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象站_生活气象科普知识
1.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2.5年级气象科普小报的内容!60分!!急!!
3.怎样画气象知识手抄报
台风形成的原因简述儿童科普如下:
适合年龄:3~5岁。
难易程度:中级。
想要知道台风产生的原因,首先应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高压和低压。
地球表面因受到太阳直射而变热,有些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较强,有些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较弱,所以会有像赤道这样炎热的地方,也会有像极地这样寒冷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强度差异使地球周围的空气密度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太阳直射较强的地方,空气受热上升,而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又下降到地面。空气上升的地方,空气密度减小,成低压,空气下降的地方,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为了补充空气密度较小的地方,四周的空气会流向低压,而下降到高压的空气会流向四周。
热带地区的气压,在空气受热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使旋转的速度加快,从而产生漩涡。如果这种力量特别强大,就会形成台风。
世界气象组织把热带低压地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超过每秒33米的低压叫做台风;最大风速在每秒25~32米之间的叫做强热带风暴;在每秒17-24米之间的叫做热带风暴;不到每秒17米的叫做热带低压。
那么刮台风的时候为什么会下雨呢?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受到的太阳直射比两极地区强,造成了受热不均衡,由此形成了降雨。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不断从海洋上获得水蒸气补给,上升之后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到达高纬度地区之后,暖空气变冷,从海洋上获得的大量水蒸气就形成雨水降落下来。
但是仔细观察台风的卫星照片,可以发现台风中心有一个贯穿的洞。这个地方由于形成下降气流,天气晴朗,叫做“台风眼”。
根据发生的地区不同,台风的名字也不同。从北太平洋开始,向东亚地区移动的热带低压叫做台风:从大西洋西部开始,向北美移动的叫做飓风:在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低压叫做畏来风;在印度洋发生的叫做热带旋风。
拓展知识:台风是怎样命名的?
给台风命名的历史是从1953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空军和海军正式开始给台风命名。
根据每年台风发生的时间顺序,用数字编号为第几号台风。后来按照罗马字母的顺序事先给台风命名,并按照顺序循环使用。
以前,亚洲地区发生的台风也一直使用位于关岛的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确定的名字,但是现在交替使用各个国家提出的名字。
台风的名字由14个国家提出,每个国家提出10个名字,共140个,并分成5组使用,每组28个。按照1~5组的顺序使用,如果140个都使用完了,那么就从第1个名字重新开始循环。
中国提交了龙王、悟空、、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10个台风的名字。
补充知识点:梅雨
不能简单地把长期的持续降雨都叫做梅雨。想要知道梅雨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某个国家天气的气团。
气团是指具有一定属性的大范围空气团。以韩国为例,影响韩国的气团有西伯利亚气团、鄂霍次克海气团、扬子江气团、北太平洋气团。每个气团都有各自的特点,西伯利亚气团冷而干燥,鄂霍次克海气团冷而湿润,扬子江气团温暖而干燥,北太平洋气团温暖而湿润。
到了春季,冬季一直影响韩国的寒冷的西伯利亚气团变弱,温暖的北太平洋气团上升且逐渐加强。夏季,西伯利亚气团退出韩国,鄂霍次克海气团的势力强大起来,北太平洋气团温暖而湿润的空气不断向北推移且上升。这时,鄂霍次克海气团的冷空气与北太平洋气团的暖空气相遇,形成东西方向的锋面,从而产生降雨。
这个锋面叫梅雨锋,因梅雨锋产生的降雨叫梅雨。
鄂霍次克海气团一直停留在朝鲜半岛上,与北太平洋气团进行较量,所梅雨锋也会一直停留下来,几乎每天都会下雨。北太平洋气团的势力继续变强,锋面向朝鲜半岛北部移动以后,梅雨才会结束。
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降水概率一词,事实上存在两种概念:一是指某地的历史气候降水概率,完全是依据历史气候资料统计计算分析得出的结果;二是在天气预报中预报员依靠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对未来天气进行分析后,对某时间段降水可能性给出的判断,通过降水概率值来表示,也是通常所说的天气概率预报。
这两种概率值的取值区间都是从0%-100%,但其意义是不同的,制作的方法也不一样。气候概率是根据历史资料算出的客观统计值,只要资料区间确定了,结果是唯一的。天气概率预报结果则有较大不确定性,不同的预报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概率预报值,影响因素包括资料、技术、知识、方法、经验等多方面。
在这两种概念中,公众所熟悉的“降水概率”即来自天气概率预报。这种预报的出现使天气预报的发布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非有即无”转变为“亦有亦无”,从确定性预报转变为非确定性预报。
降水概率预报一般情况是:晴,概率0%为不可能出现降水;晴到多云,概率10%~2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云、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30%~50%之间时有机会出现降水;降水,概率在60%~7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大于等于80%时,降水的可能性很大;概率100%则肯定会出现降水。
5年级气象科普小报的内容!60分!!急!!
