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问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哪一年通过

3.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4.在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在减排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分歧而最后又达成协议

5.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形成和生效过程是怎样的?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全球气候谈判_全球气候谈判中的重要原则

尽管各国都在展现积极姿态,但不可否认,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老生常谈”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 第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具体领域将如何体现?20多年来,伴随着世界经贸格局的不断演变,这一原则正呈现被弱化和淡化的趋势。 第二,融资问题如何落实?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建立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气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绿色气候基金”总额才勉强超过1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窟窿如何填补?钱款来自国家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今后如何统计?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很难“一蹴而就”。 第三,新协议的性质如何,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美方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但主办国法国却说,峰会结果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全球气候问题

碳排放额”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核心博弈,也是其核心分歧(发达国家转嫁历史责任)产生背景。

.就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来看,还是以工业制造发展经济,工业的发展肯定会用到能源的问题,而目前全球能源结构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必会有碳排放,限制碳排放就是限制其工业发展,也就是限制了其发展权。在碳预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多排放一些,其他国家就得少排放一些。一国发展空间的增多意味着其他国家发展空间的减少。谈判无果而终,一切皆源于碳排放权。

部分西方国家不顾18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累计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80%的现实,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作出更多承诺。目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对中国至少40%的减排目标心怀不满,对发展国家进行指责,而对本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碳排放量不提。

除了减排幅度,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气化所需资金和技术援助方面始终没有给出具体承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同样分歧明显。

邹骥指出,哥本哈根之前的多次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屡屡在强制性减排指标等问题上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施压。部分西方国家不顾18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累计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80%的现实,要求中国在减排问题上作出更多承诺。

实际上,以“碳排放额”为核心的博弈的背后是政治和经济利益。气候谈判表面层次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谈判,更深层次则涉及到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欧美发达国家气候谈判的实质就是试图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垄断环境容量划分,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取得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从巴厘岛会议到哥本哈根会议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根源。

呵呵,不知道你是不是广药职院的学生,这是我个人整理的答案,就贡献出来给你用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哪一年通过

任国玉博士说,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特别是最近50年中,人类向大气中过度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过去几十万年任何时间都高。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使得过去的14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到0.8摄氏度。如果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取严格的限制措施,继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到5.8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将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给许多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如寒潮、热浪、暴雨、龙卷风等,对人类社会构成极大威胁。他警告说,温度上升超过一定临界值可能导致气候突变,使得某些地区气温急剧升高,某些地区气温急剧下降,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灾难。人类只有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阻止全球气候变暖,才能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

这位专家介绍说,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温室气体排放在不断上升。今年3月,刚上台不久的布什以执行《京都议定书》将损害美国经济利益、广展中国家参与程度不够为由,公开宣称拒绝履行美国在《京都议定书》中作出的承诺。任国玉博士对美国这种出尔反尔、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批评。他说,实际上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过去一二百年内积累的结果。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广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只占很小比例。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主要由发达国家造成。此外,就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应该主要靠发达国家努力来解决,美国以发展中国家是否参与来作为自己逃避责任的借口是错误的。

他同时指出,尽管《京都议定书》未对中国规定减排指标,但中国近年来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任国玉博士说,为执行《京都议定书》,通常一个国家每减少1%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带来国内生产总值1%的经济损失。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而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少数发达国家在历次的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会议上都漫天要价,日本甚至在今年7月在波恩气候会议上对19年在日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提出新的要求,最后在广展中国家和欧盟作出极大让步的情况下才使波恩气候会议取得妥协性进展,《京都议定书》大打折扣。本次会议上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同样再次讨价还价,企图延缓《京都议定书》按时生效。美国继续顽固地坚持拒不履行义务的立场。谈判时常陷入僵局。但由于广展中国家和欧盟国家以尽快落实《京都议定书》的大局为重,同意做出非原则性妥协,大会才最终达成妥协方案。任国玉认为,今后的谈判也并非一帆风顺。

任国玉提醒说,《京都议定书》表明了人类社会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姿态,从根本上讲,《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离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还很远。《京都议定书》明年9月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时正式生效后,人类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努力还应继续下去。下一步的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任重道远。他建议,广展中国家将来也应参与到减排行动中来。

