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才艺表演的双人小品

2.请问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苏德战场上莫斯科战役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对以后战局的影响

3.德国武装党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约瑟夫·迪特里希曾是的私人保镖

4.二战经典战役排行

5.俄罗斯战争故事:北方战争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哈尔科夫天气预报15天_哈尔科夫天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谓强大,但是却不是苏联的对手,说起来这也不能说德国不够强大,主要还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苏联陆地上比德国更强大;第二,德国要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第三,德国的海军不够强大,被英美包围在欧洲出不去。

从东线战场来看,德国前期发动了突然袭击,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苏联竟然能够在损失近半兵力的情况下挺过来,这就是苏联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要知道,苏联在二战中生产制造了近6万辆T-34坦克,二战后最初几年,还制造了3万多辆T-34-85坦克,这还是在诞生T-34坦克的哈尔科夫坦克厂长期被德军占领的前提下做到的,起技术非常易于生产制造,就连拖拉机厂都能制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曾经一边制造坦克,一边在让这些新坦克在厂房内朝外射击。

苏联也是一个陆权主义强国,苏联虽然没有强大的海军,但是陆地上却无人能敌。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确定了德国为其未来的主要军事对手,因此苏联很早就制定出深远战役学军事理论,确定发展机械化陆军,给每个集团军配备坦克、卡车等装备,使之具备纵深独立突破的能力,只不过,被德国巴巴罗萨突然打击后,苏军大量有生力量和装备物资被摧毁,这才陷入了苦战,事实上,如果二战按照苏联预想的1942年爆发,那么德国会败的更惨。

图为驾驶T-34坦克冲击的苏军部队,整个二战后期,苏军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中度过,而德军则节节败退。

比如说,在二战初期,苏联的BT-5、BT-7等快速坦克损失巨大,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这些快速坦克,虽然对比其他欧洲国家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德国反坦克火力面前,他们脆弱的装甲不堪一击,仅仅1年就损失殆尽。但是反过来,苏联制造的T-34坦克在东线战场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的1号、2号、3号乃至4号坦克的早期型,都无法奈何T-34,一度陷入了T-34危机之中。

图为德军进攻中的1号坦克,这些小坦克在闪电中很好用,但是中后期面对T-34,就基本没有用了。

而苏联同期的重型坦克,KV-2和KV-1,则在战争初期给了德军巨大的震撼,或许正是他们把德国坦克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引向了重型化,毕竟当时,德军任何坦克的火力都无法在正常的1000米距离洞穿KV-2,甚至出现了1辆KV-2摧毁一整个营的德军坦克。当然,德国在初期还是打的很快的,这是“闪电战”的功劳,并不代表德军当时技术装备就多么先进。

德国毕竟在体量上不如苏联,因此德军最后走上了以质量取胜的路线,德军的“黑豹”坦克能够比苏联的T-34-85稍强,而德军的“虎式”坦克也能比苏军的IS-2重型坦克更强,可是苏联的特点就是,不但规模大、体量大,关键军事技术也过硬,T-34-85单车是不如“黑豹”坦克,可是“黑豹”中坦再强,也不过制造了6000多辆,T-34-85却在二战中就制造了12000辆,战后还制造了33000辆,T-34-76则制造了40000辆左右,海一般的T-34使得苏军早早实现了机械化,也成为了德军的梦魇。

而且从机械化战争的角度来看,德国也完全够不上真正的机械化,他们的后勤还是以骡马为主,并非是以摩托化交通工具为主,德军的后勤部队经常赶着欧洲四轮马车,追赶前方的机械化军团。反观苏联,倒是真正实现了机械化,起码也是摩托化,毕竟人家的后勤是实打实的摩托化部队,在苏联将领们的回忆录中甚至指出,在苏军最困难的时候,苏联部队后勤已经无以为继的时候,苏联统帅部依然不愿意给机械化部队配发骡马化的后勤,依然在到处找卡车。

图为德国虎式坦克战斗场景绘画。

在二战后期,一个苏联的集团军会有4000多辆卡车作为后勤支撑,换言之,苏军之所以在后期能够打出一战解放乌克兰、再一战解放白俄罗斯的大纵深战役,就是因为苏军机械化军团后勤保障也是摩托化的,是能够伴随部队前进的,每一个苏联坦克集团军,都具备独立向前突进至少1周的能力,这个能力比德国要强多了。

从国际局势来看,德国腹背受敌,东线和苏联打,西线虽然早早把法国打败了,但是后期又面临着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辟的新战线威胁,两边分兵,自然不如苏联集中于一个方向要强大,毕竟苏联得到了情报:日本短期内不会在陆地进攻苏联,日本的方向是往东南亚进攻。再者,德国还面临着美英在海上的封锁和空中的轰炸,虽然美英在二战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进入欧洲战场,但是在初期,美英也通过战略轰炸等手段,破坏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和大量军工企业,让德国不至于爆发出更大战争潜能。

