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与天气气候_作物产量和什么有关
1.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的产量有何影响
3.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依据
4.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因素
5.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对农业有影响吗
6.庄稼产量不高都是天气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气温升高会使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
此外,气候变暖不仅会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剧,还会使农业病虫大量繁殖,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会加剧。
气候变暖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会向内陆倒灌,盐土向内陆扩展,使农作物生长地区的盐渍化和沼泽化更加严重,靠近沿海地区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至于二氧化碳的增加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那是极其有限的。诚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原料,但它不是唯一的原料。二氧化碳虽然对植物生长有正效应,但也往往因阳光、水分、养分的影响,使这种正效应大打折扣。一般情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已达到植物光合作用时“按其所需”的程度,再增加也是空摆设了。
由此看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肯定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尽管已经正式开始生效了,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还会推三阻四,节外生枝拒不履行所应承担的义务。因此人类抑制气候变暖的工作将是十分艰苦和漫长的。
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故农作物的产量高。
气温日较差小:与之相反。
气温日较差对农作物的产量有何影响
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是农业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的气候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挖掘农业气候潜力,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气候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和自然,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光、热、水等气候要素是决定种植制度的基本因素,其中热量更是决定某一地区一年几季的主导因素。一般说来,一年三季要求≥0℃积温大于5900~6100℃;一年两季要求≥0℃积温大于4000~4200℃;而≥0℃积温小于4000~4200℃的地区只能一年一季。
(2)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光、热、水等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例如,我国东南部地区光热同季,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农业增产;青藏高原光照丰富,但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业高产;西北地区光照丰富,但水分不足,也不利于农业增产。
(3)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地区差异,主要是水热条件的地区差异所致。面积超过全国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量仅占全国的13%;面积不到全国1/2的东部地区,生物量占全国的87%。我国东西部土地自然生产力的这种差异,主要是东西部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东部地区生物量从热带向寒温带递减,南北相差5~6倍。东部地区这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南北差异,主要是由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
(4)作物的种类和品质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某一地区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等)密切相关。如我国北方适宜种植喜长日照、温凉气候的作物;南方则适宜生长喜短日照、热量充足的作物。
当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温度、降水、二氧化碳浓度、极端天气、气候等影响农业,并因区域和季节而异。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利弊并存,但以负面影响为主。
大气——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所致,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增温贡献占到全部温室气体的1/2以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绝大部分作物的二氧化碳交换速率、净同化速率、生物量和产量增加,而气孔导度、蒸腾却相应降低,所以,其直接效应有利于作物光合利用率提高,对作物有增产作用。
土壤——气候变化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的流失,加速了土壤退化、侵蚀、盐渍化的发展,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对于农业生产模式,气候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程度的。
种植制度调整——由于区域热量条件的改变,气候变化使我国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种植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目前纬度较低的地区,但却为中高纬度和高原区发展多熟种植制度带来了可能。
病虫害加剧——气候变暖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一些以前没有或是较少的病虫害,尤其是春、秋发生的种类、数量、面积较过去增加。
气候变暖加剧病虫害的蔓延
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增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投入增加,以减少负面影响,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极端气候增加且损失增大——温度上升在全球是不均匀的,从而影响到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由此造成极端天气时间和分布的改变,灾害频率和强度加大。极端气候是造成我国农业大幅度减产和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也影响着作为生物质能原料来源的农作物的发展。生物质是指有机物中除化石燃料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的能量,也通常被人们称为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表现在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升高对农作物植株的生理作用产生影响,平均温度的变化对作物的表现和分布的影响,以及降水、辐射等对作物的生长季、生育期和产量等产生影响。
农业生产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必然受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气象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天气和气候条件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空间上的变化则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可以说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不仅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新的适应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
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依据
一、气温日较差大:
1、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
2、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故农作物的产量高。
二、气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小、热、牧产品的数量,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与之相反,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C一30~C,它提供的光;夜间气温低;故农作物的产量高,就是现代社会.总之;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生产潜力,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种植制度、发展园
三、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知识延伸: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因素
1、近代天气、气候的演变原理。
2、农业生产过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物学规律。
3、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产过程作用的持续性。
4、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对外界气象条件反应的前后相关性。
5、外界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作用的不等同性。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对农业有影响吗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2、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地形复杂的则适合多种经营。
3、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提高作物产量
1、良种
优质的可以增加产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化肥
可以除虫增产,需要的土地就相对较少,但对环境危害很大,会减少土地的使用寿命;
3、机械
用农业机械代替手工播种和收割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获取更大的效益。
4、灌溉
科学的灌溉技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决定。如:以色列缺水,发明了滴灌的方法。
扩展资料
农作物主要种类
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材作物等。能大批长成或大面积收获,供盈利或口粮用的植物(例如谷物、蔬菜、棉花、亚麻等)。
1、粮食作物
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2、油料作物
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向日葵等为主;
3、蔬菜作物
主要有萝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
4、果类
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品种;
5、野生果类
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
6、饲料作物
如玉米、绿肥、紫云英等;
7、药用作物
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百度百科-农业区位因素
百度百科-农作物
庄稼产量不高都是天气原因?
