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海永远不会消失吗?为什么?

2.你认为极端天气未来还会继续恶化么?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4.冰川融化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5.地球变暖或停止,新冰河时期马上来了?科学家:可能面临变冷威胁

什么气候现象会导致地球下几十年的大雨_受什么气候影响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编辑本段火山喷发的类型

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一般有这样一些分类:

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1)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这类火山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

(2)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喷出的岩浆粘稠,同时喷出大量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喷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3)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而被誉为“地中海灯塔”。又称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认为我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4)熔透式喷发

编辑本段火山喷发的阶段

1、气体的爆炸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 喷发柱的形成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

(1)气冲区:它位于喷发柱的下部,相当于整个喷发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气体从火山口冲出时的速度和力量很大,虽然喷射出来的岩块等物质的密度远远超过大气的密度,但它也会被抛向高空。气冲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内上升时逐渐加快,当它喷出地表射向高空时,由于大气的压力和喷气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渐减小,被气冲到高空的物质,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开始降落。

(2)对流区:位于气冲区的上部,因喷发柱气冲的速度减慢,气柱中的气体向外散射,大气中的气体不断加入,形成了喷发柱内外气体的对流,因此称其为对流区。该区密度大的物质开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气的物质,靠大气的浮力继续上升。对流区气柱的高度较大,约占喷发柱总高度的十分之七。

(3)扩散区:位于喷发柱的最顶部,此区喷发柱与高空大气的压力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喷发柱不断上升,柱内的气体和密度小的物质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扩散,故称其为扩散区。被带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长时间飘流在空中,而对区域性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灾害。此区柱体高度占柱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喷发柱的塌落

喷发柱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着不同粒径和密度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依着重力的大小,分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阶段塌落。决定喷发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火山口半径大的,气体冲力小,柱体塌落的就快;

(2)若喷发柱中岩屑含量高,并且粒径和密度大,柱体塌落的就快;

(3)若喷发柱中重复返回空中的固体岩块多,柱体塌落的就快;

(4)喷发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体的密度,柱体塌落的就快。反之,喷发柱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塌落的就慢。

火山喷发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那样的喷发,事前熔岩已静静地流出,由于熔岩流动缓慢,因而只破坏财产而没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样的火山碎屑喷发或蒸气爆炸(或蒸气猛烈爆发),则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更是火山喷发的动力。从岩浆的产生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挥发性物质的活动无一不在起作用。

英国科学家认为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人类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一次超强度的火山喷发中毁灭。大不列颠公共大学的斯蒂芬·塞尔夫在一次答电子杂志记者问时称,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种灾难。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忙着制定种种抵抗“外部威胁”的战略,比如说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却很少去考虑主要危险有可能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物理学家们断言,有些火山的喷发强度要比过去的大好几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现文明前不久曾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

美国地质学家早些时候曾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层,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发生在62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至今这里还可以见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们都是那些毁灭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写给英国自然灾害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对这种超级火山喷发所造成后果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会被熔岩覆盖,而且撒向大气层的尘土和灰烬将会使不少阳光到达不了地球表面,这无疑会使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变化。

据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拉姆皮诺称,发生于7.4万年前的苏门答腊火山的超强度喷发曾导致全球变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毁于一旦。 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闪电和雷鸣。

当然,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其三是“球形雷”。

编辑本段雷电的威力

雷电电流平均约为20 000A(甚至更大),雷电电压大约是10的10次方伏(人体安全电压为36伏),一次雷电的时候大约为千分之一秒,平均一次雷电发出的功率达200亿千瓦(一般电饭锅的功率低于1000瓦)。

我国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水电站,电站的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只有一次雷电功率的千分之一。

当然雷电的电功率虽然很大,但由于放电时间短,所以闪电电流的电功并不算大,一次约为5555度。

全世界每秒就有100次以上的雷电现象,一年里雷电释放的总电能余约为17.5亿千度。

若一度电的电费为0.30元,全世界一年的雷电价值为5.25万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由于雷电时间极短,人类还无法捕捉这种电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究出利用雷电电能的方法。

编辑本段雷电的危害

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

雷电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几乎遍布各行各业。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之一就是其抗雷击浪涌能力的降低。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组件的测量、监控、保护、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电力、航空、国防、通信、广电、金融、交通、石化、医疗以及其它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大型CMOS集成元件组成的这些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着对暂态过电压、过电流耐受能力较弱的缺点,暂态过电压不仅会造成电子设备产生误操作,也会造成更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雷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四种:

(1)直击雷

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若不能迅速将其泻放入大地,将导致放电通道内的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畜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火灾、建筑物损坏、电子电气系统摧毁,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

(2)雷电波侵入

雷电不直接放电在建筑和设备本身,而是对布放在建筑物外部的线缆放电。线缆上的雷电波或过电压几乎以光速沿着电缆线路扩散,侵入并危及室内电子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等各个系统。因此,往往在听到雷声之前,我们的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等可能已经损坏。

(3)感应过电压

雷击在设备设施或线路的附近发生,或闪电不直接对地放电,只在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放电现象。闪电释放电荷,并在电源和数据传输线路及金属管道金属支架上感应生成过电压。

雷击放电于具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时,雷电波沿着建筑物顶部接闪器(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针)、引下线泄放到大地的过程中,会在引下线周围形成强大的瞬变磁场,轻则造成电子设备受到干扰,数据丢失,产生误动作或暂时瘫痪;严重时可引起元器件击穿及电路板烧毁,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4)系统内部操作过电压