海上的封锁更为致命,德国无法获得欧洲没有的黄金、橡胶等战略物资,只能使用大型潜艇通过远洋航行到日本那里获取相关物资,可见其被封锁的有多困难了,在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后,德国也失去了8成的石油供给,实际上,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即便没有其他因素,单凭苏联也能击败德国,毕竟德国的命脉还是和工业,失去了这些,德国也就失去了作战潜力。

5分钟才艺表演的双人小品

眼下,俄乌冲突局势胶着。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新一轮导弹袭击,破坏了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其他几个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导致乌克兰和邻国摩尔多瓦的部分地区陷入停电状态,基辅供水也已暂停。

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电网公司宣布,乌克兰全境进入停电状态。基辅随即宣布,基辅所有地区暂停供水,敦促民众尽可能储备水。

守卫在基辅独立广场的乌克兰士兵图源:路透社

不得不说,在战争的冲击下,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回过头来看,当时克里米亚大桥遇袭,乌方表态令俄方厌憎。而后,人们也看到了俄罗斯调整了战术,并开始反击。

就有专家指出,克里米亚大桥所受破坏大约相当于遭到20枚口径导弹攻击,并认为俄方应当攻击乌克兰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设施作为回应。而一旦基辅这样的城市断电一周,就会造成彻底沦为灾区。

目前,基辅也认为,基辅将迎接二战以来最糟糕的冬天,由于断水和停电,许多人员不得不撤离,必须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对于这样的处境,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取全国性行动,提供4000个特殊的“无敌中心”,将每天24小时开放,为公众提供电力、水、供暖设备、网络和急救用品,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泽连斯基还表示,俄罗斯的目标是“将寒冷的冬天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的确,随着步入冬季,战事优势究竟在谁的一方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近日,乌克兰部分地区开始下雪,战场被积雪覆盖。西方与俄罗斯媒体纷纷讨论冬季战场,俄乌两国都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冬季会对谁有利?

就连宣称美国将继续支持乌克兰的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也不得不承认,俄罗斯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器,乌克兰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将是艰难的。

西方分析人士认为,冬天,俄罗斯军队将获得真正的优势。从军事战略上看,进入冬天对俄罗斯来说非常有利。

目前,俄罗斯开始不仅针对乌克兰军事目标,而且还针对其他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军民两用基础设施实施打击。这可以削弱敌人的作战意志。

在乌军重新夺回赫尔松市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前表示,赫尔松市的收复是冲突结束的起点,他还誓言重夺所有领土的控制权。

很明显,乌克兰方面希望趁着夺取赫尔松的胜势,继续发动攻势,夺回更多领土。

而俄罗斯也想在顿巴斯方向重新掌握主动。谁能占得优势的,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冬季作战。

或许是看到局势发生的微妙改变,美西方也开始担忧。近日,应美国、阿尔巴尼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局势举行临时会议。对于该会议,泽连斯基表示已指示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

如此看来,冬季局势的确是充满了太多未知数,而俄罗斯军队是否将获得真正的优势,还要看双方在冬季作战里的博弈了。

延伸阅读:

乌克兰半数电网受损致1000万人断电,当局敦促民众储备衣服和毯子过寒冬

据英国广播公司11月24日报道,随着冬季的到来,俄罗斯加大了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乌克兰有关官员表示,目前该国一半以上的电网需要修复。

乌克兰多个城市停电

乌克兰表示,当地时间11月23日,俄罗斯多枚导弹袭击其能源基础设施,包括首都基辅在内的一些地区在爆炸声响起后报告停电。

空袭过后,乌克兰首都基辅居民区断电

北部城市哈尔科夫、西部城市利沃夫和南部敖德萨地区等多地发生大规模停电,当地称,多处重要基础设施遭到袭击,部分地区水电供应中断。

乌克兰三座核电站与电网“断网”。国际原子能机构23日发布消息称,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外部供电再次被切断,目前依赖自身的柴油发电机。

乌克兰军方表示,俄罗斯23日向乌克兰发射了70枚导弹,其中有51枚被拦截了下来,还有5架攻击型无人机被击落。

据欧洲新闻报道,最近几周,俄罗斯多次向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开火,导致多达1000万人断电。

莫斯科表示,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是基辅不愿谈判的结果。

乌民众正面临过冬难题

国家电网运营商乌克兰电力公司负责人表示,乌克兰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是“巨大的”。

乌克兰当局警告说,断电可能会影响到数百万人,并敦促市民储备“暖和的衣服和毯子”。

乌克兰冬天的温度通常在零摄氏度以下,包括基辅在内的许多地区已经下雪。

被雪覆盖的基辅

世界卫生组织11月22日曾发出警告称,由于乌克兰多地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摧毁,数百万人的生存在今年冬天面临危险。

乌克兰承诺在严冬到来之前为撤离的公民提供免费住所。

总统泽连斯基在22日夜间讲话中表示,将在全国各地建立特殊的“无敌中心”,全天候提供电力、水、网络和药物。

乌已经开始将部分居民转移到取暖和安全问题不那么严重的地区。

请问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苏德战场上莫斯科战役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对以后战局的影响

一天, 老师走进课堂,学生们一齐起立喊:“老师早上好!”