1、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导致农业减产的直接原因,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病虫、害虫都开始进化出一套独特的冬眠机制,存活时间逐渐增加,导致冬天不再是杀死病虫的有效的自然环境方法。
同时,病虫、害虫也开始跟跟随着人类生活习惯迁徙,很多北方的病虫被带到了南方,没有相应的天敌进行牵制,很快在某一地区泛滥成灾,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温度、降水模式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对碳三作物a如小麦和稻谷。二氧化碳、缺氮和高温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确定性。作物对它们的反应与作物的基因类型相关。
最近的研究也证实,对流层臭氧含量升高对作物产量具有破坏作用,估计由此造成了2000年大豆产量下降8.5%~14%、小麦产量下降4%~15%、玉米产量下降2.2%~5.5%。
3、极端气候增加且损失增大
温度上升在全球是不均匀的,从而雕响到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由此造成极端天气时间和分布的改变,灾害频率和强度加大。极端气候会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和粮食产量波动。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引起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C ,被评估的20~30%的动植物物种,其灭绝的风险将会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而旦也会导致农业病虫害增加,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再此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随着土地的不断流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不断增加,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投入到农村、农业中来。那么这几年整体农民朋友的收益不好,导致了很多农民朋友出现亏本的事情,通过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中发现导致水稻、小麦、玉米产量不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很多农民朋友更注重哪一个方面的因素。不注重整体系统的防治管理问题。我通过分析总结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的潜力占总产量比例30%
无论对于哪有一种作物种植,一般的增产潜力、抗逆取决于我们能否取得高产、稳产的问题之一。所以我们在选择时候要注重选择高品质的,例如:杂交系列的水稻,一般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稳产性能,稳产性能包括:抗病、抗倒伏、分蘖能力、成熟果实的品质,其次要注意到形成水稻高产的关键指标: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产量是标准亩667平方米上的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干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所以:理论上产量=有效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这个时候我们在选择品种的时候要选择水稻分蘖能力强、结实率高、干粒谷重的品种,然后做好相应的管理就有可能取得高产!一般这些指标都在水稻品种外包装袋上有标注。建议选择:湖南隆平这些大企业的。有自己的科研繁育基地。
病虫草胁迫占总产量比例15%
对于任何作物来说,在高产种植中一般农民朋友还是比较重视病、虫、草的防治,但是从我田间来查看农作物病虫草害是影响我们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病虫草害的种类多、抗性大、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对于农民朋友防治中如果意识跟不上就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那么在我们农作物中常见的危害性比较大的病虫草害主要有:
虫害:
小虫子:稻飞虱、蚜虫、烟粉虱、蓟马、红蜘蛛(推荐药剂:烯啶虫胺+吡蚜酮系列,红蜘蛛推荐:阿维+哒螨灵)
大虫子: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推荐药剂酰胺类药剂: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
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推荐药剂:毒死蜱颗粒剂撒施,或者包衣选择吡虫啉之类的种衣剂)
病害:
叶部病害:锈病、病、稻瘟病、大小叶斑病(推荐药剂:选择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复配)
穗部病害:稻曲病、穗颈瘟、赤霉病、黑穗病(推荐药剂:选择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复配,不建议单独使用一种药剂防治)
杆子病害:纹枯病、基腐病(推荐药剂:推荐药剂:选择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复配)
根部病害:全蚀病、根腐病(选择含有硅噻菌胺、苯甲丙环唑、咯菌腈之类的种衣剂拌种)
草害:
水稻田禾本科:稗草、千金、马唐、碎米知风草(推荐药剂:稗草为主可以五氟磺草复配的药剂,马唐为主:可以推荐恶唑酰草复配的药剂) 水稻田阔叶草:鸭舌草、水竹叶、泽泻(推荐药剂:可以选择含有二甲四氯之类的复配药剂)
小麦田禾本科:看麦娘、草、日本看麦娘、早熟禾、节节麦(选择含有甲基二磺隆之类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 小麦田阔叶草:婆婆纳、牛繁缕、刺儿菜、播娘蒿(推荐药剂:可以选择含有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之类的复配药剂)
营养的缺失
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知道氮磷钾充足就能有好的产量,所以他们不注重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化,产量低。近些年国家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化肥是我们作物生长的“粮食”,但目前化肥使用存在很多误区;过量施用大量大肥料、盲目施用大肥料、多次施用、导致土壤营养结构变化、营养缺失等问题,同时带来很多危害:肥料残留、土壤板结、酸碱度失衡、环境的污染、营养失衡等危害。这时亟需改进施肥方式同时迫切需要有一种产品来弥补和改善大肥料的不足,最终导致农作物出现了生理害、产量低、抗性差,所以在生产中小肥料的施用可以实现增收减成本的作用!
