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历史气候变化_近20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1.天气温度再创新高,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热了?
2.海平面上升:不用太过担心,长期变化仍难预估
3.1近几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2气温升高的原因与危害
4.地球升温了,那2022年的冬季会不会比08年冷呢?
5.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6.未来的气候是怎样的?
7.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基于过去近百年来仪器观测数据,国际科学界认识到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表明,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不断上升,20世纪上升幅度为0.6℃±0.2℃;随着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上升,雪盖和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海洋环流发生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北半球陆地中高纬度地区20世纪降水量极可能增加了5%~10%,20世纪下半叶严重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现有研究结果预测,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地质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对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的气候变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强;从全国平均来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趋势;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7]。
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该报告预测,21世纪我国气候变化将呈现以下趋势[7]:
(1)气候变暖趋势不可避免。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南方变化大。
(2)气候变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CO21%增长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温最大的月份与最小月份之差分别可达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长率情景下,虽然极端值的差别没有1%情景下的差别那样明显,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季节之间增温的幅度增大。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面气温增量的年较差也不断增大。与地面气温增量的季节变化类似,降水量变化的年较差也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但最低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气温日较差将进一步减小。未来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暴雨天气可能会增多。
(二)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地质环境变化是在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由于人类活动变化的剧烈性和持续性,地质环境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为驱动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往往为人类活动干扰所掩盖,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定量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7]。根据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可以推断出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雨日数与强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诱发的。据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占所调查滑坡总数的90%,暴雨所诱发的崩塌占所调查崩塌总数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与强降水事件呈正相关关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2070年前后,中国南方地区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未来暴雨发生的天气会增多(表5-1)。强降水事件增多的地区,多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所以,未来暴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可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5-1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2070年中国各大区平均降水变化表单位:%
资料来源: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可能会导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未来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增加24%,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还将继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未来20年中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型转变的可能性。未来气候变率的增大和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对现有的水资源供给格局形成挑战,经济社会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相应地受到影响。由于地下水时空分布具有相对广泛、均衡的特点,在降水与地表水变数增加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开采地下水所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亦随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长达5个多月的干旱灾害,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旱灾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5个省(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百年一遇。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为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少降水量[9]。为解决旱灾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各地启动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国土资源系统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26个市(州)156个县(区),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计日出水量36×104m3,解决了520万人饮水问题[10]。入汛以后,南方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现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多次强降雨的作用,广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现了多个“天坑”[11]。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调查认为:这些“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恶化风险加大。中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5mm/a[12]。据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入海河流水量的减少,将加重河口盐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减少,将加剧海岸侵蚀,黄河三角洲增长减缓,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围将可能增加[13]。海岸带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对全球变化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应及早未雨绸缪。
天气温度再创新高,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热了?
,给你粘吧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黄嘉佑 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使用160 个测站冬半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51/ 1952 —2003/ 2004) 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向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冬季的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趋向性差异。趋向性差异在年际的变化方面的表现,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变化趋向的一致性,即前冬有变暖的趋向,后冬也有变暖的趋向,但是前冬变暖趋向不明显。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不同,表现在冬季气温变化,虽然也存在变暖趋向,但是前冬变暖的趋向比南方趋向明显。第2 个气候变化特征,南方地区是前、后冬
相反的变化趋向,即前冬暖(冷) ,后冬则冷(暖) 。而北方地区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趋向性差异在年代际的趋向性变化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缓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同样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加快,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加快。不同的前冬和后冬气温序列不同时段标准化距平的平均值也存在差异。南方地区1980 年以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比常年偏低。但是后冬偏低程度较前冬缓和,而在1980 年以后,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后冬偏高的程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低,后冬气温偏低的程度较前冬大。而在1980 年以后,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高,而且后冬偏高的程度较前冬大。关键词: 气温变化,冷趋向,暖趋向。1引 言近年来,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受到气象学家很大关注。例如胡桂芳等[1 ]对济南、青岛年及四季的平均和平均最低(高) 的百年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近百年来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但前者的增温率明显高于后者;最高气温青岛呈上升趋势,而济南却呈下降趋势。这种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趋向性变化趋势在国内外均有很多的表现[225 ] 。
海平面上升:不用太过担心,长期变化仍难预估
应该是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天气温度再创新高。面对日渐污染的环境,大气、水等整个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变化中,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也在慢慢加重,导致我们的天气气候也在变得和以往不同。
北极圈的冰正在慢慢融化,天气越来越热,加剧着海岸线的上升。全球变暖意味着将要有更多的城市淹没在海水之中,只有我们对环境加以爱护,我们的生态圈才会恢复以往的状态,天气温度也会随之下降。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1近几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2气温升高的原因与危害
海平面上升,一直是某些理论下的“终极灾难”之一。
IPCC的报告里指出,过去十年,北极海冰面积处于18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保守估计,自2006年以来,人类活动影响了大部分海洋热浪的生成。山地和极地冰川将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内继续融化,而冻土层融化导致的碳流失在千年尺度上看也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冰原融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最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有可能超过预期——到2100年上升2米,到2150年上升5米。即使在最强有力的减排情景下,海平面仍将在未来数百年或数千年继续上升。
那么,近些年来,全球变暖加剧,海平面升高的速度是多少呢?