同志2003年初带领政治局同志参观西柏坡,提出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即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为新闻宣传寻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源泉,成为新闻宣传媒体开展工作的指针。就笔者看来,气象科普写作更要切实遵循“三贴近”原则,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经典性气象科普作品,进而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全民科学素质。
“贴近实际”是气象科普写作的本质要求,由气象科普作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其实质是科学性。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 》编委李大潜、汤钊猷、周忠和、褚君浩、陈佳洱等著名科学家指出,“科普不是简单地普及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普及。”
气象科普作品是对相关气象现象、理论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解释和说明。它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公众对气象现象、理论的距离,满足公众对知识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科普写作作者要熟知气象现象、气象理论,在消化吸收之后,运用类比、类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讲 故事 ”给公众听。对于气象现象的科学解释,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不牵强附会,不妄下结论,要力求“一字一句均有出处”。对尚未有定论的气象现象或理论,更要集纳当前研究成果及进展,呈现给公众各方面的意见和结论,切莫非此即彼,引导读者走向科学的极化。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与一位文字表现能力很强的年轻学生,合作写了一本科普书籍《再造一个地球》。他认为,这种“科学家+专业写作者”的方式也是一种科普 方法 。以笔者的气象科普经历而言,在创作之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创作之中实事求是,广征博引,结稿后更要聆听相关领哉专家意见,最后才是让作品到达普通读者手中,确保气象科普写作的科学性。在此,笔者作为非专业气象人员,也大力呼吁气象各领域专家拿起手中的笔来,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写作,繁荣气象科普工作。
“贴近生活”是气象科普作品科学内涵的根本要求,是对气象科普写作内容的界定,也是传播学“受众决定论”的鲜明体现。欧阳自远认为:“科普创作是科学家的责任,但科普不能居高临下。”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把群众需要不需要,喜不喜欢作为气象科普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一位师友,四川省科学作家姜永育先生,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推出气象科普作品《虎嘟嘟历险记》,对暴雨、大雾、暴风、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防御进行了系统阐释,在亚马逊、当当网上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便是气象科普创作“贴近生活”的有力佐证。
气象现象尤其是引起群死群伤的气象灾害,是读者最为关注的 热点 和焦点。以气象灾害基理、原因、防御为内容的气象科普作品,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同时使气象科学知识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此外,气象科普作者更为关注一个时期的气象焦点问题。高温、雨雪冻害、雾霾、大气污染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积极寻找切入点,将其纳入气象科普写作内容,都将引起公众的关注与支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贴近群众”是气象科普创作的外在需求,是由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所决定的。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绝大多数是没有气象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他们渴求“短、平、快”地获取对气象现象、气象理论的或深或浅的了解。
气象科普写作者一定要在动笔前,明确自己的大致读者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写作,而且也会方便作品的传播。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科普作品究竟是给什么 文化 水平的人看的。比如说,“我这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文稿中,就尽量少提什么“高压脊”、“中尺度”等更高学术层次的术语。非要提,最好也加个简单的介绍。以国内读者为主的作品,其中引用的外文,也应该有相应的中文标注——为了“普”,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作者确实有必要亲自做得更好一些——何况,也没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所说的东西。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即文字要活泼,故事要精彩。气象学理论对大多数非专业人员而言是深奥难懂的,一篇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冷冰冰的科技论文腔调的气象科普作品。我敢打赌,除了作者,估计没人愿意看第二眼。文字,该怎么活泼起来?个人体会,一个使文字更活泼的偷懒好办法,那就是口语化、再口语化,不要管主谓宾定状补的天然顺序,话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说。写稿的时候,你就当自己在跟一个朋友对话聊天,不过是用键盘在记录文字而已。如果再适当加上一点幽默,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另外,气象科普作品要学会“讲故事”,引导读者进入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文/孙彦)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孙彦(微信公众号:鲁小象)
怎样画气象知识手抄报
这几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低,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空气湿度的知识。“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 左右,夜晚一般在70% 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 、 鼻孔出血、 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 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 为宜,室温达18℃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 。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画气象知识手抄报方法如下:
首先,在画纸边缘画上漂亮的边纹。然后,在画纸左上位置画出标题的背景图框。接着,在画纸的左上位置写上标题“三年级气象科普小报”。紧接着,在画纸的右下方画出“三年级气象科普小报”正文的背景图框。
再然后,在画纸的右下角位置写“三年级气象科普小报”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在画纸的标题旁边画上“讲解员”优化主题。最后,在画纸的“三年级气象科普小报”的正文旁边画上“气象图标”内容丰富主题,手抄报就画好了。
气象介绍:
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自然现象。
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为主,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