因断路器的操作、电力重负荷以及感性负荷的投入和切除、系统短路故障等系统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使系统参数发生改变,引起的电力系统内部电磁能量转化,从而产生内部过电压,即操作过电压。

操作过电压的幅值虽小,但发生的概率却远远大于雷电感应过电压。实验证明,无论是感应过电压还是内部操作过电压,均为暂态过电压(或称瞬时过电压),最终以电气浪涌的方式危及电子设备,包括破坏印刷电路印制线、元件和绝缘过早老化寿命缩短、破坏数据库或使软件误操作,使一些控制元件失控。

(5)地电位反击

如果雷电直接击中具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或设施,接地网的地电位会在数微秒之内被抬高数万或数十万伏。高度破坏性的雷电流将从各种装置的接地部分,流向供电系统或各种网络信号系统,或者击穿大地绝缘而流向另一设施的供电系统或各种网络信号系统,从而反击破坏或损害电子设备。同时,在未实行等电位连接的导线回路中,可能诱发高电位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危险。

编辑本段雷电的好处

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

据统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10万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气中还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中气体的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与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20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编辑本段防范技巧

1、单位防雷电六大办法

(1)单位应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减灾管理规章,落实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

(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4)应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

(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用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

(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向市防雷所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再次雷击。

2、个人防雷电十大秘诀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它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高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编辑本段雷击的急救

一、主症

皮肤被烧焦,鼓膜或内脏被震裂,心室颤动,心跳停止,呼吸肌麻痹。

二、急救

1.伤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乳罩、腰带等。

2.立即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坚持到病人苏醒为止。

3.手导引或针刺人中,十宣,涌泉,命门等穴。

4.送医院急救。

三、预防

1.雷雨天不在室外走动或大树下避雨,拿掉身上的金属,蹲下防雷击。关闭电视、收音机,拔掉天线。

2.打雷时远离电灯、电源,不靠近柱和墙壁,防引起感应电。

3.在高楼须快入室,在高山快下来,下游泳快上岸。

4.关好门窗、家电、电视机及关电门。

5.在室外者感到头发竖立,皮肤刺痛,肌肉发抖,即有将被闪电击中的危险,应立即卧倒或原地,可避免雷击。

温带气旋是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中心气压低于四周近似椭圆型的空气涡旋,是影响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温带气旋的直径平均1000公里,小的也有几百公里,大的可达3000公里或以上。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风雨天气,有时伴有暴雨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

有一部分温带气旋,是热带气旋进入高纬度后,变性而成的。气旋性质已经从原来的暖中心,变为了冷中心。

温带气旋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初生期、发展期、成熟期(锢囚期)及消亡期。

(1)初生期:

原先地面上有一条静止锋,锋北面是冷空气,锋南面是暖空气,冷空气自东向西运动,暖空气自西向东运动,当冷空气向南插入锋下,暖空气向北抬升,并出现1~2条闭合等压线。

(2)发展期

随着波动的发展,气压进一步下降,闭合等压线增加,冷空气进一步向南推进,冷锋附近出现阵雨或阵雪,暖锋前也出现降水,降水区域扩大。随着气旋的发展,低层扰动逐渐向高层发展,气流作螺旋式的上升,高空低槽也逐步加深。

(3)锢囚期

气旋发展至最盛时期,自地面到500毫巴高度均已成为圆形闭合环流。地面冷锋逐渐追上暖锋,并将地面暖空气上抬,气旋开始锢囚。这时,云雨范围最大,强度加强,风力增大,天气变化最剧烈。但由于地面已为冷空气所占据,成为冷性涡旋,因而气旋开始减弱。

(4)消亡期

气旋发展的最后阶段,暖空气仅残留在地面东南角,低层整个气旋中心辐合加强,地面加压,已变为冷性涡旋,低压中心部位开始被填塞。从地面到500毫巴左右的闭合环流减弱,上升运动已消失,气旋减弱,以至消亡。

这几个阶段,为单个气旋的生命史。从初生到开始消亡平均需2天,长者可达6天,东亚和我国的锋面气旋的发展过程,一般为3天左右,短的约1天,长的约4~5天。

大海永远不会消失吗?为什么?

我是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很高兴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根据 历史 记录的气象数据显示,在从19世纪末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确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升温幅度在逐渐加快,这一百多年全球平均温度就上升了1度左右。与此同时,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加剧,冰川线平均每年缩退1米,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毫米,更加印证了全球变暖成为既定的事实。

如果排除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单纯从气候和自然环境来看,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确会变得越来越宜居。

在温度方面,根据近50年的变化,东北地区大致增温在2度左右,其中北部比南部增温幅度要大,冬季比夏季增温幅度大。夏季东北气温非常凉爽舒适,其中以黑龙江、吉林中东部和辽宁东部、东北部地区最为明显,平均气温通常不超过26摄氏度,在中部、南方地区出现高温烧烤模式时,这里除了每年有10天左右的高温(达到30度)外,20到26度的温度很常见,这也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很多南方人夏季都到东北来避暑。

冬季除了北部区域温度依然很低外,其它地区也不如以前那么冷,达到暖化指数标准的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1.5天,加上东北有很长的供暖期,在暖气包围的屋内或者坐在农村的火炕上,会有南方体会不出的温暖感受。

在降雨方面,由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量较大,冬季较少。随着气温的变暖,原本受低温影响很大的生物圈变得活跃起来,生物量也随之增加,区域植被覆盖度也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整体向着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对于水汽的补充和平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北地区近年来冬季干旱少雨的情况在逐渐减少;夏季虽然雨量较大且集中,但还很少能够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而且不易受台风的影响(即使台风来了,也是已经减退的热带气旋),降水适中而且稳定。

此外,东北地区的绝大部分区域,没有处在地球板块的交界地带上,地震、火山、海啸等灾难极少发生,这里的地质和自然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要看一个地区宜居不宜居,衡量的标准可能因人而异,当然也会包括各方面的综合指标,以上是我仅从气候条件变化方面分析的一点看法,如感兴趣请关注评论,谢谢!