根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80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 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如果保持这个速度不变,需要606年,海平面上升2米。到2100年上升2米,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是爆炸性地增高,指数型的加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预期。
地球大气环境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比如,火山爆发会喷发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升入高空的粉尘又会遮挡阳光,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下降。
再比如,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会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淡水,从而减弱洋流的作用,于是打乱现有的海洋温度循环,从而带来降温和极端寒冷的气候,从而增加了冰川的面积。美国**《后天》就是借用了这个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猜测,来了个好莱坞式的极端展现。
天气预报,想要准确预报一个月之后的气象都非常难,依靠现有的数据模型,想要预测80年后的海洋环境情况,难度依然很大。
不过,有计划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排放,尽力削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是人类面对未知的积极态度。不过,不用太过担心海洋平面上升的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那肯定是南极、北极遭遇了核弹轰炸,或是地球被太阳风命中… 人类都逃不了,所以也没必要担心什么的。
都市人都不容易,心理压力都挺大的,没必要再加压了。
PS:冰川目前有面积数据,真实的冰川体积,目前仍然相当缺乏数据。实际上,冰川能带来多少水,这些水会不会蒸发之后,变成雨水落在陆地上,或是形成水汽,降低阳光落地的能量,从而给地球降温,还不清楚。
地球升温了,那2022年的冬季会不会比08年冷呢?
1.最年来的变化情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明显增加,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增温幅度范围介于0.56℃到0.92℃之间。其中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最近30年的增温趋势尤其强烈。
在过去的1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也已明显升高,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8℃,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夏季变化很小。中国1951~2004年期间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温幅度高得多,也比近100年来的平均增温趋势强得多,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变暖更为明显。值得说明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其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国多数地面台站记录的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国家级台站附近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占全部增温的39%以上。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保留着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很明显,仅为每10年0.05℃,比国家级地面站观测的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地面台站记录的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消除了城市化的影响,中国最近半个世纪地面气温仍呈较明显的增暖趋势,这和迄今报道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城市化影响以后,不论中国还是全球陆地平均的地面增温速率,可能都要比目前报道的数值来得弱些。这一判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人们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1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学家采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的地面气候要素演化过程。常用的温度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平均气温和全国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的变暖还没有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中国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在中国东部尤其明显。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在全国平均的温度序列中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的近现代增温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因此,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表明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现代的增暖是十分异常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过去1000年或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非常确信地认为,20世纪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
2.危害和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原因
导致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有什么发展趋势?
由于今年出现了三重拉尼娜现象,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今年的冬天会跟08年的冬天一样。要知道08年的时候也是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所以导致那一年的冬天非常严寒。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拉尼娜现象并不一定会出现严寒。这个需要进一步观察才能知道。
拉尼娜现象的作用。
首先,拉尼娜现象是由于海洋表面的温度与大气中的温度存在差异所造成的,所以它的存在会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过去几年里赤道太平洋地区持续发生一次拉尼娜事件,一般都不会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太大影响。其次,从全球变暖这个角度来看,拉尼娜变暖会产生异常影响,对我们人类正常生活、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等等方面都会有。
为何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异常现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次。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温度变化也会引起海洋温度、大气环流和海冰等物理性状的变化。通常来说,在过去多年持续有发生,但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干旱的问题。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已经导致大气环流反常化。
未来的气候变化方向。
通过对拉尼娜现象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未来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拉尼娜现象在逐步减弱,而且其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现在由于地球活动增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所以拉尼娜现象还将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虽然无法判断今年冬天是否会出现严寒天气,但还是提醒大家做好防御准备。 2022年夏季的气候变化也可以认为是极端气候变化的预警,因此冬季变化也可以是极端的。当然,为了强调还有很大的改变空间,这只是给大家一个提示。
未来的气候是怎样的?
