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灾害

2.我国自然灾害有哪些

3.台风的成因是什么?

4.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5.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及成因

6.我国六大类自然灾害灾害的详细资料

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成因是什么_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成因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灾害种类多的原因

1、幅员辽阔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50个纬度,又处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交互地

带,各大天气系统对我国都有影响,天气多变,其中来自海上的影响较大;以温带为

主的气候区,利于各种病、虫、草的繁衍。

我国地壳活动性大,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降雨量与植被分

布不均匀,使地表与地下径流变化很大。

以上这些原因使灾害源增多。

2、灾害载体传递距离长

我国江河源远流长,台风与寒流的影响可达千公里,部分害虫的迁飞距离长达数

百公里,甚至1000多公里。灾害载体传递的距离与时间增大,穿越的生态环境区类增

多,是灾害种类多的又一原因。

3、受灾载体数目多

我国有丰富的,意味着受灾载体数目多,致使灾害种类增多。

4、抗灾能力差

我国目前总体上抗灾能力不强,对灾害链的延续竭止能力弱,以致次生灾害的种

类增多。

5、人为致灾

气象灾害

梅雨:一般所说的梅雨指的是江淮梅雨,这是由于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抬至华南时,其西北边缘的西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交汇,由于势均力敌,从而形成静止锋徘徊在该地区,形成该地区出现一个降水集中的现象。其特点是阴雨连绵,间有中断,雨量较大,但气温变化一般不大。梅雨到来时要严防暴雨洪涝及雷电灾害,以及在山区引发的地质灾害。

伏旱:一般所说的伏旱是指7月中旬梅雨结束后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该地区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炎热潮湿天气(高温天气)的现象。由于此时准静止锋北抬至黄河流域,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单一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天气炎热潮湿,风力一般较小,令人感觉十分难受。当伏旱到来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无法避免的要取措施以防中暑和灼伤。同时此时也是水电消耗很大的时期,有关部门要做好保证供水供电的工作。

台风:夏秋时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具有强烈暖心结构性质的热带气旋,影响我国的台风大多产生在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关岛附近。由于这些地区表面海水温度高于26度,且具有较大的厚度(60米以上),使得在这些地区产生的热带扰动能够吸收海洋表面的热量和水汽,在适宜的环境下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心暖心结构的强大的热带气旋。我国东部沿海,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广西,均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尤其是浙闽粤台琼,以及港澳是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台风影响沿海时带来的主要灾害是风雨潮(狂风,暴雨,风暴潮),内陆地区主要是强降水,因此加强台风的预报和监测工作,沿海地区做好防风雨潮的工作,内陆要防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

春旱: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夏涝: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夏涝便是夏季降水集中引起洪涝灾害的简称,南方地区一般出现在6-9月,北方一般出现在7-8月,由于夏季降水具有强度大,时间持续长短不一的特点,因此进行监测,做好预报,并取各种措施雨幡洪涝和地质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倒春寒:由于春季冷空气依旧具有一定的实力,也不断频繁南下,因此有的年份冷空气势力较强,使得春季气温严重低于常年平均的现象。一般来说,3月是倒春寒发生最严重的季节,由于此时正处于初春,且冷空气依旧实力强劲,因此频繁南下便可以导致温度降低,出现倒春寒。北方地区要比南方要重,且发生频率更频繁。由于此时处于冬小麦开始生长,果树开始开花的季节,因此倒春寒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出现的春季大雪和晚霜冻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加强防冻措施是必要的。

寒潮:指强冷空气影响使得该地区24小时降温10度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5度的现象,这股强冷空气便可以称为寒潮。我国除了南海诸岛之外均会受到寒潮影响,但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较频繁的地区。由于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来自于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蒙古高原,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出现低温,使得地表空气遇冷收缩,气压增大,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及其寒冷空气会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便形成一次寒潮。寒潮影响时,强烈的北风和降温,以及带来的霜冻和降水(雷雨,暴雨和暴风雪)均会造成灾害,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取各种保暖防寒和防强降雪的措施是主要的。

风沙:一般发生在春季北方地区,是由于大风将裸露地表的沙尘泥土卷到天空,在风力减弱时大颗粒物质沉降而出现的现象。由于春季地表裸露,且大风频繁,降水稀少,使得地表土质疏松,极易被风卷入天空,颗粒大的当风力减弱时会沉降,而颗粒小的会进入高空,随高空气流到达很远的地方。由于当风沙来袭时空气质量会大为降低,因此做好个人和设备防护工作,做好预测,且多进行地表植被覆盖工作是有效减少风沙影响的措施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到达或超过50毫米的降雨,全国除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均会出现,且各个季节均会有分布,但集中在夏季,以及季风影响区均较为频繁。做好排水工作,加强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洪涝:我国分布面积仅次于干旱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过多使得地表水泛滥,出现积水的现象。除了沙漠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其他地区均会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加强对河流水位的检测,做好强降雨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干旱:我国影响最大,分布面积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是由于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形成的。全国各地均可以出现干旱,尤其是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和全年干旱。鉴于干旱的影响面积和影响程度,做好预报,用节水措施,实行水调度和充分利用,适宜条件下进行人工降雨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有哪些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64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64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

台风的成因是什么?

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在海面上空聚集水蒸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上升的旋转气流。气流的流速越来越大,最后便形成大风。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一带都是台风肆虐的地方。中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

台风的威力不容忽视,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任何自然灾害。能使大坝决堤,毁坏公路,甚至能把山峰削掉。更可怕的是台风往往会引发海啸,山洪暴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及成因

自然灾害更广泛;气象灾害只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0) 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8)反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我国六大类自然灾害灾害的详细资料

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为:洪水,持续降雨等自然灾害。造成洪水这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如下:

1.暴雨造成持续的降雨使得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变得不坚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

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外,也有人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过度开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层塌陷,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有人甚至预言说,80年后的将成为水中城市。

2.意大利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非洲板块一直在向北漂移,似乎要挤入欧洲板块下面,正是这种漂移引起了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的下沉。每100年,就会下沉1.3厘米。

二战后,为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人们大量开地下水,这种行为虽然后来被禁止,但恶果已不可挽回:整个城市在20年内下沉了30厘米,人生活的中心——圣马可广场只高于警戒水位30厘米。只要洪水发生,圣马可广场就会浸入水面下10厘米,而且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2001年1月,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洪水持续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没在水中。

扩展资料:

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是由泻湖中央的大小117座岛屿组成的,泻湖最终流入亚得里亚海。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52年,当时,人们为了躲避匈奴王阿拉提的入侵而来到泻湖的岛屿上。

从此以后,水——这道天然的屏障,使得他们世代在岛上安全地繁衍生息。公元810年,就曾依靠水的保护而免遭查里曼王子的侵略。

水曾是的保护神,却成了最大的敌人。1966年,发生大洪灾,城内水位高达1米,这一迫使意大利将防洪列为国家头等大事。

百度百科- (意大利城市)

一、我国六大类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其中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

(1)、构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3)、森林鼠害:1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