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变化_气候的变化会怎样影响生物多样性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3.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
4.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5.气候变化是什么
6.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影响是怎么样的?
1.
冰川消融
冰川
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
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
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
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喜马拉雅山
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
“
消瘦
”
。被称为
“
亚洲
水塔
”
的
青藏高原
冰川是
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
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
30
年,
80%
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
疑是雪上加霜。
2.
极端气候
暴雪、
暴雨
、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
……
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
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
根据德国一家著名财产保险公司的报告,
1981
年至
2010
年,人类因为极端气候遭
受的财产损失平均为
750
亿美元,而
2011
年达到了创纪录的
3800
亿美元。
3.
粮食减产
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
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
,
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
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
农业水资源
的
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
海平面上升
“
马尔代夫
只是其中一个小国。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事。但在这里作的决定,将会对
我的人民有莫大影响,更会改变
世界历史
”H.E. Maumoon Abdul Gayoom (
马尔代夫)
于
日本京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3
次缔约国会议上所作的声明。
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
70%
口人生活于沿岸
平原
全球前
15
大城市中,有
11
个是沿海或位于
河口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
情景特别报告》(
SRES
)估计,从
1990
年到
21
世纪
80
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
22
到
34
厘米。
近
30
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
90
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
湿地
及岛屿洪水泛
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
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
渔业
、
珊瑚礁
、环礁、
野生生物
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
面临洪灾、
海水入侵
、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
长三角
、
珠三角
、
黄河三角洲
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5.
物种灭绝
“
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
生物
-大约
25%
的哺乳类动物以及
12%
的雀鸟
-有可能
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
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
”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
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
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
5
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
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天气变幻无常,但在了解到它是怎样形成的,并充分、及早地掌握有关历史和现实的观测资料后,预测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和发展趋势,还是可能做到的。如果综合一个地区长时期的气候要素(如气温、降雨量、湿度、风、气压等),便可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它仍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在黄河流域世代农耕的中国人,能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二十四节气。这种对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就是通常所说的气候(climate)。而天气(weather)则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由于纬度的高低和地面状况的不同,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各具特色。气候可以分区。气候带(climatic zone) 是气候分区的最大一级单位。由于控制气候的最主要因素为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因而气候带是沿纬度带分布的。现在通常将全球划分为热带(大致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5°之间)、亚热带(南或北纬度25°~35°)、温带(南或北纬度35°~60°之间)和寒带(南或北纬度60°到极区)等4类,共7个气候带。在一个气候带内还可划分出若干个气候型。
从长时间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和气候带是在变化着的。如果以气温的高低作为标志,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演化历史上,全球气温有过大幅度的升降。冰川曾经不仅覆盖两极和高纬度地区,而且中低纬度地区也可广泛发育着冰川,被称为冰期(glacial age)。而在大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比较温暖的时期,叫做间冰期(inter-glacial age)。在大冰期内,气候并不总是一样的寒冷,仍不时有冷暖的变化,可以再划出若干小冰期及相对比较温暖的小间冰期。
对地球过去的冷暖变化,主要是通过研究那些能指示气候特点的地质历史资料而得知的。新元古代(8亿~6亿年前)以前可以查证的材料不多,但已发现存在冰川活动的遗迹。现已查明,新元古代以来出现过3次大冰期:第一次冰期发生在新元古代(可细分为两个冰期);第二次冰期发生在古生代末期;第三次冰期从第四纪初期开始,最冷时,全球大陆20%~3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约在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开始退缩,现已缩小到仅能覆盖大陆面积的10%左右,总的趋势是在变暖,人们把这个回暖的时期称为冰后期。在第四纪冰期中,气候有过多次冷暖变化,冰川时而扩大,但其间仍有波动(图4-6)。
图4-6 新生代的气候变化历史
气候为什么会发生大变迁,甚至有冰期出现呢?曾有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或减弱,导致了冰期的出现。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当然会对地球上的气候有影响,太阳黑子增多,即活动强烈时,能够引起气候异常,已是多次观测到的事实。但太阳辐射量是否可变化到足以造成冰期,恐怕很难。有些人认为是地球旋转轴倾斜度发生变化所造成的,使地球改变了相对于太阳的照射角度,因而增多或减少了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辐射量。其中塞尔维亚的天文学家米兰柯维奇(M.Milankovitsch)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根据对70万年以来中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发现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数万年的周期,与地球运动的3个轨道要素[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以及公转轨道近日点进动(也叫岁差)]一致。还有人认为,3次大冰期间隔的时间与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致相当,认为是太阳系进入星际尘埃物质较密集的区域时,太阳的辐射受到这些尘埃的阻挡,使地球上得到的热量减少,从而出现了冰期。另外,如果地球受到外来巨大陨星的撞击,激起大量粉尘进入大气层,阻挡了太阳的辐射,气候也会因此转冷,这也是一种可能(详见第十二章)。地球上岩石圈的运动引起海陆分布的剧变,生物、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变迁都有重要影响,在本书有关章节中将另作讨论。
思考题
1.地球上为什么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
2.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地球的气候?