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公约》)是1992年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的,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签署。《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公约》的一个缔约方。

《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及具体措施。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它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法律依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决定》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院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2年6月11日在里约热内卢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在减排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分歧而最后又达成协议

2009年12月16日-20日,就在哥本哈根谈判针锋相对、几近崩盘的时候,牛津大学举办了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会议,会议学者来自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国等。众多学者的观点透露一个共同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的气候变化谈判阵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哥本哈根进程中,我们已经很难掌控众多分歧,实现有效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在延长将近一天后落幕,由所斡旋的一个政协协议《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获得大会以附注(take note of)方式通过。尽管美、中、欧、印、日等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同意了这项政治协议,但部分拉美、非洲和小岛屿国家对哥本哈根协议作了消极的反对。这说明哥本哈根大会在基本政治共识方面也未能取得全球一致,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日趋碎片化,传统大国主导,或者传统的南北阵营分野的局面都不能解释哥本哈根谈判的破裂原因了。从气候变化1990年开始谈判以来将近2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一个集团至少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就是从经济方面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分化,贫富的悬殊已经越来越大了。第二个就是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来说,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在过去的20年排放是非常多的,47个小岛屿国家和部分的撒哈拉以南的国家也对发展中大国快速增长的碳排放对他们生存的影响颇有微词。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代表的伞形联盟和欧盟在气候变化的认识、应对的方法、国际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要求等诸方面立场逐渐靠拢,在减排方法上都特别注重技术和总量—排放权交易体系,在意图方面都特别注重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竞争力,在行为上都开始特别注重法律和碳关税,在对发展中新兴大国具体减排施压方面又形成高度默契。美国绿色新政的实施和重新谋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加之美特有的单边主义气候变化外交行动,导致欧美发达国家阵营出现分化。和中国***在哥本哈根谈判上发挥了斡旋的领导作用,但是欧盟国家却担心这会变成新的中美共治,虽然这种担心没有事实依据,但是欧盟对哥本哈根协议和美国的做法非常不满。此外欧盟和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在减排这个核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内部减排阵营已经形成裂痕。在哥本哈根谈判中,我们可以通过报道看到,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小岛屿国家生存出现危机,所以他们参与行动意愿最高,取极为激进的态度立场。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旗手”,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经济有利于欧盟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匮乏,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相对薄弱,一方面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快速增长,需要维护经济发展空间;美国能源消费模式是奢侈和浪费型,接受强制性减排指标会伤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始终坚持技术上可行的减排。因此,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特点就是每个国家并非完全平等地从应对气候变化中受害或者受益,一个地区所遭受的气候变暖影响可能很大,另一些地区的影响却是正面的,一个国家既可以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污染源,也可能是受害者,而更多的则两者兼有。各国从全球气候变化中受益和受损有差异,有的过度使用别国能源,有的过度使用本国能源,有的基线过低,有的使用效率甚高,因此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涉及的利益非常复杂,利益多元化导致了全球谈判阵营的碎片化。全球谈判阵营的碎片化的结果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出现了十多种谈判草案、政治宣言的版本,导致气候变化谈判最终难以达成共识。欧盟委员会巴罗佐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点不在于谁是受害者,谁应该付出代价,而是如何建立共识,通过共同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作以减缓变暖的趋势。在后哥本哈根进程中,防止各种谈判集团的碎片化局面将是我们拯救地球的可行之道!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形成和生效过程是怎样的?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世界气候大会显示各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9月3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最终通过了旨在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高级别宣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气候问题专家王瑞彬认为,这次会议显示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心情,但也暴露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增强穷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存在分歧,预示着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不会一帆风顺。

3日,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通过了决定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高级别宣言》,这可以说是本次大会取得的最突出成果。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目的是为了加强科学的气候观测和服务,满足发展中国家获取气候信息的需求,并在气候服务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王瑞彬指出,这次世界气候大会就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达成一致,具有积极意义。

王瑞彬说,第一,这些成果实际上是表达了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可以说为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营造了一个合作的氛围。第二方面从客观上来看,这一成果本身对于推动未来国际社会取减缓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不过,王瑞彬指出,发达国家对这次会议的冷淡态度,使得会议的成果打了折扣。人们注意到,共有约20位国家元首、首脑出席了这次世界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但这些国家***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欧洲大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派高级代表团与会。对此,王瑞彬指出,这显示出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有所欠缺,也直接影响到这次会议对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所起到的作用。