由于模型不可能把影响大气运动过程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因而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趋势。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预计21世纪中期或中后期,我国农业主产区气温平均可能上升1.5℃,总体变化趋势评估如下:
广大农业主产区平均气温将不均匀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可望普遍得到改善,但地区间、季节间的增温强度和时间分布有较大差异。冬季的增温幅度一般要高于夏季;低纬度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高纬度地区;沿海地区的增温幅度一般要小于内陆地区。
广大农业主产区的降水状况和土壤水分将发生不均匀的变化。除北部农业区外,处于中纬度地区的农业,可能面临降水不均匀减少的趋势。但是,在夏季除西北地区外,其他一些地区降水将呈不均匀性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江淮平原、松辽平原农业有较好的影响。黄淮平原和西北地区,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未来减少或有少量增加,以及夏季蒸发量有可能增大的变化趋势,都将导致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分亏缺,特别是冬季降水的减少,使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生效,特选定每年的3月23日作为世界气象日。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气候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现在,更对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力。为了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气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世界气象日曾把“我们未来的气候”作为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及其变化问题的重视。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近5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气圈内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强造成的,而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而且在未来的50~100年里,全球气候仍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全球变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动植物数量减少等等。近50年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给中国海岸带经济带来冲击;中国现代冰川也出现退缩现象,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同时,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如暴雨、干旱、厄尔尼诺、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未来的气候变化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据初步估算,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全球变暖也会影响中国水循环过程,如使蒸发量增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此外,在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涉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对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已多次表明了高度重视气候与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了切实措施减轻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各部门已拥有4000多个各类气象观测台站,加之卫星、雷达、飞机等多种探测手段,对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立体、动态监测。
气候和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人类必须在未来付出更大代价的风险和为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眼前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或者从现在就开始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等到亲身体验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并难以再忍受下去的时候才开始行动。但无论选择如何,在行动时必须牢记科学家的警告:真正的风险在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共同关注我们的未来。
地球正面临着转折点。
全球变暖虽然目前尚未失控,但很快就将一发不可收拾。危险的症兆随处可见,这是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减缓全球变暖?如果不采取措施,地球会有什么下场?全球气温正在升高,每上升1度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1度,2度,3度,4度,5度,气温升高6度,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如果21世纪全球变暖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上升,那么,下一场超级风暴,下一轮灼人热浪,下一场重大天灾将降临何处?争论已经落幕。科学家们一致指出:地球的平均气温确实已升高将近1℃,全世界严阵以待。由于各地出现的预警信息,人类利用数千艘船只,数万所陆上监测站,以及外太空的卫星,共同对地球进行监控。科学家们将获得的数据输入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以此估算地球可能面临的未来。
预测结果令人担忧。四十年后,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河,这个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很有可能消失。格陵兰冰层可能在50年内全部融化。目前,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品种占全世界的一半,但这座雨林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变成一片不毛之地。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均温已经升高了0.8℃,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维多利亚洲遭遇到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高发期,许多人将这次临火高发期视为大自然给的警告,让世人警觉气候变迁的冲击。
“澳洲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全球均温虽然只上升了不到1度。这里却因此失去了大量陆上水源。澳洲目前正遭遇一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全球均温的上升,还将彻底改变地球的自然机制。到时不是这里出现干旱,就是那里发生洪灾,甚至会出现同一地接连旱灾和洪水的情况。”
国家地理的专栏作家马克里内斯长期收集气候模型数据,了解气温每升高1度将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人们很难想象全球变暖的未来冲击。我想帮大家看清这个事实。因为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相信汽车废气将在50年后融化喜马拉雅冰河这种结论。”虽然专家估计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均温有可能升高6℃,但这并非不可逆转的结果。既使地球气温只有6度变化,也将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全球均温出现6度的变化,低6度就是1万8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气温。当时的牛津被冰层环绕着,部分地区的冰冠厚达1英里以上。气温降低6度就能让地球重新迎来冰川期,那气温升高6度呢?
初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空,大气层是一个缓冲区,它将地球表面与太空隔离开来,其中一小部分是温室气体,混合水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氩氮和臭氧。这就像一点罩住地球的圆盖。用来保存足够的太阳反射能量,以维持地球生物所需的正常气温。温室气体量越高,储存的热能就越多,这将对全球气候造成剧烈影响。
过去250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因为人类不断寻找到新的方法使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我们没有意识到二氧化碳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各种能源方便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却被排放到大气层,积存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被增聚就会造成全球性灾难。危险含量是百万分之四佰五十。现在已经是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三。全球变暖再让地球均温上升1—2度,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气温升高1度,美国某些最富饶的陆地就将重新沦为沙漠。
6000年前美国大半个西部都属于美洲沙漠,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让夏季阳光稍微有所减弱,整个美国西部却因此出现了大幅转变。沙漠被薄薄的表层土覆盖,干沙隐藏到了地表几公分以下,只要气温升高1或2度,地表就会失去水分。上世纪30年代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大地是多么的脆弱。“想象一下20倍强度的连续沙尘暴这将重创美国西部大半地区。”气候仅升高1度,就能让这片畜牧之乡重新变成炙热干枯的无情荒漠。现在,表层土仍然能稳定地覆盖住沙漠,但这又能维持多久?全球均温升高1度的世界会使几家欢乐几家愁。财富将出现转移。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变化,导致各种作物的主要产区转移。
全球变暖的起因是人类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每次打开开关,插上插头,或按下按钮启动电器,都必须有发电厂提供电力,全球有近九层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史前动植物化石,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化石燃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元凶,化石燃料改善了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化石燃料的日子。
从个别产品来看,消耗的能源似乎不多,比如制作一副墨镜或者点亮一个招牌,但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大量累积。如果气温升高超过一度,脆弱的大自然平衡将受到威胁。从深隧的海底到世界最高峰都无法避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