3.现在地球气候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1.周淑贞.1996.气象学与气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巴里HG,乔利KJ.(1976),.大气、天气和气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竺可桢.1979.竺可桢文集(有关篇章).北京:科学出版社.
4.布赖恩特E.1997.刘东生等编译.2004.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厘米;
4.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二、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3.冰山融化;
4.太阳活动: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太阳周期有关,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地球的“生理期”地球并不是一层不变,它也存周期性的变化,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循环。
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大关系取决于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环境温度变得越发增高。
其中人为因素是助推剂,增强了热周期内的环境的变化。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距今2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温度变化, 如今我们正处于1500-1800年的热循环周期内。
其次冷热周期交替间隔越长,温差变化越大。
根据资料显示,10万年的冰封时期,气温变化10℃,两万年的周期,温度仅仅变化了5℃。
从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现代人”有5000余年的 历史 ,气温变化周期同样适用于现在环境变化。
除去人为因素,环境温度应该为每千年温度变差为2-3℃,也就说我们现在所处于的温度环境是自然的变化周期内。挨过热循环周期后就会迎来降温。
人为因素的温室效应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人类 社会 生产活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
大气的成分氮气、二氧化碳、臭氧、氦气。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整体部分,分别占比78.1%和20.9%,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只占据1%。
氮气和氧气是非极性分子,它们会自动过滤太阳辐射波段,可问题就出现在占比较少的二氧化碳身上,它吸收太阳的长波辐射,放行短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后,吸收了更多的长波辐射,造成全球变暖。
这类说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近百年内工业革命划开了时代序幕,煤炭、石油等能源大量的被使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益渐增的小 汽车 、密密麻麻的工业厂区, 成千上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大气层堆积的二氧化碳好似只进不出的“单向门”,堆积越来越多的热量,又无处宣泄,因此引发了温室效应。
恶性循环全球变暖是恶行循环,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南极冰层融化,北极冻土解冻。
两者会让本来高温的环境,火上焦油。
其一原因,南极冰层就是巨大的镜面,将来自宇宙的太阳粒子反射回去,免受太阳粒子直接侵袭。
如果冰层融化,南极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形成恶性趋向,此时还不至于威胁到南极。
若南极冰面融化的程度加深,突破了冰川面积的临界值,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大量的太阳粒子,就会留在南极,加速冰川融化。
其二原因北极甲烷爆发,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危害要比二氧化碳更甚,威力直接提升20倍。
北极永久冻土下面蕴含着世界最多的可燃冰(甲烷水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足以分解成164立方米的甲烷。
由此可见,甲烷的爆发对于温室是最好的肥料,温度越高,冻土层解冻速率越快,释放的甲烷气体越多,反过来促进温度上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哪种原因,全球变暖是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稳定,以此缓解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口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海洋生态恶化,森林资源锐减,大气层遭到破环,严重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全球变暖。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以来观察到的趋势,人类扩张的“温室效应”—当大气吸收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变暖。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阻止热量散失。长寿命气体在大气中保持半永久性,对温度变化没有物理或化学反应,被称为“强迫”气候变化。对温度变化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气体,如水蒸气。
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
水蒸气
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重要的是,它是对气候的反馈。随着地球大气变暖,水蒸气会增加,但是云和降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使得这些成为温室效应最重要的反馈机制。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一个次要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自然过程(如呼吸和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土地使用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来。人类增加了大气中的一氧化碳2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集中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长期“推动力”。