这问题不用问,是肯定会越来越宜居,2030年超过大部分南方地区和华北地区,实打实证据如下:

1.联合国气候报告,203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可宜居地翻倍,俄罗斯是全球变暖受益第一国,加拿大次之,美国和中国部分地区受益,美国以阿拉斯加为主,中国以河北以北地区受益为主。俄罗斯美国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不执行巴黎气候合约就是证明,美国都直接退出条约了就是因为变暖对这几个国家有利。

这段核心:美国唯利是图,利己主义当头,美国退出巴黎条约,支持全球变暖!

2.瑞典气候报告,2030年十大不宜居城市基本都是沿海,比如第一居然是当今宜居城市新加坡,美国出手要购买丹麦的格陵兰岛的背景是:格陵兰岛日均融化110吨冰川,2030年最快化光,当今两极冰川融化已经势不可挡。

这段核心:冰川融化势不可挡,降雨向北移动,暴雨台风更加猛烈,北面下成湿润区,逐渐向南潮湿区热带雨林区。

3.升温年年破记录,中国各地升温破记录就不说了,就来看看欧洲澳洲的高温记录全被破,证据直接拿真金白银,西欧是世界几个空调安装率最低的地区,西欧自新世纪以来,夏天安装空调的速度增长率年均10%以上,欧洲人就不喜欢空调,结果不得不做违心的事,因为夏季高温都开始安空调。

这段核心:全球高温记录,欧洲人夏天狂安空调。

4.亚马孙森林大火,俄罗斯森林大火,美国森林大火,中国东北云南四川森林大火,非洲草原大火,全球变暖势不可挡!

5.根据中国气象厅和中国气象网的数据,中国东北等地,夏季超过30 的高温天气依然是中国最少的,这些气象监测不仅各地天气预报可查,中国气象网,各种天气APP全部可查,夏季凉爽依然是东北等几个地区。

6. 最关键的来了

日本厚生省(相当于中国卫生部)2019年夏季的权威数据,2019年7月29-8月5日,日本一周热死54人,其中30多人是60岁以上老人,而中国2026年进入老龄谁会,老人更怕热,2018年,日本全年冬季低温致死5人,热比冷可怕的多。美国CCRC公布的权威数据,夏季高温致死的老年人比冬季低温高三成。日本高温致死最多的地区在北纬35 以内。

法国2005年高温致死200多人,2005年全西欧冬季低温致死才50多人,中国同理。

全球变暖让热浪更可怕,热浪致死会更多,清凉的东北等几个省份宜居已成为既定事实。

东北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从 历史 上看东北没有遭受过任何大的自然灾害,无论是日本 天皇还是沙俄尼古都对东北垂涎三尺,东北对支援全中国的解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论自然环境,四季分明,最适合人体的生长,国内任何地方都无法和东北相比,只不过是东北人太实在,不会自我吹嘘,不会自我宣传!四季分明,室内冬暖夏凉,山清水秀,什么海南,云南都无法和东北相比啊!太美了我的东北!太幸福了我的东北!海南太热,太潮湿,没有冬天!东北冬天的室内温度都在22度左右,舒服极了!最重要的是东北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不累心。中国最好的地方是东北!最舒服享福的地方还是东北啊!

东北气候本就不错用不着升高,冬有冰雪夏有花开四季分明自然灾害相比南方少,另外冬季冷些但室内集中供暖很舒服也有南方人体会不到的冰雪运动乐趣,更比南方春夏潮湿闷热好过

去了很多地方,牡丹江感觉最养人,空气,水,蔬菜,大米,俄罗斯面粉。。。唯一缺点工资低。

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其实很多人对于东北的气候有很大的误解,总是会认为东北气候太恶劣了,温度那么地那么冷!

出现这种误解也能理解,毕竟不少人认为“冷就是气候恶劣”,但冷并不意味着气候恶劣。其实东北的气候本来就比较适合人类居住,四季分明,更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免疫力,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相对来说东北也很少发生致命的自然灾害!

东北的气候一点也不恶劣!

当然,东北的冬天确实很冷,但东北的冬天或许是“最舒服的”,不用多说,因为有暖气。从这点上来讲,南方的冬天气候才是最恶劣的(当然这里的南方不是指海南,不要抬杠)。南方的冬天才是真的冷,而且屋里与外面一样冷。

每到冬天,南方的冬天在屋里也得穿上大棉袄,而东北在屋里穿半袖吃雪糕!

因为东北的冬天的冷是物理攻击,而南方冬天的冷是魔法攻击。虽然东北温度很低,但感受到的冷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随着地球温度逐渐上升,东北的气候会变得越来越恶劣。如果单纯地只是温度的提升,东北的气候或许会更好,但不要对地球的逐渐变暖产生误解,认为只是温度的提升!