老师愤愤地说:“只叫早上好?那我下午呢?难道就不好了吗?”

于是学生们又一齐喊:“老师下午好!”

老师又愤愤地说:“那我晚上呢?”

学生们又一齐喊:“老师晚上也好!”

老师点点头说道:“这样才行,现在重新喊一遍!”

学生们一齐喊:“老师早上好,下午好,晚上也好!”

老师说道:“坐下!今天我们要复习反义词,我们这样练习,我说一句,你们大声说出反义词。现在开始。”

老师:“今天天气很好。”

学生:“今天天气很坏。”

老师:“到处阳光明媚。”

学生:“到处阴云密布。”

老师:“马路上人山人海。”

学生:“马路上空无一人。”

老师:“年轻。”

学生:“年老。”

老师:“站立。”

学生:“躺倒”

老师:“有个年轻人站立在路上。”

学生:“有个年老人躺倒在路上。”

老师:“我捡到一元钱。”

学生:“我丢了一元钱。”

老师:“我捡到一元钱,交给老师。”

学生:“我丢了一元钱,去偷老师。”

老师:“错误,不能这样说!”

学生:“正确,应该这样说!”

老师:“错误。”

学生:“正确。”

老师:“这不行,这是违法行为!”

学生:“这可以,这是合法行为!”

老师:“我说错误。”

学生:“我们说正确。”

老师:“听老师的,老师说的才是正确!”

学生:“听我们的,老师说的都是错误!”

老师:“你们愚蠢。”

学生:“我们聪明。”

老师:“停止!”

学生:“继续!”

老师:“你们现在停止!别说了!”

学生:“我们现在继续!还要说!”

老师:“你们这些蠢猪,我说停止!”

学生:“我们都是天才,我们说继续!”

老师:“你们听老师的!”

学生:“老师听我们的!”

老师:“学生都得听老师的!”

学生:“老师都得听学生的!”

老师:“现在你们停止练习!”

学生:“现在我们继续练习!”

老师:“你们没完没了了吗?”

学生:“我们有始有终的呀!”

老师:“那你们就停止!蠢猪!”

学生:“那我们该继续!天才!”

....之后老师怒气冲冲地抱着书本走出了教室

德国武装党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约瑟夫·迪特里希曾是的私人保镖

逐一回答

莫斯科战役为何失败

1.1 发动时机因素,曾有后世者分析得出结论,本来巴巴罗萨行动在3-4月开始,可可爱的意大利人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为了帮助意大利朋友,德国不得不派出部队进攻东南欧,导致巴巴罗萨延期开始。

如果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间提前1-2个月,完全可能在严冬来临之前进入莫斯科

1.2实力问题,建议去看一下当时的统计数据。到了布良斯克双重合围战之后,德国的技术兵器损耗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飞机、坦克、火炮的完好数量已不足编制数的1/3,空军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以致当时的战斗机总监都只能说,我们的胜利遥遥无期

由于之前过于轻视毛子的力量,把希望放在速胜上面,后方补给没有做足功课,导致后期前线部队挨饿受冻

1.3战术问题,众所周知,德国人走的是闪电战路线,其实际上就是坦克部队在前面猛冲,破坏敌人的通讯、联络、指挥和后勤设施,让敌人陷入恐慌和混乱,然后由后续跟上的步兵部队扫尾

但当时德国步兵部队缺少机动工具,两者速度差比较大。衔接有问题。而装甲部队缺少伴随的自行化炮兵,攻击能力有所不足,基本依赖空军的斯图卡作为补充

这套战法在西欧没有太大的问题,可到了毛子这边,前期是一招鲜,后期就遇上问题了。

正如上面说的,当时空军能出动的俯冲轰炸机数量不足,突击威力受阻,而坑人的道路限制了后续步兵的机动性,兼之毛子抵抗到底的韧性。让德国人陷入僵局,技术和战术优势无法发挥,而毛子的人力优势可以充分发扬

这么看下来,莫斯科战役失败也是天意

2.如果在莫斯科小胡子赢了会怎么样

个人觉得将有两方面后果

2.1 苏联方向。当时苏联人已经是人心惶惶(根据解密档案,当时许多老百姓都喊出老会给我们面包的,这种口号,拒绝搬迁和服从命令),另一方面,莫斯科是俄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一旦切断,交通将陷入僵局,所以说莫斯科没了,苏联很可能会和德国媒合

2.2美国方向,当时美国对是援助苏联摇摆不定,是在莫斯科战役毛子胜利后才下定决心大力援助苏联的,并且最终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的

如果莫斯科没了,美国很可能改变策略,在收拾完日本之后转手对付德国,德国的失败将延缓至少2年

3.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人失败原因

3.1战略方面

建议去看看利特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里面提出了6正2反,8大原则。看看元首的规划就知道了。先是在目标之间摇摆不定,先想着拿下巴库,然后又灵机一动,想同步拿下斯大林格勒(属于瞎帅说的,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其次,选择目标时超越自身能力,只能把侧翼放给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结果被人家包饺子了;其三,直接攻击目标,而没有充分利用此前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的结果,先消灭苏军;其四,没有充分动员本方力量。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克里米亚的11集团军就在看戏,没有被投放下去