现在我们小麦、水稻种植面临的情况是氮肥偏多、钾肥偏少、中微量缺乏,但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复合肥或者配方肥中不含有中微量元素,我们选择小肥料时候注意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钙、镁、硫、硼、铜、铁、锰、钼、锌、硅、氯)几乎不含有氮、磷、钾,同时还要看小肥料里添加聚谷氨酸、氨基酸等微生物发酵产物和秸秆腐熟剂,所以选择大品牌、选择自己田间使用做对比!
天气的影响
随着现在极端天气常态化,高温干旱、低温寡照、洪涝灾害等等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来说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尤其我们在小麦苗期返青苗期的“倒春寒”、灌浆期的“干热风”,以及水稻中后期的“寒露风”的影响还是比较大,我们要根据天气情况提前进行预防。
1、倒春寒对早春小麦的影响?
由于春季温度回升过快,小麦进入快速分蘖返青、起身拔节时期,尤其安徽省沿淮以南稻茬麦地区。由于小麦在2~4℃时,开始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13~18℃,这个时候遇到倒春寒抑制小麦的分蘖及生长分化。从近些年田间查看;分蘖期小麦受到“倒春寒”影响后会出现像开水烫过以后的植株干枯白花,起身期小麦遇到“倒春寒”会导致新叶及主茎冻扭曲干枯!最终可能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情况可能导致减产50%以上!
2、寒露风问题
寒露风每年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其实很多农民朋友会说没有到寒露,怎么会出现寒露风呢?那么寒露风主要是在寒露前后的一段时间,如果气温连续2-3天,日平均温度低于22-24度以下,就形成了寒露风。因为这个时候刚好遇到沿淮以南粳糯稻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一旦遇持续低温危害,就会造成空壳、瘪粒、导致减产。
如何应对“倒春寒”对早春小麦的影响?
及时关注天气及植保站农业信息,在寒露风出现时及时喷施九二0,减少水稻包颈的出现,促进水稻早开花灌浆,缩短抽穗灌浆时间,避开寒露风危害,但是75% 九二0,不能过量使用,每亩使用0.5克-1克最为适宜,根据田间的水稻情况!(先用酒精或者酒将九二0 晶体稀释后在加水稀释)
2、肥水管理
如果对于沿淮以北没有下雨的田块要及时浇水补肥,同时沿淮以南目前早春持续阴雨时,及时补肥促苗减轻冻害程度。抓机会趁下雨及时补返青肥促有效蘖!提高小麦免疫能力!(10-15斤尿素/亩),建议农民朋友不要在雨前或者下雨时候下田撒肥料,雨停后进行施肥利用率最高!寒露风对水稻需要撒施肥料灌6-8厘米水进行保温
3、叶面喷施
对于已经施肥后的田块,结合小麦病虫害防治加入以氨基酸、生物刺激素为代表的调节剂。增强小麦免疫能力,增加小麦叶片厚度。同时对已经发生的田块,可以缓解小麦冻害细胞的恢复生长。
管理的闪失
对于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有很多产量比较低的原因因素之一,农民朋友管理不到位不及时 ,还有很多农民朋友不经常下田,对自己庄稼病虫草害的发生掌握不清楚,我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跟风打药不下田 很多农民朋友不下田,就是看见别人打药他就打药,往往我们种植的结构不同、生育期不同,那么在防治病虫草害的时期也有所不同,所以只能多下田观察根据自己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防治,一定不能跟风下田打药防治管理。
一次打药不查看 对于很多的病虫草害,一次防治往往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杂草、害虫的抗性越来越大,有很多农民朋友认为施一次药剂就解决了,施药之后就不下田观察了,这样是错误的关键,我们无论在防除病、虫害还是草害,一次防治后都要下田观察效果,同时更好的观察一次效果和进行二次防治的时期。
药剂选择不合理
在防治病虫草害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和病虫草害的抗性增加,我们在选择药剂的时候,很多农民朋友只注重价格,不注重效果和药剂带来的附加值,最终导致防治效果不好,产量下降和药害的出现。那么我们在病虫草害防治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药剂的合理复配使用效果更好,不要单一的使用一种药剂。复配增效真的很重要。
施药用水不足量
当前对于农民朋友最头疼的问题:有钱买药、无力打水,每当防治季节结束后有不少农民朋友反映防治效果不好,其实主要原因是我们施药的时候用水量不足导致。当我们用水量不足的时候药液很难打到小麦颖壳缝隙里,即使选择再好的药剂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包括飞防用水量不足,一定加入高效助剂,才能达到高效!
建议农民朋友施药时候加入植物油增效剂(派米瑞),可以更好的增加展吸附性!更好提高药效!切记一亩使用2桶。
作者:祝子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