其实地球温度升高带来更多的是各种极端季候的频发,而不仅仅是温度上升。比如最近十几年经常出现的极度干旱,内涝,暴风雪(雨),台风等极端天气,这是地球温度上升带来的直接表现!

我是黑龙江人,几十年的经历,明显感觉到冬季越来越暖和。

记得小时候这里冬季寒冷而漫长,上学冬天手脚都生冻疮,那时刮烟炮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寒冬腊月,出门冻得鼻子、脸生疼,雪一般都没到膝盖。可是感觉近些年冬季越来越暖和,寒冬腊月有时路上冰雪融化。30多度严寒天气没有多长时间就过去,寒季变短,春秋时节变长,比较南方省份的酷热和潮湿,这里更适合人类居住。

历史 上明朝弘治小冰河时期,那时气候是相当寒冷的,即使北京附近地区都属于高寒地区,东北就更加寒冷。冬季漫长,农作物生长都受到限制。到清朝东北都是高寒地区,出关的人很少,黑龙江只有少数民族居住,而且大都是以畜牧业为主,猎户居多。汉人只有流放才出关,基本没人愿意到关外,特别是黑龙江生活。

随着地球温度逐年升高,南方省份夏季温度越来越酷热难耐,空气潮湿,相对来说东北夏季凉爽宜人,冬天寒季变短,确实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

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当然很多科学家说我们地球可能进入到小冰河时期,但是事实告诉了我们,地球如今不仅没有降温,反而还在升温之中。

所以要想地球降温基本上在如今是不现实的问题,因为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没有丝毫的放松,就算是快速地停止排放,可能还是无法逆转全球变暖的前行“脚步”,更何况如今并没有这么做。

而在全变暖的影响之下,世界各地的气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的东北朋友都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之下,东北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了,我们就先来看看气候的变化吧,再来说东北的气候问题。

全球变暖的发展

全球变暖的背后因素我们已经说了,是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最为严重,所以导致了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我们地球在温室气体不断排放之下,全球升温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20世纪的时候,全世界平均温度就攀升了约0.6摄氏度。

同时也导致了季节性的变化,其中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所以全球变暖的发展已经很明显了,而自19世纪中期以后。

科学记录到的史上最热的10年,其中基本上都发生在2000年以后。而在2019年的时候,新记录又再次被刷新了,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 ,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暖的年份。

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之中,也就是2015~2019年,是新创下的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这里还有一个消息告诉大家的是,2020年又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说不定已经超过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2016年,达到了史前顶峰,所以热是最为明显的趋势了,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发展。

升温,是不是东北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

大家一说到东北,那非常容易想到一个字,那就是“冷”,确实冷在东北算是比较常见,但是在全球变暖的角度之下,东北地区变得“温暖”了,这也是一个事实,至少从整体的气温情况来看,东北也是变暖了。

而对于是不是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了,其实这是一个利弊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肯定性的问题。因为地球升温会导致气候混乱,所以并不是说东北的气候一定很好。

一般情况而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可能东北在夏季的时候,更加容易出现缺少的情况,而在冬季的时候,更加容易出现极强的降雪,所以这是属于“两极分化”的天气转变,当然针对世界其他地区也是一样的。

所以综合情况来说,没有办法评判东北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的问题,并且在自然的面前,人类居住在我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适应的情况不大,因为气候影响是全球化的,同时在气候的转变之下,也在改变当地的土地性质,可能也会影响适合或不适合的居住情况。

所以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极端气候带来了更加不稳定的气候现象,所以要说东北越来越适合居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其他地区也是同样如此,我们面临的气候问题一样。例如降雨,高温等气候现象,那么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应该想办法解除全球变暖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极端化的气候现象,并且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应该加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动植物的破坏等等才是最好的。

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地球的生态系统出现平衡状态,不然人类未来可能在什么地方都不适合居住,因为地球在逐步往一颗“火球”的方向发展,如今的高温天气或者极寒天气已经在影响生命的生存了,那么未来肯定也会更强。

虽然我们在说移居火星的,但是如今的火星暂时也没有办法适合人类居住,火星的表面是荒废的,要想居住必须改造之后才可能。

根据科学家表示,人类改造火星需要2-300年的时间才可能,不然要想建立人类居住地是不太可能的。而火星移居的先驱者马斯克预计在2024年实施首次火星移民的,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当然上去的首要任务也是建立火星殖民地,也就是建立火星城市,这样一步一步地改变环境才可能将火星变成真正的“第二地球”,如果改变不了,上去也就是当“火星灰尘”,有去无回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所以想起来还是地球要好很多,所以如果人类不进行保护,那么事实会告诉我们,人类移居火星可能才行,并且是唯一的办法。

我是黑龙江人,我不认为东北会更加宜居。

首先变暖只是相对的,东北的冬天不如之前动辄零下三四十度了,但是零下二十多度它依然是很冷的,谈不上变好。

其次东北地区冬天太长,夏天太短。更讨厌的是换季时大风不断,温度忽冷忽热。比如前两天我们这里正午时已经可以到20多度了,今天下雨室外温度直接到3度。体质一般的人这么折腾很容易得病。

第三,接上个问题,冬天也是一样的道理。室内温度二十四五,出门就零下二十四五,五十多度的温差。就算你可以穿衣服调整体温,你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可没那么强的适应力。他们绝对不会喜欢的。看看东北人的地方病吧,那些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难道只是吃肉吃出来的?