3.2战术方面。有一本书叫《车臣战训》,是总结城市战的经验。看了那个,再回头看看德国人作战方式就知道了

此外,始终无法切断伏尔加河上的运输线,导致崔可夫始终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后方增援

3.3后勤

在整个战役之中,后勤始终不充分,人员、补充不足。当时空军严重不足,坦克油料和也出现了不足

4.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局的影响

此战之后,德国人最痛苦的当属机动兵力严重不足。南方集团军群之前最重要的一个野战集团就是第六集团军,此战之后,第六集团军没了

在高加索的部队虽然在曼施坦因的配合下撤了出来,但第17集团军被滞留在克里木区域,最后只能撤回克里米亚半岛。此外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1个意大利集团军都没了,这造成了43年德国在南线的机动兵力捉襟见肘,而毛子得以进行全面进攻,在任意他们选定的地点发起攻击,让德国把血流干

但对于东线而言,曼施坦因在此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挽回了局面

真正的较量在于此后的库尔斯克和一系列反击战

这些战役在战术上将德国最后的机动兵力消耗殆尽,德国最终死于失血过多

二战经典战役排行

迪特里希(1892-1966)是德国武装党卫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因与有特殊的关系,在纳粹运动早期就是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本名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数军史爱好者更熟悉他的绰号塞普·迪特里希(Sepp Dietrich)。

1892年5月2日迪特里希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个小邦,但当时已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省份。德国20多年前刚刚由普鲁士统一,当时的"德国人"还是个新生概念,德国人内部的地域观念非常重,大致分南部的巴伐利亚人,西部的莱茵兰人,中东部的普鲁士人3大块。

迪特里希家境贫寒,只上过8年学,后离家外出游历,到达北义大利,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杂役,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在一家面包房做工。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里当一名炮手,曾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

一战是以堑壕机枪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而绞尽脑汁。后来英国人发明了新式武器坦克,而德国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突击队"Stu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堑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就是在战争后期加入突击队担任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非常少的坦克兵,成为一名坦克炮手。这段经历足以让他自豪不已--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很小,后来二战中德国的著名坦克将领,又有几人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仅是通讯军官而已。

德国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当了一名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本来并没有在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因为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可以看出来,迪特里希不可以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加入纳粹党,就被所倚重,担任了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许多,迪特里希本人贫寒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一战中的经历,都决定了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一种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也不出众,反而对其更容易信任。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作为帝国总理府官方警卫队的那部分党卫队扩充了规模,编成"阿道夫·警卫旗队",以迪特里希为首。这支警卫旗队挑选标准十分严格:所有士兵必须身高180公分以上,后来标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须对"元首"绝对忠诚,士兵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必须证明到1750年。

1934年,党卫队里的武装部队继续扩充,编成4个旗队,称为"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和"元首"。但因为兵源有限,"元首"旗队稍后才成立。这4个旗队统称为SS-VT,VT是德文verfugungstruppe,可能可以译为特别目的部队,SS-VT就是武装党卫队的前身,后来才正式改称武装党卫队Waffen-SS。

这一 时期,SS-VT的组织编制和训练都急剧向正规军靠拢,一批国防军军官加入武装党卫队 ,带来了武装党卫队所缺乏的军事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迪特里希本人头脑简单,并不是个"政治动物",再加上他一战老兵的经历,他更愿意把武装党卫队更多的看作是国防军的一员,而不是普通党卫队的一员。因此他与希姆莱的关系一度紧张,但由于的信任,希姆莱不得不对其有所容让。

武装党卫队的旗队相当于团。德国并吞奥地利的进军过程中,迪特里希的"阿道夫·警卫旗队"直属于古德里安的19装甲军。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分博克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屈希勒第3集团军和瓦尔特·克吕格尔第4集团军),龙德斯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赖歇瑙第10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李斯特第14集团军)夹击波兰。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一开始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第13军,军长魏克斯后来 也晋升为德军元帅,后来又转隶给南方集团军群的机械化主力第10集团军。

在波兰战役中武装党卫队暴露出了作战经验不足,训练不足,指挥参谋业务人员缺乏的弱点。警卫旗队尽管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但开战之后却一再地落后于上级指定的时间表,甚至有短时间被波兰军队包围,而不得不靠国防军部队接应出来的窘境。的是,迪特里希虽然没有指挥一个团必须的参谋工作经验,但他有一个从国防 *** 过来的优秀参谋长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后来在二战后期接替豪塞尔当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军军长,在应对英军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作战中表现出色。

在波兰战役中,警卫旗队犯下了虐待俘虏和残杀平民的暴行,这将是大战中武装党卫队一系列暴行中的第一次。不过公允一点讲,武装党卫队所犯下的暴行虽然远多于国防军,但跟普通党卫队中的特别行动队(负责消灭占领区犹太人)和骷髅部队(管理集中营)那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比起来,远不可同日而语。

