。烟雾甚至自己有办法进入门窗都关闭着的房子:当室内外气温变化时,房屋“吸入”污染的外面空气,“呼出”了室内较清洁的空气。但是,从所有的因素考虑,12月4日这一天的天气还不是太坏的,仅是和前一天比起来显得天气不好而已。随后的数日内,在伦敦的人才知道天气之坏达到何等可怕的程度。

12月5日,高压中心几乎已经移到了伦敦上空。风非常微弱,大雾降低了能见度,以至使人走路都有困难。中午气温是33℉,相对湿度约80%。

烟的气味渐渐变得强烈。风太弱,不能刮走烟筒排出的烟。烟和湿气积 光化学污染聚在离地面几千米的大气层里。人们开始向他们的邻居相互叫苦,汽车司机嘟嘟囔囔地咒骂着浓雾。

12月6日,情况更坏。浓雾遮住了整个天空,城市处于反气旋西端。中午温度降到-2℃,同时相对湿度升到100%,大气能见度仅为几十呎。所有飞机的飞行都取消了,只有最有经验的司机才敢于驾驶汽车上路。步行的人沿着人行道摸索着走动。风速表不转动,读数为零。由于空气流动太慢,慢到不足以转动风速表上的转杯,风速不超过每小时二三公里。有时可以勉强察觉的微风时而吹向这一方,时而吹向另一方。当空气停滞不动地浮悬在城市上空时,工厂的锅炉、住家的壁炉及其他冒烟的炉子往空气内增添着毒素。雾滴混杂上烟里的一些气体和颗粒,雾不再是洁净的雾了,也不再是清洁的小水滴了,而是烟和雾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烟雾”的混合物。

烟雾弥漫全城,侵袭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它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每吸一口气就吸入一肺脏的污染气体。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咳嗽声。学校里讲课的人不得不提高声调以超过干 光化学污染咳声和哮喘声。对于这一异常情况首先有反应的是当时正准备在伦敦展出的一群获奖牛,表现为呼吸困难,舌头外伸,其中一头当即死亡,另有12头因病重只能送往屠宰场。

12月7日和8日的伦敦天气仍没有变好。烟雾厉害极了。几天以前曾享受来自北方的爽快和风的老年人和病人,现在在这污浊的空气中就感到呼吸非常困难,甚至一些年青人也感到不适,患有呼吸器官疾病的人更觉得难于使肺部得到氧气。对于气喘患者来说,这烟雾简直是一种苦刑。伦敦的医院挤满了病人,都是烟雾的受难者,并且有许多人因此而死亡。

12月9日,天气略有好转。大雾依然存在,但是风不断地从南方轻轻吹来。一些洁净的空气与烟雾混合,冲淡了原有的烟雾。中午的气温为3℃,相对湿度为95%。

12月10日,一个冷锋通过英格兰。轻快的西风带来了北大西洋的空气。人们的肺部又重新吸进了新鲜清洁的空气。这时都共同长叹 光化学污染一声,放下了心。回想起那5天(包括了12月9日),就好像作了一场恶梦。

据事后统计,在烟雾期间(12月5~8日)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数,约为平时的2倍。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发生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

除死亡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病情大大加重,也还有些人由此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这些人尚未统计在内。另外,受难人数中还应包括病人和死者的亲属,他们虽然幸存,可是他们所受的损失使他们的生活变了样。不管怎样说,这肯定得算是一场大灾祸。

伦敦巨大烟雾 光化学污染的发生,是因为潮湿有雾的空气在城市上空停滞不动,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米~150米低空,大量的烟喷入其中,使烟雾不断积聚。伦敦上空的大气成了堆置工厂和住户烟筒里出来的粉碎了的废物的垃圾场。事后调查数据显示,尘粒浓度高达 4.46μg/L,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高达1.34μg/L,为平时的6倍。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

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是什么

法律分析:上台第一天就重返《巴黎气候协定》。他特别新设了“气候特使”这个内阁级别的职位,提名前卿克里担任,全权推动美国气候政策,由此可见对气候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预料,围绕气候问题大国角力将成为时代的最重要观察点之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九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规划,报院批准后实施。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报院批准。

编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二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发布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的特点,对气候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本级人民的规划,向本级人民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和推广应用气候区划等成果的建议。

世界气象日的发展历史

的确,我们时常会提到一个比较难捉摸的词——降水概率.

气象预报员常在电视上告诉我们,今天降水概率是70%.是今天70%的时间下雨么;是今天这个城市70%的地方下雨么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

这个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70%.

这又让人产生疑问了,为什么不说下雨可能性是100%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对降水与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个数学名词,它的直观意义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发布的预报叫概率预报.如果对降水与否的把握有70%,气象预报员就会告诉大家今天要下雨.

降水概率预报一般情况是 晴,概率0%为不可能出现降水;晴到多云,概率10%—2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云、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30% 50%之间时有机会出现降水;降水,概率在60% 7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大于等于80%时,降水的可能性很大;概率100%则肯定会出现降水.