第四,现在东北的冬天空气质量并不好,雾霾大有好转,但还是会有个几次, 持续个几天。

第五,上面提到了,东北人的饮食结构。偏油偏咸,肉类和主食占比太高,蔬菜尤其是绿叶菜的品种还是太少,人们非常热爱烧烤和酒精饮料,还有香肠酸菜等腌制食品,这都不是什么好习惯。

我是东北人,但是我真的认为这里的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居住。

不知是有人出于无知,还是有意,把我们东北说成一个苦寒之地,春夏秋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八九月份就已经进入风雪飘摇的寒冬,果真如此,那我国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断炊风险,要知道庄稼的生长周期就要长达六个月之久。

由于环境的破坏,气候的升高,我们东北比过去要暧和多了,像我们这气温基本都在零下十三四度左右,偶尔达到零下十七八度,也是短短的几天,冬天是很少下雪的,既便下,也会在几天之内消融得一干二净,黑龙江靠北一带要冷一些,但也绝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阴森可怕,毕竟还有个俄罗斯在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如果这样就令我们叫哭连天,你又让俄罗斯人民情何以堪?

气候变暖对东北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但对南方却是一场灾难,暴雨连天,洪水频发,多年的心血,可能在转瞬间付之东流,纵观全国,惟有东北才是国家和人民的中流砥柱,有人想唱衰东北,无疑在自绝后路。

你认为极端天气未来还会继续恶化么?

大海会有消失的一天,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就像曾经在地球上生活的恐龙,那么强大,最后不还是灭绝了吗?现在我们只能是看到它们的化石。

01、大海会有消失的一天。

大海迟早会有消失的一天,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我们可以看下火星,火星在几亿年前,甚至是几十亿年,一定是有大海的存在的,但是现在呢?我们一眼望去,火星上遍地都是沙子,根本看不到河流和水源存在的痕迹,但是从这些沙土上,我们却可以看到河流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02、以前的地球是没有大海的。

在地球刚诞生的时候,是没有大海的存在的,后来因为气候改变,下了一场几万年的大雨,就这样,大海在这场大雨中诞生了, 然后随着地球地表的运动,地表逐渐出现,一些陆生动物也开始出现,这就是生命刚诞生的地球,在2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第一只恐龙,然后其他恐龙也相继诞生出来,但是一场灾难让地球上所有的恐龙灭绝。在我们人类刚诞生的时候,地球上还有一个物种叫猛犸象,但是后来它也消失了,反而是比较弱小的人类生存了下来。

03、在地球埋入老年期之后,环境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地球也是有年龄的,现在的地球正值壮年期,但是再过几十亿年,等地球进入了老年期,地球上的环境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可能已经灭绝 了,谁也不知道海洋到底会不会消失。

总结:

我觉得未来海洋是会消失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一直存在下去,终有一天,地球会毁灭,那个时候,我不相信海洋能够分裂出来,单独存在,太玄幻了。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天气总是变化无常的 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好像不是未曾发生过 自然没有界 没有界就代表着没有极端 如果人类要是能完全掌握自然 那就不会有天灾了 人类主宰不了除地球以外的事物。

2016年5月,加拿大麦克默里堡附近,发生了一场浩浩大火。专研未来气候灾害的报道表明,像这样的灾难性火灾不过是近年来许多灾难之一。

去年夏天史无前例的干旱、酷暑、野火和洪水等灾害在北半球肆虐不止,这与加速升温的北极圈脱不了干系。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认为,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恶化,未来极具破坏力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天气将增多50%,甚至暴增三倍。

冰川融化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厘米;

4.森林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二、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3.冰山融化;

4.太阳活动: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太阳周期有关,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地球的“生理期”

地球并不是一层不变,它也存周期性的变化,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循环。

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大关系取决于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环境温度变得越发增高。

其中人为因素是助推剂,增强了热周期内的环境的变化。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距今2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温度变化, 如今我们正处于1500-1800年的热循环周期内。

其次冷热周期交替间隔越长,温差变化越大。

根据资料显示,10万年的冰封时期,气温变化10℃,两万年的周期,温度仅仅变化了5℃。

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现代人”有5000余年的 历史 ,气温变化周期同样适用于现在环境变化。

除去人为因素,环境温度应该为每千年温度变差为2-3℃,也就说我们现在所处于的温度环境是自然的变化周期内。挨过热循环周期后就会迎来降温。

人为因素的温室效应

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人类 社会 生产活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

大气的成分氮气、二氧化碳、臭氧、氦气。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整体部分,分别占比78.1%和20.9%,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只占据1%。

氮气和氧气是非极性分子,它们会自动过滤太阳辐射波段,可问题就出现在占比较少的二氧化碳身上,它吸收太阳的长波辐射,放行短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后,吸收了更多的长波辐射,造成全球变暖。

这类说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近百年内工业革命划开了时代序幕,煤炭、石油等能源大量的被使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益渐增的小 汽车 、密密麻麻的工业厂区, 成千上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大气层堆积的二氧化碳好似只进不出的“单向门”,堆积越来越多的热量,又无处宣泄,因此引发了温室效应。

恶性循环

全球变暖是恶行循环,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南极冰层融化,北极冻土解冻。

两者会让本来高温的环境,火上焦油。

其一原因,南极冰层就是巨大的镜面,将来自宇宙的太阳粒子反射回去,免受太阳粒子直接侵袭。

如果冰层融化,南极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形成恶性趋向,此时还不至于威胁到南极。