德军一向以军纪严明而著称,波兰战役以后,对武装党卫队战争暴行的内部调查已展开,担任占领军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下令逮捕迪特里希,交付军事法庭审判。但在的干预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维茨因为此事得罪了,从此失宠。看一下德军元帅名录也会发现,波兰战役的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都是后来1940年晋升的首批元帅,只有布拉斯科维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维茨后来再也没有晋升为元帅的机会,他后来在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和盟军作战。

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编在博克的B集团军群,先征服荷兰 ,然后从北部进攻法军主力。在法国战役中,警卫旗队的表现出色,开始显露出后来成为德军王牌部队的苗头,但也并非完美。进攻荷兰首都鹿特丹时警卫旗队犯过一次严重错误。

当时德军向鹿特丹守军下达最后通牒,荷兰军队同意投降,但由于通讯联络中断,已来不及通知德国空军,因此鹿特丹仍被轰炸。此后德军空降特种部队建立者、空降兵将军库特·斯图登特进城与荷兰军队安排投降事宜,却被冲进城来的武装党卫队警卫旗队误开枪打成重伤!施图登特后来官至上将,在西线指挥伞兵集团军,并曾短时间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

虽然几乎杀死德国最优秀的将军之一,但法国战役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的总体表现优异,尤其当迪特里希在敦克尔克接到暂停前进的命令以后,竟然可以自作主张主动继续进攻,连军长古德里安也吃惊不小(当时AB两集团军群会合,警卫旗队暂时转隶A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指挥)。直到战后,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关系都非常好,尤其是战后古德里安当了新西德国防军的主要战略理论家,对受审的迪特里希有所帮助。

法国战局结束后,武装党卫队大规模扩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尔曼3个旗队合编成第一个武装党卫队师--武装党卫队第2"帝国"师,豪泽尔担任师长。另外和武装党卫队平行的另一个党卫队独立单位,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部队,也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师加入武装党卫队,为武装党卫队第3"骷髅"师,师长是西奥多·艾克。骷髅师因为从师长到士兵原先都没有作战经验,在战斗中的表现比警卫旗队和帝国师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国国内的警察也由党卫队控制,从警察中抽调人员编组了武装党卫队第4"警察"师。注意,武装党卫队第1师的空缺,这当然是留给警卫旗队的。但当时警卫旗队只是由团扩编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长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军发动东线战事前,先进攻巴尔干半岛,迪特里希指挥警卫旗队旅在李斯特元帅12集团军编成内闪击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战标志着警卫旗队真正成熟,成为德军的精锐王牌。尤其是警卫旗队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大胆穿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希腊中部品都斯山脉,突破易守难攻的各个隘口,猛穿猛插,一举切断了希腊西部在阿尔巴尼亚边境与义大利军对峙的希腊军主力,和希腊东部威尔逊指挥的英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络。

希腊军队主力被合围,迪特里希代表德国接受希腊军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将军的投降。然后直取温泉关,迫使英国远征军从海上撤离希腊。此后,警卫旗队升编为武装党卫队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步兵师,简称LAH师--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AH师在伦斯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丛集编成内,又一次充当先锋角色,并参加了乌曼合围战。但随后迪特里希却没有机会参加东线最大规模的基辅合围战,而是隶属舒贝特的11集团军向东越过基辅,进攻罗斯托夫。

这时候的LAH师已是德军著名的精锐王牌,不过注意,这时候LAH师还不是装甲师,而是装甲步兵师。1941年7月,迪特里希获颁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成为德军第40名获此勋章的军官。半年后由于罗斯托夫的胜利,迪特里希在骑士十字勋章上添上了橡树叶,是德军的第41人。

在度过了俄国严酷的冬天以后,武装党卫队第1LAH师,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撤出战场,运往法国,1942年7月,合编为第一个武装党卫队装甲军,由于是唯一的党卫装甲军,没有数字,军长是豪塞尔。同时,LAH师由装甲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附言,LAH师最终于1944年3月改编为装甲师,但那时迪特里希已不担任师长了)

党卫装甲军回到东线战场时,已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施泰因元帅奇迹般地避免了德军南翼的总崩溃,正在慢慢地向后撤退,引诱苏军拉长战线。党卫装甲军因为是新锐力量,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在这里,迪特里希的LAH师又制造了一场苏军野战医院伤员的暴行。因为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第26名获此荣官。

1943年苏德战场的重头戏是库尔斯克战役,LAH师是其中的主角,参加了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普罗夫霍夫卡战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却没有参与其间。因为决定要编组第2个党卫装甲军,由迪特里希任军长,是第1党卫装甲军,而豪泽尔指挥的装甲军则被赋予第2党卫装甲军的。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国,任务有两个:一是由LAH师抽调干部,组建新的武装党卫队第12"青年团"师, 二是组建他的军部。从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战争结束,迪特里希的参谋长一直是克莱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国防军的参谋部军官,拥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正好可以补迪特里希军事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党卫第1装甲军正式在柏林成立。当时义大利投降,命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在前线和盟军作战,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坐镇北义大利,弹压后方局势,迪特里希的军司令部也被派去隶属于隆美尔。但迪特里希只是坐镇德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勃伦纳山口,手下也没有可用的兵力, 是个光杆司令。(LAH师这时已从俄国调到义大利,但不归迪特里希指挥,而归豪塞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

