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是如何预报的?

2.国家气象中心“生产”天气预报的程序是什么

3.制作气象预报步骤有

4.国内各地区天气预报是地方气象局上报中央的还是中国气象局本身预报的

气象预报有多强_气象预报会商

预报岗。根据查询中国气象局显示,气象局的预报岗,是一个全年365天乘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特殊岗位,预报员实行轮班工作制,每名预报员连续值班24小时,每个班要从凌晨4点起,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发报、会商、预报、服务、总结、交接等一系列工作。

气象是如何预报的?

如我是天气预报员,我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天气预报员的工作流程,认真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作出尽量准确的分析。第一,我会利用自己的气象学知识,并结合本地天气的实际情况,对本地的天气状况形成基本认识,我会充分了解本地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气候规律,例如,哪块区域是降雨多发带,哪里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区域,熟悉本地的各种灾害性天气或者是高影响天气。第二,我会认真分析本地的天气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地天气的影响系统。具体来说,看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系统是什么,推断系统的演变快慢和速度,预测未来的位置和变化趋势。就此,对本地的天气变化有个初步的判断与推断。第三,结合数值预报的结果,对自己的判断和推断进行修正,从而形成最终的对天气变化的分析与判断。如果是要分析未来几个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则要进一步结合雷达图和卫星云图进行判断,比如根据云图分析未来短时间内将有大范围降雨,一要提前预报哪里会成为可能的降雨中心,二要预报判断降水的性质和降水量,并根据预报结果,确定是否要发布预警,判断预警的级别。另外,为了确保对天气变化情况分析的准确性,要与几个预报员,特别是与有经验的预报员进行天气会商,并将最终讨论结果交由首席预报员确认,减少或避免预报事故。总之,分析天气变化的过程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严格遵照流程做好天气情况分析工作的同时,作为一个尽职的天气预报员,还要加强对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集合预报技术等与天气预报相关的新资料、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技术水平,尽力为民众作好天气预报,方便民众轻松出行、预防灾害。

国家气象中心“生产”天气预报的程序是什么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制作气象预报步骤有

按照个人的想法说下,仅供参考:

主要两部分:

1,、数值预报订正:现在的数值预报能力已经很强,精确到每个县都可以直接计算出预报结果,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权衡应用各种数值预报结论,按照预报员经验做订正,找出全国最高危影响的天气。(其实最主要就是画线,晚上中央台天气预报的降雨落区图、寒潮范围区域等等)

2、逐级会商(天气会商就是听取多人意见,得到思考全面的预报思路):每个精确到县的天气预报的具体结论都要经过至少三层会商才定下来,早晨8:00点国家局指导省局天气会商,白天省局指导市局会商,市局在根据当地的特征自己会商,最终的预报结论是由市一级的气象台敲定的,并按时统一上报国家局。(具体到某个城市的天气要素预报,比如太原市的天气现象、气温、风速、风向,是由太原市气象局确定的,但是由于逐级会商,这个结论却是国家局、省局、市局的综合结论)

国内各地区天气预报是地方气象局上报中央的还是中国气象局本身预报的

制作天气预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等。

每天的任何时候,世界各地的气象台都会收到来自气象站的各种天气记录资料。这些记录汇总成巨大的数据库,气象学家从中获取信息。使这些资料得以大规模交流的机构是全球通讯系统(GTS)。当数据被输入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后,气象学家就可以绘制天气图。在作出天气预报以前,他们非常仔细的研究天气图,并和以往的图像进行比较。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甚至可达85%。

天气的特征

天气(weather)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有个术语叫“上级指导预报”。每天早八点中央气象台会组织全国天气会商,点名某个要出现天气过程的省份的预报员发言,然后中央台总结,接下来省内天气会商、发言、总结。各个地区要按照本地的实况观测资料作出预报。比如温度,最高温要参照当地前一天14点的温度和最低温度,根据当地的冷暖平流、天空云量等判断温度将要上升还是下降,温差是要变小还是变大,还要报到上一级气象台,再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