若南极冰面融化的程度加深,突破了冰川面积的临界值,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大量的太阳粒子,就会留在南极,加速冰川融化。

其二原因北极甲烷爆发,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危害要比二氧化碳更甚,威力直接提升20倍。

北极永久冻土下面蕴含着世界最多的可燃冰(甲烷水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足以分解成164立方米的甲烷。

由此可见,甲烷的爆发对于温室是最好的肥料,温度越高,冻土层解冻速率越快,释放的甲烷气体越多,反过来促进温度上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哪种原因,全球变暖是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稳定,以此缓解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口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海洋生态恶化,森林锐减,大气层遭到破环,严重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全球变暖。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以来观察到的趋势,人类扩张的“温室效应”—当大气吸收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变暖。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阻止热量散失。长寿命气体在大气中保持半永久性,对温度变化没有物理或化学反应,被称为“强迫”气候变化。对温度变化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气体,如水蒸气。

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

水蒸气

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重要的是,它是对气候的反馈。随着地球大气变暖,水蒸气会增加,但是云和降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使得这些成为温室效应最重要的反馈机制。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一个次要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自然过程(如呼吸和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土地使用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来。人类增加了大气中的一氧化碳2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集中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长期“推动力”。

甲烷

一种碳氢化合物气体,通过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垃圾填埋场、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中的废物分解,以及反刍动物消化和家畜粪便管理。在分子对分子的基础上,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活跃得多的温室气体,但也是一种在大气中含量少得多的气体。

氧化亚氮

土壤耕作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使用商业和有机肥料、化石燃料燃烧、硝酸生产和生物质燃烧。

含氯氟烃

完全源于工业的合成化合物在许多应用中使用,但由于其有助于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现在在生产和向大气中释放方面受到国际协定的主要管制。它们也是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还不够: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不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太多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层和火星一样,几乎都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过多的温室效应:像火星一样,金星的大气几乎全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在地球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自然温室。在上个世纪,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是因为煤或石油燃烧过程将空气中的碳和氧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氧化碳。在较小的程度上,为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清理土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改变自然大气温室的后果很难预测,但某些影响似乎是可能的:

平均来说,地球会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欢迎更高的温度,但其他地区可能不欢迎。

总体而言,较暖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但个别地区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区会变得更潮湿,有些地区会变得更干燥。

更强的温室效应会使海洋变暖,部分融化冰川和其他冰,从而增加海平面。如果海水变暖,海水也会膨胀,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

同时,一些作物和其他植物可能会对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增加做出有利的反应生长更旺盛,用水更有效。与此同时,更高的温度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生长最好的地区,并影响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

人类活动的作用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有超过95%的可能性使地球变暖。

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现代文明所依赖的工业活动已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提高到百万分之412。该小组还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有超过95%的可能性导致了地球温度的大幅上升。

太阳辐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一直遵循太阳自然11年周期的小起伏,没有净增长。同期,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太阳极不可能造成观测到的全球变暖趋势。

有理由设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因为太阳是驱动我们气候系统的基本能源。

事实上,研究表明,太阳可变性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例如,太阳活动的减少加上火山活动的增加被认为有助于触发大约16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当时格陵兰岛从1410年冷却到1720年,冰川在阿尔卑斯山前进。

但是几条证据表明,当前的全球变暖不能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变化来解释:

自1750年以来,来自太阳的平均能量要么保持不变,要么略有增加。

如果变暖是由更活跃的太阳引起的,那么科学家们将会在大气层的所有层看到更暖的温度。相反,他们观察到高层大气变冷,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那是因为温室气体在低层大气中捕捉热量。

如果不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包含太阳辐照度变化的气候模型就无法重现过去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观察到的温度趋势。

你好:我是乡村马三,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认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二点

第一 现在我们人类 科技 的进步……

第二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回答内容在下方

谢谢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星系运动!

地球温度周期性升降几度十几度是宇宙运行规律,周期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比如几十万年前的冰期,北京都有冰川。可是二千多年前河南还是亚热带,有大象生存。

所以现在地球温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多大需要科学论证。在我看来整体关系不大。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西方资本主义挥霍无度目前的生活方式和为了物质利益的恶性斗争。

劝导说服改变人类过度追逐物欲的行为,根本还是在于以理服人,就是说清楚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人为什么过度追逐物欲是错的?而不是简单甚至没有依据的恐吓,这个基本没用!

人的总重量大约只占地球的千万分之几,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只是大气层里极少的比例。地球温度决定因素非常之多,甚至地球本身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比如地核热。更主要的因素是太阳、太阳系所在的位置、系所在的位置。西方那些科学界基本这些因素都没考虑,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从时间尺度看,人类工业化三百年,在地球气候周期看也就是一个小波动的时间。从地质运动几十几百几千万年周期看,就是微小波动。再从地球太阳宇宙几十几百亿年 历史 看,简直就是一刹那,连蝴蝶煽动翅膀都不算。就像一粒沙子投入大海,忽然引发海啸了[呲牙][呲牙][呲牙]

现在西方大多数环保主义者,尤其是政客和明星资本家,大都是表象,科学上依据不足,瞎子摸象,或耸人听闻,背后逻辑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在泥地里乱来,溅脏了他们的皮鞋。还有就是都想穿皮鞋,最后可能不够,他们的优越感也没了。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进十几年来,地球气温不断上升。