义大利局势平静以后,隆美尔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国,准备反击预料中的盟军登陆作战。迪特里希的第1党卫装甲军隶属西线装甲丛集,下辖武装党卫队第12"青年团"师,第17"伯利钦根"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 。

迪特里希对隆美尔的关系也值得一提。迪特里希这几年远离,亲身经历盟军压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优势,所以完全同情隆美尔、伦斯德和其它陆军将领同盟军媾和的想法。隆美尔有没有参加反的密谋集团,史学界尚无定论,隆美尔被逼死的,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集团成员,战后坚持隆美尔是反的,这种说法最初被几乎所有史学家纳,但戴维·欧文在他的隆美尔传记中却提出了质疑。但隆美尔主张与西方媾和是确定无疑的。而有证据显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

在诺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尔相互配合,着实让盟军吃了不少苦头,但迪特里希战后对审问他的美军谈起隆美尔时,说"隆美尔是个报纸上的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杖,高喊我是非洲之王!"。这评价显然有失公允,反映出德军经历东线战斗的指挥官对没参加过东线作战的同事的轻视心理。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迪特里希的军下辖武装党卫队青年团师,国防军第130装甲教导师(师长是前非洲装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国防军21装甲师。后来LAH师也调归他指挥。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军的地段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泽尔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师,SS第10弗隆德斯堡师)两个党卫装甲军,和陆军第47装甲军。当防守诺曼底地区的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曼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时,豪泽尔升任集团军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参谋长比特里希继任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

德军的损失虽然惨重,但依靠著娴熟的战斗技巧和诺曼底地区灌木围田的有利地形,还是长时间地阻挡了英军蒙哥马利的所有突破企图。LAH师的魏特曼过去创造过一辆坦克击溃英军一个坦克营的战例,而这个英军坦克营还是属于在北非号称"沙漠之鼠"的精锐第7装甲师的部队。

迪特里希因为成功的防御战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上的钻石饰,成为第26名获得德军最高军功奖赏"带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的军官(并且是武装党卫队两位获此殊荣的人之一)。获得这一奖赏的二战德国军官共有27人,其中元帅有隆美尔,凯塞林,莫德尔和舍尔纳,上将有迪特里希,曼托菲尔,胡贝,巴尔克,绍肯,毛斯。本来在此之上,还有"带金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不过一共只颁赠了一枚,颁给空军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上校。他在二战 *** 击毁500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相当于一个苏军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实力。

在本期间,7月20日谋杀未遂对迪特里希影响不大,迪特里希的司令部里有一条直通大本营的联络热线,第一时间就获悉还活着。但是随后美军在南方"眼镜蛇"行动获得突破,却彻底改变了西线的态势,美军新投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向德军防线纵深突进,德军南方的薄弱兵力再也无法维持一条像样的防线。

在这一片混乱中,迪特里希于8月代理指挥整个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西线装甲丛集),在法莱兹试图拖住加拿大军的合围攻势,结果法莱兹比南面的阿尔让唐多守了5天,让大批陷入法莱兹-阿尔让唐口袋的德军钻了出来。之后,迪特里希又临时代理负伤的豪塞尔,指挥第7集团军,8月31日终于把第7集团军交代给埃贝尔巴赫将军,但埃贝尔巴赫第2天就不幸被英军俘虏,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来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团军交给陆军的曼托菲尔将军。

当西线的混乱局势于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召回,组建另一个武装党卫队装甲集团军,是SS第6装甲集团军。在本期间,迪特里希利用他跟的特殊关系,试图为他的私人朋友,因为参加谋杀集团而被捕的,隆美尔的前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说情。尽管没有成功,但斯派达尔在盖世太保狱中的待遇改善了不少。战后已成为西德军队要员的斯派达尔也投桃报李,替迪特里希申请释出过力。

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定担任阿登攻势的主力。为此,集团军下属第1党卫装甲军,军长普里斯Priess,编有SS第1警卫旗队LAH师,师长蒙克Mohnke,第12青年团师,师长克莱默Kraemer。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是比特里希,下属SS第2帝国师,师长拉麦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师,师长施塔德勒Stadler,和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拜尔莱因。另外还临时借调来了陆军第15集团军的67步兵军。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配备有斯科尔兹内的武装党卫队特种部队和海德上校的陆军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糟糕,这部分是因为阿登的地形,整个装甲集团军只有5条进军道路,非常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敌后的海德上校的伞兵旅不管怎样等不来预定的主力接应,被迫投降。整个集团军只有LAH师的派佩尔团级战斗队有过突破性的进展,这还是因为派佩尔在进攻中缴获了一个美军补给站的燃料才得以继续前进的。但派佩尔的部队和LAH师,党卫第1装甲军军部,迪特里希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络却无法沟通,进展情况根本不为上级所知,所以集团军根本没有发展这个突破口。