为什么在媒体上的报告感觉美国的飓风比亚洲的台风来得严重?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为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6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2月1日,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3月1日启动的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大气研究;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技术合作;教育和训练以及世界气候等。

11年10月,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所属的一些专门机构,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专门机构就是世界气象组织。

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全球综合观测,人类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获取天气消息的途径或方式

热带气旋相关和媒体相关。结论在

先:媒体报导和主观感受的问题。

首先讲讲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的热带气旋有什么不同好了。西太平洋台风的整体强度肯定是比北

大西洋的飓风要强的。

普通民众不能比较的根源在于两者的评价体系不同。中国使用两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使用的是一分

钟平均,热带气旋的分级也有不小的区别。两种风力系统 之间虽然有大致的换算关系,但并不准

确,如果直接照搬美国数据的换算就会非常失真(而且通常是严重的虚高),比如很多媒体中报道

的数据。

一、还好美国对全世界的热带气旋都有相对比较统一的监测,在下面我们就用美国的SSHWS分,级法(就是几级飓风的那个)做对比。其实美国,包括整个美国责任区的飓风登陆强度还是有很多不错的,比如这一次在德州登陆、赖着

不走、先造风灾后造雨灾的Harvey,它的登陆强度大约是C4下限,在中国的评价体系可以给超强台

风了以下路径图维基百科都可以找到的。再举一些近年登陆的强飓风例子好了。不过近年即使包括整个北大西洋飓风圈子其实都没啥太强的

飓风(08~15的C5空窗期强飓风相对比较少)。

这些是近年一些登陆时还比较强的强飓风,不难发现有不少都是近岸增强的,大概还是和美洲东岸

的湾流太强有些关系。其实风迷圈子里对北大西洋很多强飓风的戏谑称呼就是“暖流无敌系列”。

然后再看看西太平洋的情况好了。事实上西太平洋登陆强度比较强的还真的不少。近几年中国吃的

强台风也不少,所以在这里我就只列14年到现在登陆中国、中央气象台判定强台风或更强强度登

陆的台风好了。

2014 威马逊,临登陆海南有一报C5,登湛江C4,登北海大约C3上限。中央气象台前两次登陆给了

超台,后一次给了强台风。

二、无休止地放路径图到此为止。我列西太平洋13~17年部分登陆比较强的台风都已经比北大西洋

07~17几乎所有的多了。看来西太平洋还是强不少的毕竟人家北大西洋几年才出一个C5,我西

太平洋这里随便捣鼓就是一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登陆弄个C2C3还是可以的。

通过这些比较,我想说的是,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都有很多登陆时很强的热带气旋,但确实我们的

台风比起他们的飓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然后开始第二块,看看媒体是怎样报导的。

其实媒体对自家台风和人家飓风的报导密度都是很高

的,自家的方便报导,和自己的关系也更近,像上次天鸽刚刚穿澳门登珠海那天,当时MH17刚刚出事,二则据说台风太强、很多消息都无法转出。

真正要说的是外洋飓风这一块。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距离产生美和神秘感。美国和中国国情有很

大的不同,举个例子:中国来台风,部队划着冲锋舟救人是常见场景;而美国发生了城市内涝,最

优先的反而是维护治安、防止不法分子乘火打劫。也没有必要一味批评美国的不作为。

三、而且有的时候也并不具有相关的常识,他也会觉得奇怪啊,是不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外媒总是在不停地炒作中国的,把中国的小事搞出大新闻,其实根

源也在于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如果见怪不怪(实则可能并不怪),就不会整天找中国的

茬了。当然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还是难以弥合的。

所以说,飓风更严重的感觉不仅仅在于媒体的报导,更在于看新闻者的了解程度更低、对对方不熟

悉。

至于是不是真的美国的飓风比亚洲的台风来的严重,我觉得不是。比如说,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是

大西洋飓风是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共造成约1800余人死亡,10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作为

史上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海燕 ,共造成约6300余人死亡,另有1000余人失踪,经

济损失28.6亿美元。媒体报道。大家都盯着美国,美国自己的媒体也发达且具有全球影响力。新闻联播里不都播美国

的极寒天气么。也可能是二代们都在美国,所以官媒比较关注吧。

四、美国的经济发达,那么可能会显得飓风的破坏力强。如果只看经济损失,那么卡特里娜 造成的

损失是海燕的四五十倍。但是看看死亡人数就知道其实海燕的破坏更严重,只不过菲律宾比美国穷

得多,所以经济损失看起来不大。作为中国人,主要关注的还是中国的台风而不是亚洲的台风。佛罗里达的名字来自拉丁词根,大意为“花开之乡”。在美国人的印象里,这里也是一个常年阳光

普照的所在。如果用一个中国人熟悉的比喻,那佛罗里达 就是美国的海南岛。

但是由于第一岛链的存在,许多台

风在抵达中国大陆之前可能已经登陆菲律宾、等地而有所衰减,或者直奔越南或日本,总

之能直接袭击大陆的台风并不是很多。美国情况不同,北大西洋生成的飓风袭击美国分分钟的事

儿,所以也有可能显得中国受到的影响更小。

飓风艾尔玛肆虐佛罗里达州,大洋彼岸美国南部的人们又一次在飓风下挣扎求生。似乎美国的飓风

与亚洲的台风有着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看看美国飓风在南方为何如此凶猛。

很多人感叹美国运气好。大西洋和太平洋拱卫着这个国家,外敌入侵困难重重。

可是两座大洋也有帮不了的美国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每年都会叩响美国南方的大门。

这便是飓风。

气象数据指标

气温:指高地面约1.5-2米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湿度:指高地面约1.25~2米的空气湿度

气压:指该地区的气压值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经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经向分量(南风为正)

纬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纬向分量(西风为正)

地面风速:指高地面约10米的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为正

地表水平辐射:射入地表单位水平表面的太阳辐射总量

直接辐射:指太阳圆面和离太阳最近的区域(以太阳为中心5度的太阳圆面)放射出来的直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指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过程中遇到云、气体分子、尘埃等产生散射,以漫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平台,查询历史四十年和预测未来七日内气象数据。如: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xihe-energy)

查询步骤

步骤一:平台进行地理位置选择。可以选择全球任意位置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导出csv格式小时级数据,保存数据可视化,也可根据需要选择API接口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