全球变暖很大可能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

先介绍一个知识点,地球的地表温度于三方面有关,首先是太阳直接传递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再就是地表反射走太阳能的能量,第三就是大气层吸收地表反射的能量和再次反射回地表的能量。

那么导致温室效应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下面木灵呆小杏就与大家分享下吧~

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总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人类对埋在地下的化石能源不断挖掘,进而燃烧,使之转化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之中。本来按自然的流程走,岩石圈层里的化石想要全部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起码得花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年才有可能。但是人类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做到了。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地表的变化

这里包括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对地表的破坏等。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场所,森林的减少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减少。

三、水蒸气的增多

随着全球变暖,自然会有更多的水汽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会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的,而水蒸气就像个锅盖把热量困在地球上,反射不出去。

四、冻土层的融化

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全球变暖使冻土融化自然也会使里面的甲烷等温室其他释放出来。

五、工业化排放温室气体

第一点就说到了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其实除了二氧化碳,人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的使用等还导致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等的释放。这些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六、城市热岛效应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农村的时候会比在城市的时候感觉更凉快。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城市都存在热岛效应。大城市里由于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而且城市中的建筑通常热容量低,导热快,再加上建筑会阻挡风吹进城市,这就加剧了城市的热效应。城区热就会使得气压低,城外气压高,这就会导致周围大气会向城市中央聚集,这样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也会聚集于城市中央,危害人们的 健康 !

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也有自然因素

扩展资料:

当代全球气候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温上升不仅是人为因素,而且还是自然因素。但是,有关当代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盛夏重庆的特大干旱和去年我国发生的多种极端天气,主要都是由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而引起。

汽车 尾气排放量巨大,森林植被覆盖率减少,工业革命的向前发展等等

有多少石油,天燃气,煤被燃烧了,释放多少能量?

地球变暖或停止,新冰河时期马上来了?科学家:可能面临变冷威胁

1、导致海平面上升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沿岸大片地区,使得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不得安宁,他们可占了世界的一半人口。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将变成汪洋大海,美国纽约只能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的楼顶,法国巴黎也许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顶,而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国家将不复存在。

2、全球气候改变明显

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从而有助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然而,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有助于气候变暖。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造成冬季严寒,暴风雪成灾,夏季高温不退,暴雨、飓风、洪水泛滥。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冰川消融使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有报道说,与冰盖变化有关的北极熊难以寻食而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海冰减少和气温上升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的扩散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24.5亿年前,一颗微不起眼的细胞在大海中 ,积聚力量,缓慢地生长着,直到5亿年前一举爆发,生命的征程由此启航。在苍茫广阔的大海中,生命得到了最佳的发展空间。从一介沧海之粟,渐渐变成形态复杂的鱼类,慢慢地长出脊椎,接着摆脱大海的束缚走向陆地。长出有力的四肢,然后是复杂的内部结构,经历了亿万年的蜕变,人类站在了这片天赐之地上。

人类诞生以后,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再到名城大都、衣冠齐备,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学习。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改革浪潮之下 , 社会 发展一日千里,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蒸汽轮船、火车、 汽车 、飞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遮天蔽日的浓雾、终日不散的阴霾。

笼罩在这片土地的是日益恶劣的气候、频发的极端天气、肆虐的野火,全球变暖的危机还没度过,新的风暴已经在酝酿之中。

科学家预示全球或迎来又一极端气候,小冰河期即将降临?

全球变暖

进入现代化工业 社会 以后,带来的不仅有便捷的商品和舒适的生活,还有工业 社会 打开的潘多拉之难, 全球变暖危机 。为了快速发展和高额的利润,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这地球的环境, 将郁郁葱葱的树林剃了个光头,将清澈如镜的河流变得浑浊不堪、奇臭无比,将晴朗苍青的天空,变得愁眉不展、阴云蔽日。

汽车 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空调产生的氟利昂等气体的排放,共构成了全球变暖的必要条件。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全球变暖不是一家、一姓、一国所单独造成的,这是一个群体件,是全人类共同的危机。

全球变暖,首先带来的 变化就是温度的提升 。今年的天气十分炎热,高温天气持续增加。全球多地气温持续升高,美国加州、华盛顿州、俄亥俄州多地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加州西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超过55度。而位于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多国温度超50度,其中科威特的气温竟然达到73度。

高温天气,导致人们出行、工作十分艰难 ,公路被晒得“破皮”、栏杆、铁网等设施被太阳晒化 。人们只能呆在紧急设置的纳凉场所才能缓解酷暑带来的伤害,大街上只有零星几个人在走动, 整座城市都躲在阴影里避暑 。在科威特,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导致整座城市完全停摆,街上空无人烟,一片静寂宛如死城。

连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都倒在了高温之下 中暑后晕倒在沙漠中,如此事例实在是平生罕见。 高温所带来的后果还不止如此。据统计, 目前美国中暑猝死的人数仅俄亥俄州就达116人 。而多灾多难前 有山火后有高温的加拿大,因高温天气导致的伤亡人数突破1000大关 ,并且一直呈上涨趋势。

高温导致美国加州多地 爆发山火 ,由于当地消防灭火不利,导致两股大火合为一出,火势迅猛,疾如风、猛如虎,整个加州的山林都快被烧秃了。

按理来说,北美地区处于中高纬度带,夏天应该是微风阵阵、暖阳熏熏、十分宜人,但是今年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温极端天气,造成上百人的重大人员伤亡。 导致这幅悲惨画卷的罪魁祸首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热穹顶效应。