阿登战役的明星由预定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变成了曼陀菲尔的陆军第5装甲集团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但迪特里希及其集团军司令部对战役细节的组织安排能力应当批评,像进军路线,通讯联络,燃料配给这些困难,事先都应有所考虑。当海德上校战前因为担心联络不畅,而向迪特里希建议将信鸽作备用联络手段时,迪特里希居然斥责道"你认为我是谁?开动物园的吗?"。迪特里希战后曾抱怨说天气也是一个困难,本来他应当感谢糟糕的天气帮助德军避免了盟军在战役头几天的空中轰炸才对。派佩尔特遣队因为孤军突进过远,不得不撤回来,但此前制造了一起美军战俘的。迪特里希,派佩尔等人将在战后因为此事而受判。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被运到匈牙利,隶属沃勒尔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巴拉顿湖附近发动对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反攻,为此,吉勒Gille的武装党卫队第4装甲军也归迪特里希指挥,包括武装党卫队第3骷髅师和第5维京师。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苏军向布达佩斯的总攻迎面相撞,在优势苏军的进攻下不得不撤退。为此雷霆,下令取消武装党卫队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霍亨施陶芬师的荣誉臂章。这对在前线苦战的迪特里希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迪特里希获悉这一讯息时,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里自言自语着"在所有这一切之后,这就是感谢。"他当即下令禁止传达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还是通过其它渠道传下去了。传说迪特里希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但迪特里希没有退回勋章。他的佩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十字章到今天还储存在他的长子家里。

匈牙利反攻失败以后,迪特里希的党卫装甲集团军且战且退进入奥地利,在那里向背后的西线美军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国第7集团军第36步兵师投降,随即被拘禁。

因为阿登战役中党卫军美军战俘,迪特里希和下属的军,师,团指挥官都受到审判,结果迪特里希被判处终生监禁,派普尔被判处(但没有执行),参谋长克莱默判了10年,军长普里斯判了20年。这些人都被关在Land *** erg城堡,这个城堡监狱就是1923-1924年间因为啤酒馆失败而被监禁9个月,在狱中写"我的奋斗"一书的同一所监狱。

德军战犯都没有服满刑期,陆续释出狱。迪特里希和派普尔两人是这个监狱的最后两名战犯,于1955年被释。但1958年,迪特里希又面临西德 *** 的审判,这壹次是因为在1934年清洗罗姆的纳粹冲锋队的 "长刀之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迪特里希被判刑18个月,但因为健康问题,只坐了半年牢就出来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于心脏病,享年74岁。

俄罗斯战争故事:北方战争

第一,闪击法国,**方案,这个是二战最精彩之战役,可惜了敦刻尔克,德国在兵力,装备尤其是陆军装备较法国落后的情况下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击败英法,是二战最经典的战役,具体战役不细说了,因为这个战役时间太短了

第二,闪击波兰,白色方案,这个主要是大胆,谁都想德国不会出兵,德国要和苏联打,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当时波兰战役结束,英法还没有完成战争动员,不细说,原因同上

第三,芬兰战役,我之所以排这么高,是因为芬兰用规模为苏军1/3的部队打垮了苏联,而且芬兰几乎没有坦克飞机,迫使苏联增援,战争打了3个月以上,苏军伤亡30w以上,芬兰伤亡为苏军1/10,而开战前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苏军的一次武装游行

第四,哈儿克夫反击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情况下,德国曼施坦因元帅以顿河方面集团军群,其实只有一个第四装甲集团军的情况下,打的反击战,使得苏军被歼灭2个集团军,还有30个师被击溃

第五,基普会战,这个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约100万的苏军被包围歼灭

第六,库尔斯克战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坦克战,只是关键时刻德国放弃了,以至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第一次丧失主动权

第七,北非战役,特指第二次阿拉慢战役之前,隆美尔指挥的德军仅是英军的1/3-1/5,而多次以弱胜强,而阿拉慢,本人只想说,220000英军在有绝对的海空优势下和27000德军的战斗,这能输吗(意大利我真没好意思说,说了怕这货没脸)

第八,诺曼底战役,情报人员的胜利,首先龙泰斯泰特猜错了,隆美尔猜对了,是诺曼底,有了一点防御,但是毕竟兵力不足,其次就算是隆美尔也没想到在诺曼底一个不是大型港口的地方,盟军用了组合港口技术迅速完成港口基建,使得盟军迅速完成登录,使得德军半渡而击完全失败

第九,伦敦空战,这个与其说是英国厉害还不如说当时的和戈林,尤其是戈林有点213了,不过我佩服道丁,那么大的亡国压力,道丁展现出出色的指挥和魄力下,不列颠空战,英国胜利

第十,克里木半岛战役,曼施坦因成名之作毕竟第一次独立大战役,多啦a梦的出场,其实这个位置明斯克也可以,还有其他不少战役也可以,但是我个人喜欢曼帅,因为长的帅啊,所以排这了,这个战役保证了罗马尼亚油田,否则德国的武器就成烧火棍了