王瑞彬说,这次会议并没有起到直接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合作进程的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高级别会议的***出席情况。与会的高级别***大多数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而来自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有所欠缺。可以看到,目前发展中国家立场更为积极,而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方面,在国际舆论上继续唱高调,但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难尽如人意。”

在这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在加速减排的同时,向穷国提供援助帮助它们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甚至警告说,如果愿望得不到满足,非洲国家将有可能集体抵制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王瑞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态度积极、立场坚决,是与其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有密切关系的。

王瑞彬说,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世界各地已经发生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来讲,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它的承受力是非常脆弱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相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很低的,但另一方面它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又欠发达。这些因素决定它(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显得相当得不足,所遭受的损失也更为严重。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感受更深,它希望国际社会给予资金和支持的这种愿望就更为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虽然目的重在就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更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达成一致,但在实际的讨论中,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却成了重点。王瑞彬表示,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并导致各种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根源,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大会,不可避免地要关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王瑞彬说,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个问题极为关注。从客观上来讲,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危害对各国来说是一样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这样一个世界气候变化最高级别的会议上,都期望能够再一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合国的推动作用,潘基文也在会上直接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呼吁,希望发达国家能够承担明确的减排指标;还有就是希望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上的合作能够达成一致,迈出实质性的步骤。

王瑞彬进一步指出,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集中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可以说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为哥本哈根大会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营造了氛围,但从这次会议上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突出,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仍将面临巨大困难。

王瑞彬说,这次会议营造了比较良好的合作氛围,各国在各个场合都表达了在这个领域加强合作的良好愿望,那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表达合作愿望的框架性文件是可以期待的。这方面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对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具有实质性的协议这样一个目标抱过高期望。能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这样的协定,取决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态度和立场,以及当时在会议上的行动。从这次会议上也可以看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该也会面临着矛盾和激烈的辩论情形。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日宣布,《巴黎协定》5日达到生效所需的两个门槛,并将于11月4日正式生效。

国际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不仅证明了需要对气候变化取行动的紧迫性,而且显示出各国一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合作。潘基文呼吁各国及社会各界全面执行《巴黎协定》,立即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按规定,《巴黎协定》将在至少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至少约55%)交存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之日后第30天起生效。

4日,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准《巴黎协定》的决议,欧洲理事会当天晚些时候通过书面程序通过了这一决议。这意味着《巴黎协定》已经具备正式生效的必要条件。[5]

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4日在摩洛哥城市马拉喀什发布新闻公报,庆祝《巴黎协定》生效,强调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是一个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的时刻,需要全世界坚定信念,完成使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11月7日至18日将在马拉喀什举行,同时还将举行《京都议定书》第12次缔约方大会和《巴黎协定》第一次缔约方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和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马拉喀什气候变化大会萨拉赫丁·迈祖阿尔联合签署了这份公报。

《公报》说,人类将记住2016年11月4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全世界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停止了走向气候灾难的脚步。

《公报》强调指出,《巴黎协定》是迄今最复杂、最敏感也是最全面气候谈判的结果,它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得以生效体现了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化取全球行动的坚定决心,它的生效使得、城市、地区、公民、企业和投资者的努力得以具体化,这是人类在战胜气候变化威胁上的一个历史转折。这个协定的基础是牢固的,在目标达到之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

《公报》表示希望马拉喀什气候变化大会能绘制出发达国家在2020年达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目标的明确路线图,以扶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另据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介绍,为纪念《巴黎协定》4日正式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将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纪念活动。

迪雅里克3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说,潘基文4日将与民间团体的代表举行对话会,就民间团体如何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作出贡献及他们的关切等交流意见。

《巴黎协定》共29条,当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参考网址:巴黎协定(2016年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_百度百科 ://baike.baidu/link?url=I6pK77N649hsaW9KDrUaT3eBCq0Q0NvhD3JKKDzgzX8QnoiqJ3wCx6PF911_mKckuGcFs_HFSjgQfGgHJgyT3gFsMlBG3zHlNbF8FMOMFxLMkaL-THvzdVojqK7itZR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