什么是热穹顶效应?简单来说, 就是就是一堆暖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类似波浪形的急流,当急流被拉长时,压力系统就会被夹断或停止在某一个地方 。于是今年这股气流,就停在了太平洋西北部,形成一个高压脊,这就是热穹顶。热穹顶,就像一个倒扣的大碗,这个大碗将太平洋西北部罩住,将这个区域与外界隔绝, 于是热气就在里面聚集,最终形成高温极端天气

科学家表示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是本来不该出现的。因为正常来说, 这是千年一遇的小概率,但是它却出现了,这无疑是表明我们的气候发生异常,它正在被人为的加热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更是给这种极端气候,加了一把火。

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全球变暖加剧,全球温度上升2度,那么,在未来几十年这种极端气候或许会成为常客。 热穹顶效应不仅会引起高温,还会引发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台风、洪水、山火等极端自然灾害 。今年七月,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炙热的极端高温天气之下。欧洲多地却是一片泽国,饱受雨水的侵袭。美国人说,要不把你们的水分一点给我们,让我们来承受大雨的洗礼。除了欧洲 ,7月中旬我国河南也发生了特大暴雨灾害。其实,欧洲洪灾、河南暴雨和北美高温极端天气这三者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引发这三大自然灾害的幕后黑手,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表面上看,引起北美多地的高温极端天气的是热穹顶效应,而欧洲是因为中欧地区上空形成的寒冷、低压系统“伯德恩”在行进的过程中被热穹顶效应堵住了路,最后直接在欧洲下起了大暴雨。河南郑州千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是因为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形成。 看似毫不相关,都是由不同的气候系统导致,但其实质是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使北极上空的高纬度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强度增加,引发了欧洲洪水

气象学家表示,随着全球变暖的进程加深,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极端气候的形成。

冰川融化带来的未来

全球变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同时海洋的温度也上升,海水体积膨胀,被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环流。这样看起来海水的深度似乎是在降低的,其实不然,因为还有巨大的冰川存在,冰川在高温下融化的速度可比海水蒸发的速度快多了。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首当其冲,面临巨大的淹没危机

事实上,已经有国家因为淹没危机而举国搬迁 了。这个国家就是 位于太平洋的袖珍岛国图鲁瓦 。这个国家地势极低, 远远望去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中的岛礁 。从20世纪末期,这个国家的海平面就开始不断地增长,按照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这个国家将在下一个世纪末终结沉入海底,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作伴

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 图鲁瓦带领民众做出了许多尝试,试图延迟海水上涨的速度,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曙光 。2001年,图鲁瓦总统表示他们对抗海水上涨的已经失败了,将举国搬迁至新西兰开启新的生活。此外面临淹没危机的还有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

全球变暖的进程加深 还会导致一个更可怕的未来上演,那就是重回冰川时代 。上面我们讲了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实两极冰川融化,还会导致冰河期的降临。大家可能会疑惑,全球变暖不是会让地球变成一个大火球吗? 怎么会导致冰河期?这一冷一热可是两个极端?

这个问题问得好,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了两极冰川融化,而冰川融化的过程是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中冰川会吸收了大量的热能,那就导致周边地区的温度骤降。 当冰川全部融化以后,海平面上升66米,绝大部分的地区都被淹没。这是我们容易想到的事情。然而,冰川融化不止将海平面的高度抬升了,还将海洋的流速改变,导致洋流变得更快。

洋流的不正常变化,会引起异常的气候变化 。两极产生的大量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地势更低的地区,导致流域温度骤降,最终引发小冰河时代。

综上所述,冰川融化是冰河时代的原因, 而冰川融化是由全球变暖引发的

所以,全球变暖是引发冰河时代的原因。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并不矛盾。

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的到来, 又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惊喜”呢? 首先就是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只有少数的城市能够躲过一劫。但是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

冰川融化,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首先是北极熊、企鹅、海狮等当地“土著”,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淹没在冰冷的水中,从此在地球上除名。

其次,会引发一场大战 。因为冰川中至今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许多,这些在冰川的低温保护中并未失去活性 。一旦,冰川融化这些就会死灰复燃,随着海水席卷全球,引来又一场生物大灭绝。

在大军抵达之前, 人类还要面对更加极端的气候现象,到那时什么台风、洪水、热穹顶那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几乎十天半个月就得来一场突击战。 在这种状况下,说不定还没来,人类就已经被频繁的极端气候给干翻了。

小冰河期,这一个气候现象,在我们国家并不陌生,甚至还可以说是老朋友了。最近的一次见面,是明朝末年崇祯时期,可以说明朝灭亡是他出了一半的力气造成的。 根据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撰写的《中国气象史》一书,可以得知我国 历史 上一共经历了4次小冰河期。 第一次小冰河时期发生在商朝末年到西周初期。

第二次小冰河期从东汉末年一直延续到西晋初年。第三次是唐末到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上文说的明末时期。 纵观这几次冰河期正好在我国 历史 改朝换代的时间点上,极端的气候条件引爆了百姓的怨愤于是效法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通过武力夺取,同时消耗国家的人口。

历史 是循环的,如果小冰河期又一次出现,很难不让人想到战争和掠夺。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武力水平比古代提升了好几个等级,一旦开战地球这个家园是否存在都是一个疑问。为了不让悲惨的未来上演,我们就要开始行动起来,切实落实低碳生活,减少环境破坏,多种树,少开车,身体力行碳排放公约。