甲烷
一种碳氢化合物气体,通过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垃圾填埋场、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中的废物分解,以及反刍动物消化和家畜粪便管理。在分子对分子的基础上,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活跃得多的温室气体,但也是一种在大气中含量少得多的气体。
氧化亚氮
土壤耕作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使用商业和有机肥料、化石燃料燃烧、硝酸生产和生物质燃烧。
含氯氟烃
完全源于工业的合成化合物在许多应用中使用,但由于其有助于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现在在生产和向大气中释放方面受到国际协定的主要管制。它们也是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还不够: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不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太多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层和火星一样,几乎都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过多的温室效应:像火星一样,金星的大气几乎全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在地球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自然温室。在上个世纪,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是因为煤或石油燃烧过程将空气中的碳和氧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氧化碳。在较小的程度上,为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清理土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改变自然大气温室的后果很难预测,但某些影响似乎是可能的:
平均来说,地球会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欢迎更高的温度,但其他地区可能不欢迎。
总体而言,较暖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但个别地区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区会变得更潮湿,有些地区会变得更干燥。
更强的温室效应会使海洋变暖,部分融化冰川和其他冰,从而增加海平面。如果海水变暖,海水也会膨胀,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
同时,一些作物和其他植物可能会对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增加做出有利的反应生长更旺盛,用水更有效。与此同时,更高的温度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生长最好的地区,并影响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
人类活动的作用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有超过95%的可能性使地球变暖。
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现代文明所依赖的工业活动已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提高到百万分之412。该小组还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有超过95%的可能性导致了地球温度的大幅上升。
太阳辐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一直遵循太阳自然11年周期的小起伏,没有净增长。同期,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太阳极不可能造成观测到的全球变暖趋势。
有理由假设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因为太阳是驱动我们气候系统的基本能源。
事实上,研究表明,太阳可变性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例如,太阳活动的减少加上火山活动的增加被认为有助于触发大约16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当时格陵兰岛从1410年冷却到1720年,冰川在阿尔卑斯山前进。
但是几条证据表明,当前的全球变暖不能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变化来解释:
自1750年以来,来自太阳的平均能量要么保持不变,要么略有增加。
如果变暖是由更活跃的太阳引起的,那么科学家们将会在大气层的所有层看到更暖的温度。相反,他们观察到高层大气变冷,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那是因为温室气体在低层大气中捕捉热量。
如果不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包含太阳辐照度变化的气候模型就无法重现过去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观察到的温度趋势。
你好:我是乡村马三,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认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二点
第一 现在我们人类 科技 的进步……
第二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回答内容在下方视频
谢谢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星系运动!
地球温度周期性升降几度十几度是宇宙运行规律,周期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比如几十万年前的冰期,北京都有冰川。可是二千多年前河南还是亚热带,有大象生存。
所以现在地球温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多大需要科学论证。在我看来整体关系不大。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西方资本主义挥霍无度目前的生活方式和为了物质利益的恶性斗争。
劝导说服改变人类过度追逐物欲的行为,根本还是在于以理服人,就是说清楚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人为什么过度追逐物欲是错的?而不是简单甚至没有依据的恐吓,这个基本没用!