以上是我的榜单,每次战役都是绝对的指挥艺术,至于所谓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实都是吹出来的,因为民众需要希望,就以斯大林格勒来说,德军损失的唯一成建制部队是第六集团军,其他部队基本没有伤筋动骨,只是有一定损失,但都不大,在10个点左右,而且要不是因为213,第六集团军完全可以在12.24日配合曼施坦因的冬季风暴作战突围,双方当时只有20公里的距离,而且整个苏德战场在42年德军人数是350万,一个斯大林格勒损失200万?损失超过70万德国的苏联南方战场就崩盘了,事实证明没有,否则就不会在斯大林格勒结束仅仅1个月后,苏军在哈尔科夫被打的抱头鼠窜,同理莫斯科战役也是,阿拉慢不做评价,中途岛是日本作死,让一个瞎子开侦察机,中途岛战役,其实论影响,此战并没有莱特湾海战那样规模巨大,毕其功于一役,也比不上马里亚纳猎火鸡的威武,但是是美国参战后的第一次绝对胜利,为了鼓励美国人参军,稳定国内局势,所以被大肆宣传,不过以当时美国的海军能打赢这个战役也是不容易,尼米兹还是有水平的,但根本原因是那个瞎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瑞典长期称霸波罗的海,到17世纪末,与周边国家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波兰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缔结关于对瑞作战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允诺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针对反瑞各国同牀异梦,互不协调的弊端,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战争初期,彼得一世的战略方针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预定攻击的第一个目标是瑞典要塞纳尔瓦。1700年9月2日,彼得一世率部从莫斯科向纳尔瓦开进,俄军在纳尔瓦集结,并构筑平行壕。与此同时,奥古斯特二世进军立窝尼亚,包围里加。正当俄军开始围攻纳尔瓦时,奥古斯特二世却解除了里加之围,从而使查理十二世得以率军8000驰援纳尔瓦。

11月30日,查理十二世突然出现在纳尔瓦地区,完全出乎俄军意料。双方兵力火力对比,俄军都占优势,然而,俄军不敢贸然应战,迟迟按兵不动。14时许,瑞军率先攻击,双方交战,俄军军官率先投降,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纳尔瓦失利,彼得一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紧建立正规陆、海军,发展军事工业,准备再战。查理十二世认为俄军已无力再战,遂于1701年率军进入波兰。

1701年,彼得一世在瑞军转战波兰之际,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1702年,俄军相继夺占诺特堡、吕恩尚茨、杨堡和科波雷等地。在涅瓦河上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1704年,俄军又攻占多尔帕特、纳尔瓦和伊凡哥里德。

1705年,俄军一部进入波兰。1706年,瑞典军占领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战败求和,被迫放弃波兰王位。之后,俄瑞议和不成,双方准备再战。

1707年1月,彼得一世作战的基本精神是:俄军从波兰向俄本土实施战略退却,诱敌深入,以小战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惫敌人,视情况在俄境内进行决战。查理十二世的作战是集中主力沿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进攻,力争在俄边界地区与俄军决战,一举歼灭之。

1707年秋,查理十二世从萨克森出发东征俄国,波境内俄军迅即撤回本土。1708年初,瑞军占领格罗德诺,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7月在戈洛夫钦附近歼灭俄军一部。俄边境城市莫吉廖夫守军投降。彼得一世在瑞军进军路上实行坚壁清野,给瑞军造成极大困难,使其放弃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转向乌克兰,以等待援军,并期望反俄哥萨克统领马泽帕的配合。1708年10月9日,彼得一世在列斯纳亚村歼灭瑞典援军,而后袭击马泽帕的基地巴图林。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奇寒,瑞军大量减员,被迫于次年春南移。瑞军进入乌克兰以后,分散在罗姆内、卡佳奇、普里卢基和洛赫维察等地过冬。

俄军驻扎在切尔尼哥夫、基辅、佩列亚斯拉夫和波尔塔瓦等地,从北、西、南三面对瑞军形成包围态势,继续以小战袭扰敌人。

1709年春,查理十二世决定经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进攻莫斯科,为此,4月底进抵战略要地波尔塔瓦。5月11日,瑞军开始围攻波尔塔瓦,历时两月有余,始终未克。7月6日,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进至距波尔塔瓦5公里的雅可夫策村以北,并占领阵地,决定同瑞军决一雌雄。

7月8日凌晨2时,3.2万瑞军与4.2万俄军展开激战。

瑞军摆开战斗队形,开始出击,俄军首先以骑兵迎击。3时,双方在前沿阵地展开激战,俄军依托工事,牵制杀伤敌人,为俄军主力出击争取了时间。4时,俄军主力做好出击准备。瑞军进攻受阻,一部向波尔塔瓦森林逃窜,被俄缅希科夫部追歼;另一部撤至俄军阵地右前方森林地带。9时,双方经重新部署后的短促交战,立即投入白刃格斗。瑞军右翼部曾一度突破俄军中部,俄军实施有力的反突击,堵住缺口。俄军骑兵包抄瑞军两翼,对其后方造成威胁;瑞军动摇,从退却变为溃逃。11时,瑞军伤亡近万,数千被俘。7月11日,瑞军残部约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马泽帕和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这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北部。

1940年7月16日,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

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