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航天事业有哪些新成就

2.国家在航空航天这方面都有过哪些重大工程

3.GIS和GPS和RS有什么区别?

世纪气象导航_世界气象

雷达是20世纪人类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明。雷达的出现为人类在许多领域引入了现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国人为了防御敌机对本土的攻击,开始了第一次实用雷达实验。当时使用的媒体是由BBC广播站发射的50米波长的常规无线电波,在一个事先装有接收设备的货车里,科研人员在显示器上看到了由飞机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的回波,于是雷达产生了。

我国的航天事业有哪些新成就

意思就是大家合作共赢了。以前欧洲说好的一起研发,结果上车了都已经,还是把中国卖了。

现在中国北斗都民用好几年了,欧洲伽利略还是个渣渣所以又想起来合作共赢了。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部的最新消息说,中欧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终于结束长达8年之久的频率协调工作,中国北斗、欧洲伽利略这两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未来将基于频率共用理念,携手合作走向共同发展。

中国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其中最早的是1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此后,研发生产了各种特殊功能的卫星,主要包括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

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利用太阳、月球和其他自然天体导航已有数千年历史,由人造天体导航的设想虽然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有人提出,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实现。1964年美国建成“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并交付海军使用,1967年开始民用。

13年又开始研制“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苏联也建立了类似的卫星导航系统。法国、日本、中国也开展了卫星导航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卫星导航综合了传统导航系统的优点,真正实现了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高精度被动式导航定位。特别是时间测距卫星导航系统,不但能提供全球和近地空间连续立体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和测速,而且抗干扰能力强。

国家在航空航天这方面都有过哪些重大工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年10月,我国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2003年10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

近50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1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

11年3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8年多,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10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3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年2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于1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21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别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21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22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调查、地图测绘、 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4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

从1988年至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3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2个增加到4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加到4个,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年5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8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网和电视传输等,能同时转播6路彩色电视和8000门双工电话。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仅公众通信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

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2006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目前,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

4.气象卫星系列。1988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 9月和1999年 5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后者于2000年8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

19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3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3颗。前2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5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3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3通道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台风等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

5.地球卫星系列。1999年10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对地遥感卫星——一号01星发射成功。星上装有5谱段CCD 相机、4 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等。继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2003年10月,我国又与巴西合作研制发射成功了一号02星。这两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卫星的空白,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和环保等众多部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被誉为“ 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 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系列卫星发射成功的同时,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2006年4月,又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这些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卫星应用中心。我国的卫星遥感应用已经涵盖了气象、海洋、陆地三大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业务运行系统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6.导航卫星系列。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这项成就表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自行研制发射导航卫星的国家。

二、运载火箭

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截止到2006年9月,已实施了91次发射,成功地将国内70余颗大中小型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无人飞船;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探月工程

2004年1月,经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经过多年论证,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可概括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四、载人航天

从1992年开始,经过七年的论证、攻关、研制和试验,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飞船在轨正常运行一天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后经过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共三次无人飞行试验的考验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10 月15日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天后,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健康地走出返回舱,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随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从神舟六号返回舱中健康出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多人多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神舟飞船的功能和性能越来越完善,质量越来越可靠。

神舟一号飞船着重考核了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回收着陆技术等5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飞船用了最小的配置,仅上了确保飞船成功返回、准确着陆的8个分系统,飞船的轨道舱没有进行留轨试验。

神舟二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而用全系统配置的正样无人飞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优化性能,增加了载人有关设备,航天员安全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神舟四号飞船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功能,优化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增强了整船偏航机动能力。同时,设计人员还改善了舱内载人环境,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使用、出舱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全面通过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标准的考核,为航天员创造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在神舟四号飞船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对神舟五号航天员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种故障对策方案,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2人5天航天飞行,为适应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需要,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重大配置调整,并对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等进行了多项改进,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并参与有效载荷的造作操作,标志着我国真正有人参与的航天活动的开始。

GIS和GPS和RS有什么区别?

航天有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系列(月球勘察),北斗系列(导航)及一系列通讯,气象卫星如风云系列;

航空有航母舰载载机、四代重型歼击机、大飞机(民航大型客机)等。

航空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指飞行器在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社会生产突飞猛进的结果。航空航天的成果集中了科学技术的众多新成就。迄今为止的航空航天活动,虽然还只是人类离开地球这个摇篮的最初几步,但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对政治、经济、军事以至人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三者的区别:

RS 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RS,或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

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RS图层的合成,你能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GIS

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 ,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GPS了

2、如何在考试中区别RS , GPS, GIS:

RS实际上就是从空间俯视得到的照片,遥感图的形式呈现,因此凡是涉及到实时监测某地理事物的变化的一般可以认为是RS;GPS是测量高度、定位的,因此涉及测量和定位的字眼的都可以是GPS;GIS就是地理专业软件,它作用是决策,因此得出什么结论之类的就可以算GIS

这三者的的关系类似于 一个大脑 两只眼睛

GIS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

GPS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

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

GPS和RS为GIS提供了数据源

拓展: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射经过编码调制的连续波无线电信号,编码中载有卫星信号准确的发射信号,以及不同时间卫星在空间的准确位置。

载于海陆空各类运载体上的卫星导航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后,如果它们有与卫星钟准确同步的时钟,便能测量出信号的到达时间,从而能算出信号在空间的传播时间。再用这个传播时间乘以信号在空间的传播速度,便能求出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卫星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