人的总重量大约只占地球的千万分之几,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只是大气层里极少的比例。地球温度决定因素非常之多,甚至地球本身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比如地核热。更主要的因素是太阳、太阳系所在的位置、银河系所在的位置。西方那些科学界基本这些因素都没考虑,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从时间尺度看,人类工业化三百年,在地球气候周期看也就是一个小波动的时间。从地质运动几十几百几千万年周期看,就是微小波动。再从地球太阳宇宙几十几百亿年 历史 看,简直就是一刹那,连蝴蝶煽动翅膀都不算。就像一粒沙子投入大海,忽然引发海啸了[呲牙][呲牙][呲牙]
现在西方大多数环保主义者,尤其是政客和明星资本家,大都是表象,科学上依据不足,瞎子摸象,或耸人听闻,背后逻辑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在泥地里乱来,溅脏了他们的皮鞋。还有就是人人都想穿皮鞋,最后可能资源不够,他们的优越感也没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进十几年来,地球气温不断上升。
全球变暖很大可能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
先介绍一个知识点,地球的地表温度于三方面有关,首先是太阳直接传递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再就是地表反射走太阳能的能量,第三就是大气层吸收地表反射的能量和再次反射回地表的能量。
那么导致温室效应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下面木灵呆小杏就与大家分享下吧~
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总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人类对埋在地下的化石能源不断挖掘,进而燃烧,使之转化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之中。本来按自然的流程走,岩石圈层里的化石想要全部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起码得花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年才有可能。但是人类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做到了。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地表的变化这里包括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对地表的破坏等。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场所,森林的减少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减少。
三、水蒸气的增多随着全球变暖,自然会有更多的水汽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会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的,而水蒸气就像个锅盖把热量困在地球上,反射不出去。
四、冻土层的融化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全球变暖使冻土融化自然也会使里面的甲烷等温室其他释放出来。
五、工业化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点就说到了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其实除了二氧化碳,人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的使用等还导致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等的释放。这些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六、城市热岛效应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农村的时候会比在城市的时候感觉更凉快。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城市都存在热岛效应。大城市里由于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而且城市中的建筑通常热容量低,导热快,再加上建筑会阻挡风吹进城市,这就加剧了城市的热效应。城区热就会使得气压低,城外气压高,这就会导致周围大气会向城市中央聚集,这样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也会聚集于城市中央,危害人们的 健康 !
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也有自然因素
扩展资料:
汽车 尾气排放量巨大,森林植被覆盖率减少,工业革命的向前发展等等
有多少石油,天燃气,煤被燃烧了,释放多少能量?
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
(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
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
气候变化介绍如下: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
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范围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最短的年际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4~108年,主要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各种遗迹间接研究。据考证其间经历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的过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2~103年,这时期已有人类出现,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动植物群的变化。
树木年轮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间经历过温暖期与寒冷期、干期与湿期的交替变化过程,全球不同地区既有同步变化,又有反向变化;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100~101年,利用系统的气象记录研究。一般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
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复杂。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
气候变化是什么
1、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变化。
3、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之间,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湿季变化。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30°之间,典型地区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特征:终年炎热干燥。
5、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大陆东岸,典型地区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特征: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6、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典型的地区地中海沿岸。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典型的地区西欧。特征:温凉湿润,降水均匀。
8、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或高山背风区,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特征: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9、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纬35°以北的地区,典型地区: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0、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各大洲高原、高山。特征: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11、寒带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洲大陆北部。特征:冬长而寒,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影响是怎么样的?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
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和陆地构成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能相互作用。比如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又能驱动海洋的上层环流,大气能够输运水汽,从而影响陆地的植被分布和表面径流状况,而植被的覆盖情况又能反过来影响地表的辐射收支,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场分布。
尽管气候系统是如此的复杂,但通过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等各个领域内专家的努力,我们对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已经基本了解。这些因素,按照人类对其的贡献,可以分为2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忽略地热的作用),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有很强的作用。但是由于对于太阳辐射的观测历史较短,人们大多是用历史记录中的黑子大爆发来估计辐射的强弱。太阳辐射的变化曾被用来解释欧洲历史上的小冰河期。
②地球轨道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状态的变化,也能导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和分布的变化。并且对应这几个量,古气候的资料也发现了对应的气候周期。相应的理论称之为“米兰科维奇理论”。
③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是由很多的板块组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板块的运动会改变海陆的分布,从而改变地球表面辐射的分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因为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非常慢,这种影响的尺度应该是百万年级的。
(2)人为因素:
①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含量的变化通过温室效应可以导致大气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再通过各种反馈过程,从而引起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和氟利昂。
②气溶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还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等。气溶胶对于气候的作用主要有2种:1)直接影响太阳辐射;2)形成云影响太阳辐射。因为云对于辐射的影响比较复杂,所以对其第二种作用的估计还不是很准确。有报告显示人类排放的气溶胶对气候的整体作用是降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反而缓解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我们将来把污染治理好了,就相当于又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了。
地表状况的改变对气候有影响③地表状况的改变。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因此也会对气候有相应的影响。
当这些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发生变化之后,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就开始起作用。这些反馈机制主要包括对地球辐射、水蒸气、冰、云和大气海洋环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珊瑚岛礁被破坏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使鱼类的多样性锐减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2个,①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②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对玉米也有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3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